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通过对独立审判探源及其现实,认为该项法定的重要原则在我国立法与现实之间存在严重背离的状况。为了寻求实现立法与现实的契合,作者提出:以精英化和专业化为指导思想确立统一和严格的法官任用标准;实施司法独立预算,革除司法权力地方化所导致之弊端;将审判主体明确定位于法官,取消审判委员会和法院内部机构的多层次设置;以注重程序公正为指导思想,确立法官独立审判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公开审判制度的切实实施,促使和保证法官审判独立的高质量实现
关键字:独立审判,法院,法官,司法改革
笔者相信,至少是每一个受过较为系统的法学的人和从事司法工作的人都知晓独立审判是我国宪法、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等明定的一项基本、庄严而神圣的原则。同样,也并不怀疑(至少大家在心里都清楚)独立审判在我国实际上远未真正得到遵行和实现。显然,立法明定的独立审判原则决非仅是对理想目标的一种追求,它要求的更是现实中的施行与贯彻。而今,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目标是建设有特色的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要求使我们不能再漠视这种现实与立法的严重背离。总书记在十五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对独立审判探源的基础上,思考和分析我国现实中存在的有关,以期寻求实现在独立审判原则上立法与现实的契合。
一、独立审判探源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线的地方才休止。“①正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他已是特别强调权力分工的意义,”力图以中庸的原则,权力主体的交替,权力机构的分工,职能的细化及相应制度的配套措施,来消除实践中曾出现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权力扩张现象,限制权力的越界,以保证社会正义的实现。“②这一思想给予了以后的西方思想家们以重要的昭示和启迪,并引导其努力寻求防止和制约权力滥用的法宝。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西欧多国、法律制度及悉心考察之后,结合自己的法律职业经历而深刻领悟到”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③从而在其不朽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学说。所谓”三权分立“,即是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大部分,并分由三个不同的机关各自执掌和行使其中一种权力。”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一、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利益与需要问题上的一系列观点。
从以上马克思主义对需要与利益的基本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利益以人们的需要为心理基础。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构成了物质利益的基本内容,而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追求,则构成了精神利益的基本内容。
二是利益是一定阶段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反映。利益是人们企图借助于生产来满足的需要。因此,凡是无须人们通过生产来实现的需要,如人们对自然的阳光、空气的需要,都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同时,凡是超越人们现实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需要,都是主观虚幻的需要,它们同样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益是需要和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一,是人们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标尺。由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其他生产,因此,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更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关键词]劳动者尊严权;体面劳动;人格尊严
一、劳动者尊严权概说
二、劳动者尊严权受侵害案例及法理分析
(一)业绩未达标罚跪员工
[摘要]2018年7月,影片《我不是药神》创造了国产院线片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一次,影片的进步意义不再简单地和喜人的票房数据挂钩,而是通过呈现一幅有关医药体制和社会需求博弈的群体画像,从处于社会认知边缘群体的视角重新认知和解构国产现实主义影片真相与现实博弈的二元对立命题,并促使其转向新的方向。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国产电影;现实主义
2018年7月,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一经上映,口碑传播和各大媒体的报道使这部新锐导演的处女作一时之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上升为社会议题。影片围绕“一群人,一瓶药,一条命”展开叙述,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大家很少接触到的一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用以续命的、为之疯狂的救命药和那些在这个“疯狂”买药续命过程中无辜死去的人。这些元素在现实秩序和传统观念的冲击力下,凸显了影片的现实张力。剥去题材外衣,真正发掘于内核的“生存与救赎”的道德命题触碰了利益维护与规范丈量的制度屏障。
现实主义题材的独特艺术表达
优秀群像反映丰盈叙事骨骼
摘要:20世纪70年代,伍启中先生以国画《心潮逐浪高》一举成名,由于他具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对线造型的把握,以及他坚持从生活中寻找、挖掘“真善美”并将之作为创作素材,所描绘的人物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和南国色彩,用笔遒劲稳健,洗练精当。在其运用传统线条造型的同时,融合了西画的特长,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为整体推进中国人物画创作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岭南画家;伍启中;现实主义绘画;创作评析
Abstract:WuQizhongrosetofameforhisChinesepainting“SurgingThoughtsLiketheTide”inthe1970s.Withhissolidfoundationinformandadeptskillsinlinehebasedhiscreationonreallifetoseekandexplorethethemesoftruth,kindnessandbeauty.Thecharactersheportrayedwerecharacterizedbystrikingfeatures.HeenrichedtheexpressivenessofChinesepaintingbycombiningthestyleofChinesepaintingwithskillsofWesternpainting,whichcontributestoacomprehensivepromotionofChinesefigurepainting.
Keywords:painterofLingnanSchool;WuQizhong;realisticpainting;creationanalysis
伍启中,广东新会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曾任广东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以其深厚的、扎实的造型功底毕业于广州美院附中。
伍启中先生涉及的艺术领域很多,从连环画、宣传画、插图、国画一直到油画等画种。正是通过这些写实技巧的历练,他的创作能力得以成熟,其中最为擅长的便是人物画。由于精湛的绘画技巧,在人物画创作上日臻完善。在1973年的全国美展中,他的中国画《心潮逐浪高》以其高超的写实手法、严谨的造型、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大获成功。其后,中国画《康有为》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浩气长存——孙中山》获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览优秀奖,《在兰圃》获2001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广东省美展金奖等。
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兴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重视本国的教育事业。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但目前国内的教育的环境并不是很好,很多学校依旧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2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游戏的结合
3结语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影视作品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各类形式的电视剧开始在荧幕上映。面对如此丰富的电视剧资源,如何在众多的作品中寻找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传播社会真实一面和正能量的是我们广大观众在电视剧作品观看中需要注意的。近些年,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因为其真实的社会背景和扎实的情景拍摄,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同其他电视剧作品相比,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往往更加吸引人,让人有所感想。本文通过对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走红原因的分析,也为其他题材的电视剧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现实主义;电视剧;细腻;发展随
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界对于影视工作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2014年,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国家主席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从这次座谈会之后,中国的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一些虚无缥缈的电视作品开始逐渐消失,同时,更多的以我国人民真实生活为参照的现实主义的电视剧开始不断地涌现。这些作品的不断上映,使得人们对于国家的发展更加的看重。而且现实主义作品的拍摄取景相对真实,有着明确的人文关系,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剧中演员精湛的演技也是让人着实佩服。
一、当前我国电视剧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量演员当道,电视剧失去内涵
当今社会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为了增加电视剧中的流量,现在大多数的电视剧都邀请“小鲜肉”来进行电视剧的拍摄。这类电视剧虽然提升了演员整体的形象,但是大部分年轻演员的演技依旧不是很成熟,而且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今社会年轻演员的吃苦精神时常被广大观众和网友们所诟病,因此使得电视剧的质量大大下降。而且大部分电视剧过分消费演员的颜值,使得电视剧失去了原本的内涵。随着社会对于电视剧要求的不断提高,此类电视剧必将逐渐被观众所淘汰。
【摘要】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叙事上的最大共性,便是对“生活流”叙事的娴熟运用。作为粘合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脐带,“生活流”叙事不从特例里虚构矛盾,而是从生活中挖掘共性。它助力剧作由真抵善、由善达美,让人们在“生活流”的场景中见生活之“真”,在“生活流”的人物中思生命之善,在“生活流”的冲突中悟艺术之美。
【关键词】现实题材电视剧;“生活流”叙事;艺术真实
一、“生活流”的场景:雕刻时光、装点杯盏的“时空结”
二、“生活流”的人物:闲聊话语与缺憾感
良好品德的养成是有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当代社会生活存在不容忽视的裂解,严重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觉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现实性的社会基础。从青少年德育的角度来看,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无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当代社会生活存在不容忽视的裂解,严重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觉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加强德育有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目标的实现,离开受教育者的关心,离开学生的需要是不可想象的,脱离当代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德育就脱离了学生的需要,就不会得到学生的关心,就像是建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因此,学校德育必须研究当代社会生活,以现实为维度。
首先,设置适宜的德育内容,反映当代生活。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逻辑结构,道德教育的内容确实很难与社会实际问题一一对应,也不可能“学到了就能在社会上派上用场”,目前,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传递的通常是经过过滤、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美好、善良、非真实的一面。然而客观现实并非学校德育教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它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世界。其结果是学校德育工作不但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实际脱节,沦为不切实际的空谈,而且会导致一些学生以纯理想的态度去对待现实。而脱离现实的道德理想主义只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当这种落差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变异就会产生。“除开该被时代所否定、扬弃的腐朽道德,凡属对现时代具有进步意义的道德,都同时具有超前性和现实性两个方面的属性。德育教育的适度超前无疑对社会进步具有“导向”上的功能,但脱离现实的道德理想主义只会带来消极效果,造成“超时代的悲剧”。
[摘要]良好品德的养成是有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觉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法治是无奈的选择
所谓“法治”在英语中的表达为“ruleoflaw”即“规则之治”、“法律之治”,通俗点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与其对应的概念往往是“人治”。法治的本质不过是治理社会的一种方式,他是基于西方“人性恶”的伦理思想而来的。但是,“人性”真的“恶”吗?我们不是上帝,不可能追溯出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知,法治其实是在人与人无法彼此信任的条件下提出的,它只是一种调控社会的方式。法学界的通说也承认法治并不是完美的制度,它本身也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那我们为什么选择法治呢?不过是因为相对于人治模式来说,法治对人们的权利保障和社会运作的平稳、合理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结合不在是血缘关系而是利益的组合,法治在调整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以下几点:1.法治只是社会调控方式的一种;2.法治不是万能的;3.法治不过是我们目前相对合理的无奈选择。
二、中国的社会是二元化的社会
当前的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腾飞的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近二十年来平均每年呈两位数的增长。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离现代国家的道路还很长。更不要忘记我们国家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五千年的文明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在奴隶、封建专制下生活了几千年。长期以来中国的都是由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组合而成的,在近代革命和建设中,城市和乡村又被区别对待,这点在我们的法律中也有相应体现,如选举法对选民代表人数的城乡差异,人身赔偿的双重标准无一不证明了我们的社会是二元的——城市、乡村。城市社会在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开放,经济发达,思想先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有序,形象的说是“相邻不相识”。而乡村社会延续了五千年来的一些传统,相对自给,封闭,经济落后,宗族势力影响较大,思想传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有序,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
在这两个不同的社会里,社会控制方式的运行土壤是不同的。城市社会可以实现现代意义的法治,而乡村社会却不利与现代法治的运行。影片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而这正是我们多年所谓司法改革所长期忽视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