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政治思修知识复习: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2024考研政治思修知识复习: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1.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1)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2)培养法治思维,必须抛弃人治思维。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在依据上,法治思维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

②在方式上,法治思维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③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主要表现为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

④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2.法律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价值取向是指个人如何看待和对待法律,规则意识是指个人如何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己。

(1)法律至上

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①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②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

③法律的不可为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

(2)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它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一般来讲,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权利公平包括三重含义:一是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主体“不偏袒”、“非歧视”;二是想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规则公平是指对所有人适用同一的规则和标准,不得因人而异,包括:①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②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③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任何人也不会被法律排除在保护之外。

救济公平是指为权利受到侵害或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提供的救济公平。救济公平包括:①司法救济公平,即司法要公正对待每个当事人,致力于实现司法公正;②行政救济公平,即政府对需要救济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救济服务要一律平等,不得区别对待;③社会救济公平,即社会对需要救济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救济服务要一律平等,不得厚此薄彼。

(4)人权保障

①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宪法表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鲜明态度,确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有效机制,明确列出宪法保障的基本人权。

②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宪法有关人权条款的规定一般较为原则,因此各项人权保护的具体事项有待立法机关通过立法做出明确规定。

③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处置社会成员的利益问题,很容易发生损害或侵犯人权的现象。因此,行政机关是否能够有效地保护人权,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人权保障状况。

④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既是解决个人之间人权纠纷的有效渠道,也是纠正和扼制行政机关侵犯人权的有力机制。

(5)正当程序

只有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办案,处理结果才可能公正并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THE END
1.论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的区别法信作者单位: 山东文思达律师事务所 摘要: 关键词: 法律思维 法治思维 区别 亲爱的用户: 您当前的权限无法查看该页面的内容,点击登录或注册。 如果您所在单位、机构希望了解或采购法信,请点此联系咨询。 欢迎关注"法信"公号(Legal_information),第一时间获取法律咨询及实务消息。 扫描关注法信公号作者http://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466915
2.论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关系论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关系,法治思维,法律思维,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关系,2013年5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https://wap.cnki.net/lunwen-1016133462.html
3.当今中国律师的三种思维: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和政治思维张洪强律师个人一曰“法律博弈”,指依法定程序与规则所进行之博弈,包括法治环境下法律受到尊重与遵守时的一切司法活动,当下主要表现为公开、有序的法庭审理,如“李庄案”、“北海案”以及“薄熙来案”之庭审。 二曰“法治博弈”,指为确保法律之实施而以媒体、网络自媒体之方式,集合公民私权形成“公众意志”,监督制约公共权力之博弈https://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323400.html
4.法治思维的六个维度一方面,要把法律制定得更加周密、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要狠抓法律贯彻落实,让守法观念渗透到每一个人心中,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让破坏法律的人受到惩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红线不能碰触,正是对法治思维严守规则的深刻揭示。 法治思维是一种程序思维。程序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合理性。正义https://www.celaj.gov.cn/studypolitical/info_itemid_79227.html
5.论中国特色法学思维体系的基本范式【关键词】 法学思维 法律思维 法治思维 法理思维 范式 卡尔?施密特说过:“在特定时间内盛行于特定民族之中的法学思维,类型千差万别。不同的民族和种族服膺于不同的法学思维类型,而特定法学思维类型的支配力,也可联结到对该民族在精神及政治上的统治权力。”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在特定时空中所运用的法学思维都是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M.php?id=13713
6.原创:对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考在法治成为我国治国理政方式的背景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已经成为对新时期领导干部的重要要求,那么,如何培育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的途径有哪些呢?简单地说,可以通过学法尊法、营造法治氛围、注重法律程序等途径,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方法。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57064872149169
7.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pptx思想道德与法治(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 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思想道德与法治 法治思维规范性思维科学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法治思维以法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205/6101150105010015.shtm
8.法治思维法治思维(3)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1]。何为法治思维?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人类政治https://baike.sogou.com/v100133885.htm
9.法律谚语是法治思维的浓缩表述法律谚语往往隐含着一种原理、一种观念、一种标准、一种方法等。所以,域外许多学者的法学论著中都喜欢引用法谚,他们认为古老的法谚可以提高其论述的可信度。因此,法谚是我们掌握法治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法谚所表现的法治思维。 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3/04/t20240304_38919890.shtml
10.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此之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对概念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强调要在实际工作中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如何从学理上阐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思维。何为法治思维?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https://www.360doc.cn/article/7293128_369553320.html
11.依法治国需要法治思维依法治国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之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需要政治思维,也需要法治思维。所谓法治思维,就是指站在法的立场,用法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评价、设计、管理和改造国家事务和行为的思维,具体应做到五个方面: https://news.cupl.edu.cn/info/1143/20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