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然而,涉外法治短板比较明显。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16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法学院校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大涉外法学教育力度,重点做好涉外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培养推送工作,更好服务对外工作大局。”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意义深远。
涉外法治人才的现实需求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时代使命,要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必须要将以下理念贯穿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是涉外法治人才必须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涉外法治难题。涉外法治人才必须具备“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家国情怀,胸怀大志、忠贞不渝,才能在涉外法治工作中“报国恩、济苍生”,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披肝沥胆、勇往直前。
三是涉外法治人才必须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处理涉外法治工作的实践中,无论是国际友好交流的“你来我往,侃侃而谈”,还是国际争端谈判的“针锋相对、折冲樽俎”,要先打好主动仗,下好先行棋,必须对国际环境以及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政治有更为全面的理解,进而对法律问题做出更加全面的判断和处理。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
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二是完善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方案。一方面,在培养内容上,除掌握传统的国内法和国际法知识外,还应根据实践需要,增加美国法等重要国家法律制度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培养形式上,更加注重双语课程、全英课程的培养模式,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WTO模拟法庭竞赛、“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等涉外法治领域的课外竞赛,使在校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涉外法治实战能力。
三是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交流机制。要进一步从制度上保障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国际组织合作交流,深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学分互认、教师互换、学生互派、课程互通等实质性合作,积极推动在校师生前往国际组织实习交流。
五是借助港澳独特优势助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香港长期作为我国与世界联系的窗口,法治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迄今已培养了大批熟悉国际业务的涉外法治人才,目前正在建设亚太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等重要涉外法治平台;澳门法学教育深受葡萄牙影响,培养了大批熟悉葡语国家法律体系的涉外法治人才,是我国与葡语国家交流的重要桥梁。充分发挥港澳在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既是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也将为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助力。(作者单位分别系中国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