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法制日报》创刊40周年暨更名为《法治日报》!《法制日报》创刊40周年,为我国法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功勋卓著!《法制日报》更名为《法治日报》,是新时代的重大举措,祝福《法治日报》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法治日报”与“法制日报”,虽然一字之变,但意义深远。新时代的“法治”有了全新的内涵。辨析“法治”与“法制”,先从概念出发,“法制”是指法令制度,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根据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会秩序。严复在《原强》中说:“自其官工兵商法制之明备而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事至纤悉,莫不备举。”巴金在《作家要有勇气,文艺要有法治》中谈到:“这就说明发扬民主要讲两方面,一方面要讲勇气,一方面还要有健全的法制来保障。”而“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在词典中解释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即以法律为准绳的治国理论、原则、体制和实施办法等,与“人治”相对。《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我们把“法治”与“法制”进行比较,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区别与转变。
第三,向法治观念的转变。著名法学家武汉大学李龙教授主张,法治观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对法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同、崇尚和遵守,法治观念存在于人们以现有法律制度构筑法治思想的过程和法治状态得以实现时与法治现实交互作用的法律意识之中。笔者具体分析,法治观念具体包括忠诚观念、执法为民的人本观念、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的观念、理性与平和的观念、规范与和谐的观念、客观与中立观念、证据与清廉观念、诚信与勤勉观念等。
第四,向法治思维的转变,法治思维培养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和形成的一个全新概念和全新理论,它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是否能够真正坚持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衡量国家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思维是基于对法治的信仰和尊崇,自觉运用法律规范、法律逻辑、法治理念来分析、评判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其一,法治思维是以法治精神为内核,法治方式为表现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的核心与法治的核心相同。其二,法治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带有强烈的规范性和程序性特点。其三,法治思维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公平正义。法治是规则之治,更是良法之治,而良法的标准就是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法治的核心价值,也是法治思维的重要追求。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要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我们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问题,就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尺度,使得各方主体实现各得其所的诉求。只有以此为价值追求,才能培养和形成法治思维,才能指导人们按照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总之,法治梦想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建成法治中国,努力工作,甘于奉献,迎接并且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