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而本周,也就是12月1日至7日是“宪法宣传周”。今年的宪法宣传周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这期间,各地都在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宪法宣传学习主题活动。
12月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一堂别开生面的“宪法课”在这里开讲。
这堂宪法课面向公众开放,引得不少群众纷纷入坐聆听。除了讲解,课堂向观众展现更多关于宪法的史料和细节,课后现场观众也获得了一份特殊的小礼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单行本。
宪法宣传周期间,各地这样的宣传活动让群众从宪法的历史脉络中感悟宪法精神。
12月5日,在“宪法与浙江”主题宣传月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来自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志愿者们正在诗朗诵《人民的宪法》。
今年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70周年,1954年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70年间,宪法几经发展和修正。我国现行宪法于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八二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先后5次对我国现行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修正。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宪法室副处长曲頔:“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确立了根本活动准则,提供了根本法制保障。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多年,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进程,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除了讲解和朗诵活动,在第七个宪法宣传周期间,各地都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宪法学习宣传活动,从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到校园,各种各样、贴近实际的宪法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的仪式感,让宪法走近每个人。
12月2日,一场关于宪法的演讲交流在甘肃政法大学举行。朱诗瑶是大三学生,已经当了两年宪法宣传员的她,正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宪法对她的影响。在过去的农村地区,传统观念认为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当时朱诗瑶的妈妈和舅舅都有上大学的机会,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所限,为了舅舅能够上学,妈妈放弃了升学,回家务农。
这些宪法的宣传普及行动让越来越多的公民认识到,其实宪法就在我们身边。
近日,在安徽芜湖,宪法宣传周的活动内容中设置了儿童手绘法治长卷、法治互动游戏等项目。这种法治文化的宣传也让宪法精神、法律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让百姓在生活当中知法用法。
在芜湖市的一个小区,有人多次把电动车停放在单元门口的公共机动车停车位上,妨碍正常停车。因此,居民叶华向物业工作人员进行投诉。然而被投诉的居民江光荣并不服气,认为对方管得太宽,双方因此发生了矛盾。社区网格员便联合社区律师为当事人双方进行调解,同时普及宪法知识。
通过调解,江光荣才明白原来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法律。除了城市社区,在农村地区,今年的宪法宣传周期间的活动,更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这天下午,得知西河戏将在庐山市南康镇大塘村上演,村民早早地聚集在文化广场,一边看普法宣传展板,学习法律知识,一边等待新版的“宪法”西河戏。
大塘村村民世代以打渔为生。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着眼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保护长江生态,长江“十年禁渔”出台实施。禁渔实施后,鄱阳湖全面禁捕,大塘村村民的渔船被回收、渔网被销毁,渔民们退渔上岸。
人间烟火,细碎温柔。在每一个24小时,在每一分钟,于无声处,于无形处,宪法守护每一份稳稳的幸福。从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到受教育权等等,宪法保障了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生活与发展的基础,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宪法都在保护和陪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