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赓续百年初心墨香勤业滋养法治人才(四)——研究生学术第二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活动

墨香传八月,经典润人心;致敬峥嵘岁月,赓续法学精神。

本次活动选取的书籍包括:《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法概念与法效力》、《红岩》、《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和《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

一、《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主要内容

二、王子瑜:《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心得体会

《法概念与法效力》

一、《法概念与法效力》主要内容

《法概念与法效力》(以下简称“本书”)涉及的主题是一般法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即关于法概念与法效力之间的争议。本书的目标在于反驳法实证主义的核心主张,即分离命题(法律的效力或法律的正确性和道德评价或道德正确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结),并试图证成“联结命题”(法律的效力或法律的正确性和道德评价或道德正确性之间有必然联结)。本书篇幅较短,但内容紧凑详实。第一章简短地指出了法实证主义之争的实践意涵。第二章通过“正确性论证”、“原则论证”与“不正义论证”来证成“联结命题”。第三章讨论了法效力与基本规范的问题,处理了凯尔森、哈特与康德各自提出的基本规范。第四章,对“法律”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非实证主义的定义,系统地整合了社会实效性、权威制定性、内容制定性这三个要素。

张煜斌:《法概念与法效力》心得体会

概念是思考的工具,区分是科学的起点。每次专业文献的阅读都是在践行这句话。就本书而言,虽然作者处理的是法理论中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法律实践和部门法学都相距甚远——但是作者通过各种前提性的概念区分和法律论证来为自己的立场辩护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对各种法律写作和所有问题式思考均是如此。在这里只需指出一种概念和两种区分。

一种概念是指,本书提出,立法和司法(激进一点可以说法律实践)都是一种语言行动,即都是一种“表述某人应当如何行动的语言命题”的语言行动(这里需要一点前提性知识,即法制定和法适用相对化)。既然是法律命题,那么它就是可论证。而对于论证来说,尤其是作为普遍实践商谈特殊情形的法律论证,它一方面并不认为法律问题存在着唯一的正确答案,另一方面也不认为因此就必须交由非理性的决断来处理。当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解释主义的法律理论”,才能正确理解“解释永远是需要的,无解释则无规范”这句话,不至于陷入纯粹批判式的法诠释学、批判法学、法律现实主义等等等完全解构法确定性的理论,才能顺利进入法律论证理论。

两种区分是指:在论据方面,存在分析性论据和规范性论据;在法学研究视角上,存在观察者视角和参与者视角(哈特也提了类似的区分)。当明白了前一组区分,我们就能初步明白德沃金法理学(可视为规范法理学)和哈特法理学(可视为一般法理学或分析法理学)的不同旨趣,当明白了后一组区分,我们也就初步明白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之争。

对于大部分法学研究生来说,这本书中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大多早已知悉。换言之,我们可以在作者一步步的引领下进入本书的论证语境。但即使如此,本书的论证对于不熟悉法律论证的读者而言仍然会感到吃力。不过这不妨碍它作为我们接触一般法理学的入门读物。

《红岩》

一、《红岩》主要内容

《红岩》是一本以重庆地下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壮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重庆渣滓洞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严刑拷打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的诡计一败涂地,最终共产党员越狱成功,迎接黎明。《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也曾被共同关押在国民党集中营里,亲身经历过和敌人野蛮暴行斗争的生活。

二、邵江森:《红岩》心得体会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一、《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主要内容

北大历史系王奇生老师的《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围绕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以党员、党权、党争三个不同的面向,分析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而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共产党胜利的关键。同样是效法苏俄而建立的列宁式政党,国民党是帝制终结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治政权,开创了全新的党国体制,但由于基层党组织的崩溃、党组织结构的混乱、党派纷争的加剧,这个政党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它那尴尬而悲凉的历史结局。本书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抽丝剥茧,对国民党败亡的过程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总结,对理解我国近代历史、政党制度有很大的价值。

二、王仕阳:《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心得体会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一、《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主要内容

该书是陈瑞华老师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刑事诉讼问题的一种尝试。按照这种方法,其观察制度、实践以及改革经验,从中发现问题,解释制度或实践变迁的规律,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最终对理论进行检验和论证。书中对刑事和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速裁程序、司法裁判、案卷移送、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以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一些理论命题,如“私力合作模式”“合作型司法学”“三元化审判模式”“立法推动主义”“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等等。

二、陈琳:《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心得体会

品味红色经典,传承不变的爱国之心;重温法治之路,学习高尚的法治精神。王健法学院研究生学术第二党支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培养青年一代发扬伟大法治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号召青年一代把青年理想与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法治人才!让青春在奋斗之中焕发光彩,让岁月在奉献之中绽放美丽!

THE END
1.★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以下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分享的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摘选10篇),欢迎您的参阅。1.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在法制教育的过 2023-11-30 来源:无忧考网 法制教育心得体会350字左右(精选6篇) 【导语】法治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以下是无忧考网心得体会频道整理的法制教育心得体会350字左右(https://www.51test.net/xindetihui/fazhijiaoyu/
2.学习总书记法治思想心得体会:以良法善治谱写时代新篇章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心得体会:以良法善治谱写时代新篇章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深刻指出了法治对于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青年政法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https://www.gongwentang.com/doc/856425/
3.法制报告会心得体会网络诈骗6篇.docx法制报告会心得体会网络诈骗6篇.docx 18页VIP内容提供方:s64851 大小:21.45 KB 字数:约9.6千字 发布时间:2022-06-10发布于四川 浏览人气:6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法制报告会心得体会网络诈骗6篇.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608/8046112077004106.shtm
4.深化法治建设实践,政法工作总结与相关知识心得全解析1、公安机关实践总结及心得体会三篇:在实习的日子里,我收获颇丰,体验了许多校园生活中无法触及的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在生活与工作的交织中,我学会了甘于平凡与无私奉献,派出所作为基层公安机关,日常接触最多的便是普通民众,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服务群众的重要性。 http://archive.benbenshu.com/0d1DB07549d5.html
5.之江新语体会范文14篇(全文)《之江新语》心得体会 《之江新语》涉及到干部问题、党的工作方法、群众问题等多个方面,每一篇都很短小精悍,但在言简意赅中我体会到总书记的以身作则和殷切期望;每一篇不是流于形式的口号,而是让我在朴实无华的文字里体会到总书记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群众;每一篇都不是随随便便写的,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hkfka33.html
6.小学道德法治课标心得体会范文(10篇)小学道德法治课标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小学道德法治课标心得体会1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非常珍惜能够倾听全国闻名专家罗嫣才、钟守权、孙静、钟亚、王丽敏教授关于道法新课标的具体解析、学习的时机。通过27日至29日的网上学习沟通,使我增长了学问,开阔了眼界,增加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信念和决心,同时也熟悉了更多的专家https://www.mayiwenku.com/p-47328143.html
7.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2019年9月4日 ,我和本组四位语文老师有幸参加部编教材网络培训会。通过学习,本人受益非浅,对依法执教、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等概念的。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的感想: (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同时,要按教学大纲https://jfq.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1376681
8.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心得体会5篇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首先要走向法治化。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纪国法的执行者,要树立法治观念,深刻认识我国法律制度是党和人民意志的根本体现,做到自觉尊崇法治,坚持法律至上,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带头用心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