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总结

1、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形式-依法治国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即:法具有阶级性的。不代表全民利益】2、统治阶级的意志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人类历史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3、关于“法”的定义解释(特征)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并由国

2、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被追究责任,受到法律制裁。】4、法的作用:P77政治职能: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打击犯罪】社会(管理)职能: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调节民事纠纷】5、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P77-79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即政府简政放权,依法履职;审批机关、检察机关即法院、检察院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来

3、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1、为什么要实施法治?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了解)和法治国家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依宪执政和和依法执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反对特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一、法治国家1

4、.法治国家内涵、特征A内涵: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B、特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保障私权】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规范公权】2、怎样建设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推进宪法实施。合宪审查,备案审查,撤、纠违宪。坚持良法之治;推进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立法角度)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执法、司法、守法角度)(即:政府依法履职,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社会公众要3、为什么?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长治久

6、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具体做法:(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即:职能科学、权责法定】(2)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3)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决策方面】(4)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即:执法严明】(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即:公开公正】(6)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3、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意义:【政府某个行动:最多跑一次、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有利于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科学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实现善政,建设法治政府;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

7、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法治社会1.法治社会内涵、特征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全社会普遍信仰(态度)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宪法和法律得到实施和普遍遵守(执行)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社会纠纷依法解决,公平正义实现(结果:用法)2、怎样建设法治社会?(国家角度)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如:法律援助制度、司法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如:调节、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3.为什么要建设法治社会?更好的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建

8、设法治国家。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1.谁来立法?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立法和其他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国务院、地方人大和政府)2.科学立法的内涵、特征A内涵: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提高立法质量B特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各项权利【事易时移,法随时变;民为邦本,法系根基】符合国情和实际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依法立法】3.怎样推进科学立法依法立法。(法定职权、法定程序)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机关和公众沟通机制、立法协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公开征求意见靠人民)合

THE END
1.法治与政治核心要义法治与政治 要坚持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http://www.mzyfz.com/html/2310/2021-12-26/content-1548297.html
2.论法治与政治的关系律师观点区域所业务部门昌言律师事务所同时各党员干部和法学研究者要认真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和法学。 法治优越论和政治优越论也都要摒弃,在笔者看来,法治与政治地位同等,都是治国之道,治国就是法治和政治的良好结合。http://www.hnchangyan.com/lawyer/lawyerpoint_browse.php?pid=440&py=liwei
3.改革时代的转型法治与政治代表中外法学过刊改革时代的转型法治与政治代表 张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引言 理解一国现行法政制度,将其准确地描述出来,是对现行制度提出规范化和批判性主张的前提。中国的法政制度建设是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现代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崭新时代,告别旧传统,理性筹划新未来。[1]当现代进程席卷到中国之后,近代史就表现为,自民国http://journal.pkulaw.cn/OldIssue/Detail/159942
4.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必备重点知识整理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 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党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13/21/140872_1026370371.shtml
5.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是在总结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和思考法治与营商环境 法治营商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法治的印记 2024年《中国法治》文集 从政治实践中理解和创新中国宪法—https://www.ilawpress.com/article/detail?id=1096417949947795985
6.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思维导图请列出《政治与法治》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思维导图。 2023-04-2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思维导图 相似题 纠错 收藏 详情 加入试卷 请列出《政治与法治》第四课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的思维导图。 2023-04-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6pt3612ct10623n289738.html
7.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电子课本(高清版)电子课本可以多维度、完整的呈现教材内容,下面详细介绍了查找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书的具体步骤,这样大家就能快速、准确查看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电子课本(高清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电子课本 大家可以前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查看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电子课本,入http://www.e4221.com/keben/26991.html
8.民主政治依法治国(通用8篇)15.P10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意义: 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12q1173.html
9.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政治课本不仅仅是改名2016年起,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将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1949年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 研究人士透露,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法律课程会相对集中、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在年底即将出台的高中新课标中,政治与法治或也将成为独立的必修单元。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605/23/c85277.html
10.关于政治和法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A. 民主监督 B. 司法监督 C. 群众监督 D. 舆论监督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由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组合的砌https://www.shuashuati.com/ti/cdb49b0affe14dd4bdeed6e39fa206b2a1.html
11.政治与法治思维导图这是一篇关于政治与法治的思维导图,内容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等,收藏下图学习吧! 亿图脑图MindMaster原创思维导图社区提供海量优质的思维导图模板资源,一个各类脑图创意思维绘制,整理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 用思维导图来表述政治与法治思维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183455
12.坚持政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坚持政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现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刘元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掌握着http://www.gxfxw.cn/html/tzgg/201801/02-2225.html
13.政治生态的历史演进:从以法治民到依法治权政治生态是将生态学中的相关知识、方法引入政治学领域所形成的基本概念,是政治诸要素的逻辑关系、内在结构及运作方式综合体现的整体状态。公共权力作为政治诸要素的核心,其运行方式和配置结构对政治生态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以法治民的传统政治生态中,因权力的运行机制和发生机理遭到了扭曲,导致特权横行、权利http://sass.cn/109000/28543.aspx
14.论政治文明与法治的关系[文摘]:政治文明和法治有着内在的亲缘关系:从静态的视角来看,政治文明是法治的基本内核;从动态的视角来看,法治是政治文明运行的根本方式以及政治文明成果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与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昌明之日,就是社http://chinaps.cass.cn/shjk/zzxlwsjk/zzxll/zzwm/201506/t20150626_23045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