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措施和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2理论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内涵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确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要求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属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乃是我们的目标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制度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乃是我们的制度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衡量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成了,我们才能说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成了。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内的丰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战略的道路指引、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体现。[10]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一定要走对路子。路子对意味着方向对,就会接近总目标;路子错,方向就错,路走得越长,就会离目标越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们既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必须按四中全会的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等五项原则。此外,中国的法治必须以稳定为前提;中国的法治要注意地方的差异性,重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国的法治停不得也急不得,要走向精细化。[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表现为在各方面各领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制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由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等五大体系所组成,它构成了中国未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完整目标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覆盖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覆盖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法治全过程和所有环节,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衡量标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条件;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的依据。[13]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和措施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这是四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必须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为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此外,还要坚持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坚持立法先行,坚持人大主导立法,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15]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最好的法律不付诸实施,法治公正的价值也就无以实现。况且中国的现状是,执法机关不作为、弱作为、乱作为、滥作为的执法不公现象还比较突出。法治的实施主要落实在执法环节上,执法便成了关键。[16]

(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法治监督应当包括党的监督、人民的监督、司法监督、政府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在内的各类监督途径和方式,但是司法监督无疑是最为基本的监督。为了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必须朝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方向,推进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人民司法应当是公正司法、独立司法、阳光司法。公正司法是目标,独立司法和阳光司法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基本要求。[18]

公正司法是法治的生命线。马克思说,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如果一个国家做不到司法公正,社会公平正义就无从谈起。司法的改革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公正司法”。实现公正司法,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建立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19]

(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条件。法治保障体系是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必备的主体和客体、硬件和软件等有关方面的综合条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乃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条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在一个14亿人口大国搞法治显然比在一个欧洲小国搞法治困难得多,我们要加倍努力地抓好法治社会建设工作。[20]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直接影响法治中国建设的速度和水平。我们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要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重要的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21]

(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乃是法治保障体系的主体内容。“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靠人去实施,法治靠人去践行。必须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门队伍的通道,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从而提高法治专门队伍的专业素质。健全政法工作部门与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之间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与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法治人才队伍。

(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我们党是执政党。而党的执政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又必须首先依宪执政。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方式,它由我们党的属性所决定。依法执政表现为,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各级领导干部要严守法律底线,绝不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发挥党内法规作用,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22]

THE END
1.从“法制”到“法治”,了解中国的法治建设之路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表明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蓝图、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IyNjM0Mg==&mid=2247501573&idx=1&sn=9cd03c9324ff6b61767bb290a5cf6184&chksm=e81acb1eede023af0a281ae5905ad16e52ca002f7c8dae8585713879bf616cb1c711824ef80f&scene=27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些许研究(基本要点)一.名词概念:法、宪法、法律、决定、法规、规章、条例,以法、依法、法制、法治,执法、司法,守法、合法、违法、非法。立法,修法、废法,立法解释、司法解释。 二.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与法制体系、法律体系是什么关系?应是其发展,外延更大,包招四大体系,即法律规范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法律规范体系则http://www.scge.gov.cn/html/website/outsite/jiguandangjian/xuexiyuandi/nw68911.html
3.法律论文: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之比较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法治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法”而不是“法律”,是法的诸种综合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是法在与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进行能量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关系等等。这是我们对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之概念所作的解释。由概念可以看出,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都不能离开“法”而论之,这也是二者的共性方面。如果在二者的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11109170151_187954.html
4.黄进:论《对外关系法》在中国涉外法治体系中的地位《国际法研究《对外关系法》的制定也是中国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关键一步,是“中国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围绕中国制定《对外关系法》的必要性、《对外关系法》在中国涉外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制定《对外关系法》对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等3个方面,试图系统阐释《对外关系法》在中国涉外法治体系中的http://qmyfzgyjy.cupl.edu.cn/info/1011/1281.htm
5.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二、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关系 法律体系是法治体系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实现法治,首先必须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为法治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规范。 法治体系是法律体系的升华。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的建设,形成高效运转的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从法律体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06daaf14a17a8e001021
6.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36.(单选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由多个体系构成。其中,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的是( )。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B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 C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D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
7.浅析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决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可以看到,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在国家法治体系中呈现出一种价值同向性关系。两者共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在根本价值指向上一致。党内法规是党要管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8816
8.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理论法治文化的关系法治体系指的是法治建设的有形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建设成效的集中表现,是规范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约束公权力的关键抓手,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保障,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总和。法治理论指的是http://epaper.hljnews.cn/hljrb/20171205/320524.html
9.建设中国特色法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光明日报第一是从法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维度来思考构建法学学科体系。 第二要从法学学科发展的维度来构建法学学科体系。 第三是从法律体系的维度构建法学学科体系,即把法学学科体系分为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 第四是从法治体系的维度构建法学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可分为国内法治体系和国际法治体系。 https://news.gmw.cn/2017-12/29/content_27217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