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大关系(六)——法治和人治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6.03广西

还有学者更进一步,分析“法治”和“法制”的区别。用他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水治”和“刀制”。法制在中国古已有之。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主张就是建立法制。国家制定各种法律,积极普法,让所有人对法律都很了解,并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

但法治与此不同。法治是更高级、更彻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上至最高统治者及其国家机器,下至三教九流贩夫走卒,都要同样服从法律,被法律制约。并且,法治的重点,就在于法律可以约束国家——王在法下。而法制说到底,还是国家用法律治理人民。法律是国家的工具,而不是对国家的约束。强调法治和法制的区别,很有政治性。

虽然如此,法制和法治的区分,还是学术意义更大,现实意义不大。一般人看来,法治和法制,都是用固定的法律条文管理社会,这两个概念基本上是同一码事。真正明显的不同,还是法治和人治。

所以接下来,我就不区分法治、法制了,统统称之为法治。

法治,是用固定的法律条文裁决纠纷、治理社会,而人治,则是由掌权者根据个人意志做出判断和裁决。如此说来,当然法治大大优于人治,甚至可以说,人治简直就是不可忍受的。个人意志不是可以任意改变、捉摸不定吗?任由某人凭借其个人意志决定别人的生死和命运,这怎么能忍受呢?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人们仿佛找到了以往众多社会问题的原因,也找到了建立美好社会的关键。想要建立美好社会,就要完善法治,具体说就是,国家制定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尽量把对错是非都事先说清楚,清清楚楚写在纸上,公之于众,广而告之。大家遵照执行。如果有人违反,不管他什么人,上至总统首富,下至流浪汉,都绝不姑息,严惩不贷。如此一来,社会即使不完美,也已经足够好了。

但是,事情哪里会那么简单呢?人类社会已经存在若干万年。进入有文字有国家有法律的文明社会,至少也几千年了。如果法治真是这么一招鲜,那么人类社会早就进入持久和谐、永恒幸福了。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

问题出在哪里?大致来说,问题出在两方面。

第一是错误理解了人治。第二是忽视了法治的核心缺陷。

人治,被认为是掌权者根据个人意志,随便做出判断和裁决。因为是个人意志,所以随时可变、毫无规律、无法预期。这种状况当然难以忍受、不可接受。

但实际上,人治不是这样的。想一下现实中人治的真实样子,包括古代和现代,就会意识到,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礼治”,也就是根据社会公认的传统、习俗和惯例来判断和裁决。这种约束不是明文规定、清晰可见的,但传统、习俗和惯例,其实人人都知道,并且很有共识。换句话说,人治同样受到约束。人治并不等于任性胡来。

因为有“礼治”这个约束,和法治类似,人治往往也是高度可预期的。掌权者的裁决,只是少数几个选项中的一个,而不是天马行空、无凭无据的随机而为。

这就是人治在历史和现实中长期存在,而人们也能大致接受的原因所在。如果人治真是那种任性胡来,是不可能长期延续的。

人治的问题在于,掌权者的道德和水平很重要。如果是个能力强的君子,即使没有明文法律约束,即使只有不成文的“礼治”约束,他的判断和裁决也能大致正确。反之,如果掌权者是个恶棍或坏蛋,他的裁决就会很离谱。

有人可能会说,对啊,法治就是为了让恶棍和坏蛋也无机可乘啊。确实如此,凡事都按照实现写好的条文去判断去执行,能减少恶棍和坏蛋的危害,不过,也会带来新的问题,这就是法治的核心缺陷。

这时,就需要主事人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根据当时的习俗、惯例、公认的观念,做出判断和裁决。如果法律规定得太细太密,束缚了主事人的自主范围,那么,很多事情就无法解决,或者做出荒诞的裁决。

也就是说,法律很重要,但人的主观性积极性,同样重要。仅仅靠法治,完全排斥人的作用,国家是治理不好的。

中国人很早就理解了这个重要道理。秦汉帝国对法家主张的大规模实践,是一场大型社会实验,结果证明,法家的主张,也就是法治,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行起来却行不通。

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当时秦国的治理非常成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秦国执行法律,严格且公正。秦人勇于公斗、怯于私斗,是优秀的农夫和战士。国家上下一心,斗志昂扬。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统天下。

看起来,秦国的法家制度毫无问题,值得推广。但是,真把秦国的制度推广到天下以后,就暴露出极大问题。秦国的善政,到了秦帝国,却成了公认的“苛政”。只过了十几年,强大的秦帝国就短命而亡。

很多人可能以为,继承了秦的汉朝,彻底改变了秦的“苛政”。其实,汉朝基本保留了秦朝的法律。因此,汉朝的法律种类繁多、规模庞大,事无巨细,都有规定,其实也很“苛”。只不过,汉朝在执行法律时没有那么较真。

这是因为,汉朝人发现,在广大的国土上,面对众多的人口及千变万化的情况,如此繁密的法律,实际上根本不可能严格执行。法律之多之繁,以至于司法者自己都搞不清楚,也就更谈不上“法治”了。别忘了,那时候,连纸都没有。纸要到东汉时才发明出来。

事无巨细的法律规定,严格的制度,反而行不通。秦汉的这场大实验,让中国人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治理国家终究还是要靠人。写在纸上的法律,有用,但以为有了制度,人就不重要,那就错了。人的作用,永远不可或缺。这是汉武帝推崇儒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儒家和法家的根本分歧之一就是,法家认为,只要立法严密,执法严格,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即使坏人,在严格的法律面前,也做不了坏事。

但儒家认为,好社会不可能由一帮坏蛋、歹徒组成。好社会,终究要靠好人来建设和治理。法律、制度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更重要。所以,培养人、教育人、提升人,永远重要,永远要坚持。

秦汉以后,中国社会仍然有法律,但再也没人迷信法律和制度了。儒家“以人为本”“教化”的观念深入人心。愚者认为这是中国法律制度落后的表现,殊不知,他们认为先进的解决方案,中国人早就实验过了。之所以放弃,改为儒家的“人治”,这根本不是落后,而是先进,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已经充分比较过两种解决方案的效果了。

到了近代,西学到来。法治的主张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回到中国。可能是由于之前的实验年代太久远,很多人已经淡忘,加之近代以来的救亡情结,大家处处效仿西方,包括法治等制度,认为这才是救亡图存之道。

实际上,无论是法治,还是法制,虽然有内在的不同,但在大的方面,基本还是法家的主张。这种主张,排斥人治的作用,强调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因此,就像当年法家攻击儒家一样,人治被大大丑化和贬低了。

历史仿佛是个循环。随着中国复兴的实现,中国人落后挨打、急于赶上的心情,缓解了很多,可以心平气和、理性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历史。加之,就像秦汉那场法治大实验的结果一样,法治在当代社会,同样暴露出很多问题。法网密布、动辄兴讼、程序繁复、成本高昂等等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

对比之下,人治的优点渐渐为人所知。以往对人治的丑化和贬低,渐渐站不住脚。当然,人治不是完美的,也有很多严重的问题。但是,彻底脱离、排斥人治的法治,会越来越僵化、繁冗,解决社会问题的成本越来越高。人治和法治,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所以,今后真正的问题,不是要法治还是要人治,而是怎样把法治和人治合理地搭配、结合在一起,既能发挥法治严格一致的优点,也能发挥主事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结合当时当地的现实,做出最合理、能被各方接受的判断和裁决。

那种把法治和人治对立起来,简单化标签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最要不得的。

THE END
1.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律师普法法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规范和社会关系。法治特别注重思想的酝酿和升华。二者的形态也不一样。法治的形态是运动式的,是开放式的,是一种谦虚的心态,法律更多是静止的,是封闭的,是一种骄傲的姿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https://www.110ask.com/tuwen/18376956243565360855.html
2.法治政府答: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他们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都要接受人民法院的裁判。行政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不因自己在行政管理中所处的管理地位而在行政诉讼中享有特权。 http://www.hjhq.gov.cn/ztzl/fzzf/202305/t20230516_511441.html
3.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3.法律移植的类型 (四)法制改革的必要性 (五)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特点 二十一、法治国家 (一)法治与法治国家的含义 (二)法治国家原理 1.法治国家的社会条件 2.法治国家的基本构造 3.法治国家的标志 4.法治国家的模式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目标 二十二、法与经济 (一)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二)法与生产力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4.2020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法律综合考研考试大纲解析一、法、法律 (一)法的本质 1.法的阶级本质 2.法的本质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二)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3. 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4.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https://xue.baidu.com/okam/pages/strategy-tp/index?strategyId=135456545264276&source=natural
5.法学基础理论第一节(2)法律关系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3)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或权义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https://www.gzhgz.com/show-1655-7266.html
6.浅析法律一般性与法治的关系浅析法律一般性与法治的关系 今年5月发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提出,“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http://e.mzyfz.org.cn/paper/1905/paper_51061_10634.html
7.法制与我们的关系法制与我们法制与我们的关系法制与我们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往中,法律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https://www.docin.com/touch/detail.do?id=1898551716
8.[渝粤教育]西南科技大学复习资料法理学D.法治存在于在专制国家,法制存在于民主国家。 26.刑法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告诉的才受理。”这一规定包含的规范属于( )。 A.委托性规范 B.准用性规范 C.强行性规范 D.任意性规范 27.下列关于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1938650
9.简述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精选6篇)其中,法治是对道德中重要问题的调整,是对道德力量的强化,道德法律化把人类的理念铸化为法律;德治既是对法治内化,把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同时也是对法治的重要补充,把法律之外的社会关系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一个交互演进的过程。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肩负着维护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8ha1l2t.html
10.正确认识党和法治的关系时政撷英理论频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问题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一核心问题包含着法治中国建设过程必须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等问题。 https://www.workercn.cn/251/201502/03/150203100835720.shtml
11.论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关系【内容提要】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应当要处理好法制变革与社会发展,法制传统与现代法治,法律本土化与国际化,法律制度与法律意识之间的矛盾关系。法制变革应当要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应当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吸纳他国法律文明的先进因素,在现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同时,特别应重视现代法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84554_6076.html
12.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作为社会保险领域的基本法,其专设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共13个条款,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法律关系及制度框架进行了规定。但在养老保险的具体实践中,迄今仍以各种政策性文件为实施依据,司法机构亦往往只能以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作为审判依据,这表明我国的养老保险并未步入法治轨道,急切需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http://www.sass.cn/109000/59041.aspx
13.德治与法制的关系7篇(全文)德治与法制 摘要:道德和法律的动态系统--德治和法治,作为调节人类社会的两个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法治、德治作为上层建筑是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法治、德治的结合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二者的组合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vuy5h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