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政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社会观念的差异冲突显现,对我国公共服务与设施等综合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与挑战。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角度来来看,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首先要了解矛盾的类型及成因,需要社会各部门综合协调,从根源本质上解决问题,还要有化解矛盾纠纷的应急处理方式。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综合治理。

“法治思维是指以合法性为出发点,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按照法律逻辑和法律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主体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和法律规范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的思维模式。”“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是主体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运用法律创设的制度、机制和程序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思维是核心,是法律价值观、法律逻辑等最终追求的公平正义。而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实践,是法治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法治方式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即法律法规来规范、指导人们之间的法律行为。这正如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为内核,行为是外在实践与表现。

牧场、农场在市场化经济中应对风险的预防性差,主要表现在牧场中多分散个体经营,在与市场连接上容易出现偏差。如将牲畜承包给他人,法律手续不健全,容易出现诈骗等风险,导致人财两空;农业中由于科技发展的局限性,靠天吃饭,如遇干旱、洪涝、虫灾等自然灾害,防范性低。市场监管不到位,容易出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事件发生。尤其是饮食安全、产品质量瑕疵、环保设施不到位引发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生存环境健康上的问题,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购房、土地拆迁等多人而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些问题面广,调解难度大,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对于农牧户进入市场的必要的法制宣传与法制教育不到位,导致人们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无法运用到实践中保护自身合法的权利与利益。因此在与他人建立市场关系中,法律手续的不全面导致了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

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正确处理各方的利益划分,本着公平公正、于法有据、合法合理的原则进行处理。政府人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本着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处理方式中的言谈举止行为上的柔性与刚性中要拿捏得当,避免激化矛盾。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政府部门需要具有的专业素养,对于人民自身正当权利的维护,政府应该支持,但是对于无理取闹,要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进行治理,决不姑息、纵容。这要求政府部门对于上访事件,应该予以正确引导。

多元化纠纷矛盾解决机制,充分发挥村委会与居委会的调解功能,发挥行政机关行政复议程序公开、充分发挥权利的救济、纠纷解决的作用。人民因内部矛盾而产生的纠纷,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调解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沟通能力强的政府人员,加强队伍培训教育,分配到基层锻炼,去解决问题。同时对于此类纠纷,要进行研究,掌握规律,为各部门处理此类案件提供经验。

人民因内部矛盾产生的纠纷,各政府部门要建立有效联动机制。因为矛盾的产生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域风俗等因素。比如沟通,会因为地域的差别,有不同的方言,相同的文字在不同地区意思有时竟是截然相反的。还有民族、宗教等因素也会参与其中。因此,对于人民因内部矛盾而产生的纠纷,各部门的有效联动机制必要的。

法院在劳务纠纷等群体性事件中,要进行排查,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要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保持社会稳定。

程序正义,程序的法定性,避免其他不必要的干扰,程序的正义为实体正义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了解人民内部矛盾中各方的利益诉求,抓住问题的本质、冲突的原因,找出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同时要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

重视学校教育,法治教育进校园。政府部门在维护社会健康稳步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学校教育,传播正能量,让孩子们的心中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当有利益冲突与观点的碰触的时候,学会有效的沟通。让他们学会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来解决纠纷与冲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帮助他人、为他人考虑。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好的贡献,为社会的进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当人民内部产生矛盾纠纷的时候,首先要有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思维,并通过法律规定的正确表达方式与渠道,如到法院进行诉讼,进行行政复议、到所在地的村委会、居委会、仲裁机构等,进行诉求的表达。同时,保障对方说话的权利,将事情说开、说透,分析产生的原因。建立多元化的解决矛盾纠纷的渠道与平台,寻求问题的解决。利益表达渠道多样化后,当人民内部产生矛盾纠纷的时候,就要求政府部门充分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避免偏听偏信,同时还要走访调查,根据事实说话,以法律为根据,以事实为准绳,使得问题得以合理解决,由此才能长治久安。同时注意的是多元化沟通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各部门建立有效的链接机制。在政府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的同时,信息共享,权责明确,防止责任的相互推诿。要普遍进行法制宣传与法制教育,开设专题法律知识的宣讲与教育,让人民知法、懂法、守法,由此在人民因内部矛盾利益诉求而引发冲突、矛盾纠纷的时候,自身就会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法治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实体正义,实体正义可以化解矛盾。当人民内部产生矛盾纠纷时,运用法治思维来维权,运用法治方式通过正确的方法与形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由此才能实体公平正义。(额尔古纳法院田晓兰)

THE END
1.法治思维是法律思维吗?看大学教授怎么说法治思维是法律思维吗?看大学教授怎么说 法治就是要把人们的思维从非规范思维中搭救出来,树立一种民间细事或国家大事都被纳入法律规范中予以调整的机制。法治所奉行的是理性的规范思维,这种思维,即是法治思维,这似乎类似于法律人常言的法律思维。那么,法治思维果真是法律思维吗?毫无疑问,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是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349360885582310&wfr=spider&for=pc
2.论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关系论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关系,法治思维,法律思维,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关系,2013年5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https://wap.cnki.net/lunwen-1016133462.html
3.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的区别与联系2014年2月枣庄学院学报 Feb.2014 第31卷第1期JOURNAL0FZAOZHUANGUNIVERSl7rYV01.31N0.1 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陈辰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首次提出的概念引发了社会 各界的热烈反响。从理论上看,无论是法律思维https://www.docin.com/p-1610619770.html
4.论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的区别法信期刊名称: 《法制与社会》 期刊年份: 2016年 期号: 22 页码: 18-19 作者: 谢琳 作者单位: 山东文思达律师事务所 摘要: 关键词: 法律思维 法治思维 区别 亲爱的用户: 您当前的权限无法查看该页面的内容,点击登录或注册。 如果您所在单位、机构希望了解或采购法信,请点此联系咨询。 欢迎关注"http://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466915
5.当今中国律师的三种思维: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和政治思维张洪强律师个人在没有法治逻辑的时代,单纯的法律思维往往会使主人深受其害,过度的法治与政治博弈思维与习惯又容易使律师偏离法律的模式参与社会事务。所以,法律人既不能做法律的书呆子,又必须坚守法律人应有的理性与底线。——而其度的掌握,则是需要我们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 https://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323400.html
6.如何区分法律思维法治思维法理思维?这个问题很好,首先我们从三个词的定义来说明法律,法治,法理。再把思考回答的主题与关注的方向定下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702734/answer/2717169594?utm_id=0
7.法治社会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相对立。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观念为基础,在法治精神、法治原则的指引下,建立良法良规体系,并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等对有关事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的理性认识过程。法治方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前者属于认知,后者属于行为。人的认知支配人的行为,法http://www.fzsx.gov.cn/sx/fcsh/59040.htm
8.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法治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法通常可界定为“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则是指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运用法治手段、法治方法、法治程序和法治规则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依法执行法律规范、依法强化法治监督的实践过程。 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保障。没有法治思维就没有法治方式,如果满脑子都是人治思维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12/id/11548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