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征程,回顾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品格的法律文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深入研究传统法律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孕育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立足中华土壤,汲取传统精华,对古代法治文明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十一个坚持”上。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迫切任务,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理性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今天改革开放相比,古代中国尽管相对封闭,但是有关人际交往、兼济天下的思想仍有借鉴意义。如《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语》:“德不孤,必有邻。”《三国志》:“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春秋》:“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分析传统法律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帮助我们吸取历朝历代治乱兴替的经验教训,在民族复兴进程中保持政治定力,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