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论文摘要:对于一个职业而言,其存在的公道性在于它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众的期看。与此相适应,一套职业的行为标准实际上渊源于公众对其义务道德的公道预期,而不是任何出于减少风险或者保护其自身利益的行业考虑。同时,应当留意到,由于行业的特点以及社会作用的差异,每一社会职业的义务道德是有所区别的。
论文关键字:职业道德、法律责任、注册会计
一、引言
注册会计师是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所派生出来的公共代理性质的职业。它使公众可以利用注册会计师的技能和知识来参与活动,从而使他们从事经济决策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毫无疑问,注册会计师职业也是基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社会分工的必要而产生,它可弥补社会公众精力、知识的不足,拓展其活动空间,进步其办事效率,并且极大地降低其交易本钱。
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1.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基本原则
3.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成因
4.注册会计师避免承担法律责任的对策
三、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1.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
2.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3.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4.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对于自身的影响
四、浅谈注册会计师在当今社会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1.注册会计师应当具有哪些道德素质
2.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利害分析
3.对于本行业内部的监督机制的看法
五、结束总结
以上问题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威胁和防范措施,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成因、种类和避免承担法律责任的对策等方面作了具体讲述。
一、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们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熟悉工程造价的各个环节及程序,分析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分析关于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们严谨、求实、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论文写作中应注意本专业所涉及的课程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们综合分析思考的能力;查阅文献、资料及手册、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拟定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针现在的工程造价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要求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任务,并参加毕业答辩。
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内容
(一)选题
1、选题原则
(1)在充分注意满足教学要求和对技能训练的情况下尽可能结合实际选题。根据三个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岗位、贴近实际、贴近任务”来进行选题,保证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有效地释放个人潜能,将论文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如,论文应针对工程造价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充分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应用专业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建议或对策。
(3)选题要及时,不能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学生们应在实习开始第5周,向专业主任(负责人)汇报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2、选题类型
(1)实际应用的造价方面专业知识。学生们应积极选作这类题目,以便结合实践,并能应用于岗位实际。
摘要4-6
Abstract6-7
致谢8-11
第1章绪论11-17
1.1研究的缘起11
1.2文献综述11-16
1.2.1国外读写结合研究现状12
1.2.2国内读写结合研究现状12-14
1.2.3图式理论研究现状14-16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6-17
第2章《教程》的理论分析17-28
2.1《教程》基本情况17-18
2.2基于图式理论的《教程》分析18-28
2.2.1内容图式19-22
2.2.2形式图式22-25
2.2.3语言图式25-28
第3章《教程》的应用分析28-43
3.1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调查28-30
3.2学生对教材的使用调查30-31
3.3对《教程》的修改建议31-36
3.3.1激活原有图式31
3.3.2建构新的图式31-36
第4章结语43-44
参考文献44-47
附录47-58
摘要3-4
Abstract4
目录5-7
1绪论7-19
1.1研究背景7-8
1.2研究目的及意义8-9
1.2.1研究目的8
1.2.2研究意义8-9
1.3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文献综述9-16
1.3.1国外文献综述9-11
1.3.2国内文献综述11-15
1.3.3文献简评15-16
1.4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6-18
1.4.1研究方法16
1.4.2研究思路16-18
1.5可能的创新点18-19
2我国货币政策回顾与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特征描述19-29
2.1我国历年货币政策回顾19-25
2.1.1我国历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19-22
2.1.2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年度的确定22-25
2.2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特征25-29
2.2.1上市公司融资情况分析25-26
2.2.2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期限特征26-29
3紧缩性货币政策下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29-40
3.1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29-35
3.1.1公司治理的含义29
3.1.2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29-35
3.2紧缩性货币政策对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影响机理35-40
3.2.1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提高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35-38
3.2.2紧缩性货币政策对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影响与公司产权性质有关38-40
4紧缩性货币政策下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实证考察40-54
4.1研究假设40-41
4.1.1负债融资与股权代理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40-41
4.1.2负债融资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41
4.2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41-45
4.2.1变量定义41-44
4.2.2模型设计44-45
4.4实证结果与分析46-54
4.4.2回归结果分析47-52
4.4.3稳定性检验52-54
5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54-59
5.1研究结论54
5.2对提高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若干建议54-57
5.3本文的局限和研究展望57-59
5.3.1本文的局限57-58
5.3.2研究展望58-59
注释59-60
参考文献60-64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64-65
致谢65
目录5-6
表目录6-7
图目录7-8
1导论8-14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8-10
1.2研究方法10-11
1.4本文的创新之处13-14
2.2文献综述18-22
2.3本章小结22-23
3可转换债券融资分析23-31
3.2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和融资效应分析26-29
3.3我国可转换债券发展存在的问题29-30
3.4本章小结30-31
4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分析31-42
4.1样本选择31-33
4.2事件研究法33-35
4.3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实证35-40
4.4实证结果和原因解释40-41
4.5本章小结41-42
5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影响因素分析42-55
5.1解释变量的选择及其假设42-46
5.3模型建立48-49
5.4实证回归结果及其解释49-54
5.5本章小结54-55
6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不足55-59
6.1研究结论55-56
6.2建议56-58
6.3本文的不足之处58-59
参考文献59-64
附录64-67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67-68
致谢68
摘要8-9
ABSTRACT9
第一章绪论10-16
1.1课题背景10-11
1.2在线安全稳定分析发展、应用现状11-15
1.3本文的主要工作15-16
第二章在线分析基础数据16-31
2.1在线数据与离线数据16-17
2.2在线数据的构成与构建过程17-19
2.3状态估计19-24
2.3.1状态估计功能19-20
2.3.2网络拓扑分析20-21
2.3.3量测系统分析21
2.3.4量测预校验21-22
2.3.5状态估计计算22-23
2.3.6不良数据检测及辨识23-24
2.3.7参数估计24
2.4在线数据整合24-31
2.4.1整合目标25
2.4.2整合难点25-26
2.4.3方案建立26-27
2.4.4基本技术27
2.4.5在线数据整合方案27-31
第三章在线安全稳定分析技术31-53
3.1在线静态安全分析31-34
3.1.1基本概念31
3.1.2关键参数31
3.1.3核心算法31-33
3.1.4核心指标33-34
3.2在线静态稳定分析34-35
3.2.1基本概念34
3.2.2关键参数34
3.2.3核心算法34-35
3.2.4核心指标35
3.3在线短路电流分析35-39
3.3.1基本概念35
3.3.2关键参数35
3.3.3核心算法35-39
3.3.4核心指标39
3.4在线小干扰分析39-43
3.4.1基本概念39-40
3.4.2关键参数40
3.4.3核心算法40-42
3.4.4核心指标42-43
3.5在线电压稳定分析43-46
3.5.1基本概念43
3.5.2关键参数43-44
3.5.3核心算法44-45
3.5.4核心指标45-46
3.6在线暂态稳定分析46-50
3.6.1基本概念46
3.6.2关键参数46-47
3.6.3核心算法47-50
3.6.4核心指标50
3.7在线稳定裕度评估50-53
3.7.1基本概念50-51
3.7.2关键参数51
3.7.3核心算法51-52
3.7.4核心指标52-53
第四章在线安全稳定分析系统53-60
4.1系统总体情况及架构53-55
4.2模块功能55-60
4.2.1数据整合55
4.2.2静态安全分析55-56
4.2.3暂态稳定分析56
4.2.4电压稳定分析56-57
4.2.5小扰动稳定分析57-58
4.2.6短路电流分析58
4.2.7稳定裕度评估58-60
第五章在线安全稳定分析应用实例60-69
5.1同塔双回线路掉闸应用实例60-64
5.1.1事故前运行方式60-61
5.1.2事故发生及事故处理过程61
5.1.3事故后分析计算及结论61-64
5.2500kV主变掉闸应用实例64-69
5.2.1事故前运行方式64-65
5.2.2事故发生及事故处理过程65
5.2.3事故后分析计算及结论65-69
第六章总结69-71
6.1总结69-70
6.2应用效益70-71
参考文献71-75
致谢75-76
附表76
《科学学在中国》
科学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越来越要求对科学技术的结构、发展规律,以及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于是,科学学就应运而生了。
科学学是以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交里融合形成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研究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科学学作为一门“元科学”、“软科学”,在推进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协调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关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近30年来的科学学在中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目录
科学学在中国(代序)
第1章科学学在中国前史
1.1提出中国科学发展途径的代表人物
1.2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
1.4建国初至文革前的科学论研究
第2章我国科学学的学科建设
2.1科学学的学科建设工程指向
2.2国外科学学信息资源的输入与开发:经典著作和情报作品
2.3我国科学学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综合性著作、教材和工具书
2.4我国科学学基础理论和历史研究:理论性专著
2.5我国科学学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应用性专著
第3章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创建与发展
3.1研究会创建的背景与条件
3.2全国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与研究会的组织;隹备
3.3九华山会议与研究会的创建与巩固
3.4世纪之交研究会的更新与发展
3.5当前研究会的活动态势
3.6研究会发展的经验、启示和前景展望
第4章科学学期刊在中国
4.1前史期刊:他山之石
4.2先行期刊:借巢引凤
4.3研究会刊:学术家园
4.4同类期刊:共同繁荣
第5章科学学在大学
5.1科学学在中国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5.2大学科学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5.3大学科学学研究机构与合作网络
第6章科学计量学在中国
6.1科学计量学在中国的历程
6.2中国科学计量学主要成就
6.3中国利学计量学的国际交流
第7章科学学的国际交流
7.1访苏见闻:新两伯利亚“利学城”
7.2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从世界看中国
7.3从普赖斯到鲁索:影响中国科学计量学发展的若干国际交往纪事
7.4我同三位欧洲科学学家的交往
7.5国际科技园区的管窥
7.6IASP第17届科技园世界大会
附录A国内科学学研究机构介绍
附录B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大事记
附录C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历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参考文献
摘要5-6
目录8-10
插图索引10-11
附表索引11-12
第1章绪论12-17
1.1选题背景及意义12-13
1.2文献回顾13-16
1.2.1国内学者的研究13-15
1.2.2国外学者的研究15-16
1.3研究方法、内容和基本框架16-17
第2章债务危机影响出口贸易的一般理论17-19
2.1价格效应17
2.2收入效应17-18
2.3贸易保护主义效应18-19
第3章欧债危机对湖南省出口贸易影响的现实分析19-24
3.1对出口总量的影响19-20
3.2对出口方式的影响20-21
3.3对出口市场的影响21-22
3.4对出口产品的影响22-24
第4章欧债危机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24-33
4.1模型的构建24-25
4.3实证检验26-33
4.3.1各经济变量的对数走势图27
4.3.2平稳性检验27-28
4.3.3向量自回归模型28-30
4.3.4格兰杰因果检验30-31
4.3.5脉冲响应函数31-32
4.3.6方差分解32-33
第5章政策建议33-36
5.1稳步有序推进汇率制度改革33-34
5.3积极促进出口产业升级34
5.4制定合理的出口发展战略34-36
结论36-38
参考文献38-41
致谢41
摘要4-5
Abstract5
致谢6-9
第一章绪论9-11
1.1研究背景9-10
1.2研究意义10
1.3小结10-11
第二章研究现状综述11-21
2.1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11-14
2.1.1关于汉字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讨12
2.1.2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12
2.1.3关于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和实验研究12-14
2.1.4汉字书写偏误分析的研究14
2.2记忆法的研究现状14-20
2.2.1关于记忆的研究现状14-16
2.2.2记忆术的定义、历史及使用16-19
2.2.2.1记忆术的定义16
2.2.2.2记忆术的历史16-17
2.2.2.3记忆术的原理17-19
2.2.3以记忆术为主的汉字学习策略19-20
2.3小结20-21
第三章汉字教学实验的方法及过程21-26
3.1研究内容21
3.2研究方法21-22
3.2.1实验设计21-22
3.2.2实验对象22
3.3实验的步骤和过程22-25
3.3.1实验实施22-23
3.3.2实验过程23-25
3.3.2.1实验基础的独体字和部首23
3.3.2.2实验的合体字23-24
3.3.2.3心像描述24-25
3.4小结25-26
第四章实验结果分析26-28
4.1记忆术环境下和传统条件下的汉字长期记忆效果对比分析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