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法律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法治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法律素养,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对协调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法律素养
S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党实施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容之一,其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的实施,对我们国家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依法治国的另一层含义即为依法治校。曾经的高校是法律诉讼的净土,而如今大学生因为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而状告母校的案件屡见不鲜。因此,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来说,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培养自身的法治思维,用法治的精神处理学生日常事务,迫在眉睫。
高校里的学生事务管理者,是学生管理规定的制定者与实施者,是与学生们直接接触、面对面解决问题的人,也是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人。如果学生事务管理者有较强的法律素养,日常事务中能够用法治的精神来处理问题,势必会对学生们今后处理问题、解决纠纷的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的内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处理学生事务中,通常的工作依据是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自身的经验判断。实际操作中,由于人为的影响因素较大,会导致同一件事情,因不同的人处理,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往往还会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事件。因而在学生事务处理方面,急需一种统一、规范的标准,这就是法治化的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法治化,从国家层面上说是依法治国和培养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从学校层面上说是高校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迫切要求;从公民个人层面上说,是提升师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法治化的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能够有效的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构建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自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一案后,专家学者们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多数人认为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既有行政法律关系,又有民事法律关系。学生事务管理者自身的法律素养,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工作能否法治化管理。树立法治观念是构建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的前提与基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是依法办事的重要前提,可以使管理者明确行使权力的职能、范围和运作程序,防止权力的滥用、逾越和无序运行,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避免对学生的侵权。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法律素养的构建,可以有效的规范自身的工作模式,避免经验式、权力式、随意性的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学生事务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现代法律精神的体现,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具体说来就是要实现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的转变,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将学生的权利追求、保障与实现放在首要位置。在设定大学生义务时,必须考虑与该义务相对应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用权利至上的理念对一些传统行为方式进行重新审视。
3、学生事务管理者如何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法律素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法律素养的目标在于管理者能够在工作中具备法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知识,促使管理者自身和大学生的行为都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在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化解高校与学生的矛盾,进而有效的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其昌,辅导员工作之中的法律思维[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47-49。
[2]储开峰,依法治校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5(10):51-53。
[3]粘怡佳,试论我国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3(5),89-91。
[5]王丽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缺失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19):206-207。
法律事务风险;施工企业;防范;注意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进行,我国施工企业在创造更多经济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在企业发展的实际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法律事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构成,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虽然近些年来企业在自身法律事务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依旧存在不足,满意实现法律事务风险管理工作价值的实现,很难保证企业的正常合法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充分重视起法律事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1]。
1.法律事务风险认识在施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1.1、未充分认知施工企业法律事务的`风险
由于在市场经济下从事商业经济活动,任何活动的进行都存在着法律风险。对于施工企业的法律事务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涉及到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对外部的经营行为,即使由于某种原因达不到此种理想的状态,也应该事前对各种经济活动做好风险防范。一些施工企业对于法律事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到法律风险对于施工企业发展的影响,没有从企业存亡的高度认识和重视法律事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2、未深入了解施工企业法律事务的风险
在施工企业现实工作的经营活动管理发展链条中,直接进行事务风险管理是施工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一些企业只是单纯的认为施工企业的法律事务风险工作就是解决矛盾纠纷风险,并未正确的区分施工企业的法律顾问和社会律师之间的区别,认为施工企业的法律顾问就是单纯的整理企业案件、拟定起诉文书、讨债、打官司等,并未认识到企业法律顾问对于企业管理的深层意义,为企业拟定各种管理文书、管理合同等重要的法律事务。
企业的法律顾问工作包括企业的事务经营管理,并非单纯的落在法律的层面之上,也并非单纯的解决法律风险。
2.法律事务风险在施工企业中的防范对策
2.1、施工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进行法律事务管理结构的科学构建
施工企业法律事务风险管理机构不同法律事务所,其本职工作在于针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类法律风险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出发,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为专业的法律意见。因此企业要针对自身法律事务风险管理的特点,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重视企业法律管理机构的建设,进行法律事务风险管理机构的建设。同时引进专业的法律人才,聘用专业律师,借助于专业的法律知识构建法律事务预警机制,增强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效率,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2.2、加强施工企业法律事务的前瞻性认识
做好施工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经济活动的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并将法律事务管理贯穿到每个施工企业工作的环节当中。法律事务的工作主是以预防性质为主要工作,其次是解决已经发生和不可避免的法律纠纷和法律事务。所以施工企业对于法律事务工作一定要加强认知度,加强法律事务的前瞻性认识,改变企业目光短浅的制约因素,允许法律事务管理参与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经营活动,这就使得施工企业的法律事务前瞻性能大大增强。
2.3、进一步提升施工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人员数量与素质
3.结语
参考文献:
[1]张波,施工企业合同审查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4(05)。
[2]段茂勇,新常态下石油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化工管理,2015(16)。
[3]杨建辉,试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喜爱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4(22)。
摘要:
当今社会,我认为法律意识的提高与培养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配合才行,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也深知懂法、守法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我就谈一下我对与高中生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的一些看法与思考吧。
关键词:
提高;法律;意识;思考
1、提高自我法律意识的意义
2、提高自我法律的措施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中生的法制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关系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门高中生具有可塑性强的发育优势,所以在提高自我法律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家庭教育进行配合,社会有利资源共同参与,努力提高当代高中生的法律素质。
[1]杨春芳,汪莉,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反思———基于天津市200名中学生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2013(16)。
[2]鞠青,中国青少年犯罪演进的定量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05)。
农村经济发展在市场环境影响促进下正在发生巨变,但是也凸显出了法律环境制度方面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出发,指出了农村经济发展法律环境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提出了优化农村经济发展法律环境的对策,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飞跃式发展。
农村经济;法律环境;问题;对策
1、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法律环境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经济主体普遍缺乏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愈渐成熟后开始向农村蔓延,来自城市的经济主体、农村自有经济主体都不断参与到新的农业经济结构形式中,例如各种农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企业,还有农民也在参与着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农村出身,知识文化水平也普遍不高,对法律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开展经济活动中以及遇到问题时缺乏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法律制定后一直在不断完善,尤其是在经济领域,面临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也有不少法律法规,但是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却一直以来都较少,导致新时期农村经济在发力发展之际无法形成强有力法律保护环境。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经济活动中,甚至还是以传统乡规民约作为依据,虽然也具有一定规范作用,但是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不利于农村经济长远稳定发展。
2.3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经济发展对政策以及政策执行有着较强的依赖,这就要求政府不但要制定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政策,更要依法行政,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在行政中缺乏依法行政意识和服务意识,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中错误地对农村经济进行干预,造成农村无法吸引投资者,反而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2]。
3、优化农村经济发展法律环境的对策
农村经济法律环境的营造是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合以上关于法律意识、立法、行政执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营造农村经济发展法律环境过程中应当有的放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3.1加快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立法进程
3.2加强在农村进行法制宣传
过去农村经济发展主体都是农村内部成员或者政府投资,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投资者看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前景,不仅有农民进行自主创业,还有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从农村走出的成功企业家回乡投资,来自全国各地投资者到农村投资等。面向各类经济主体,我们应当加强在农村进行法制宣传,为他们做好法律保障服务[3]。在农村进行法制宣传,要结合农村特点,还要结合不同经济主体的特点,例如对广大农民创业者应当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宣传,对外来投资者应当在法律宣传同时进行政策宣传。
3.3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除了面向农村经济主体进行法制宣传,作为服务农村的政府公务人员也应当加强法律学习,参加专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培训,树立依法行政和服务的意识,确保在行政管理中能够依法执政;其次,政府还应当在管理上进行尺度把握,不能利用行政权力过分干预农村经济发展,应当树立起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打造服务型政府;再次,包括农村经济主体、社会、监督机关要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从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除了以上对策,农村经济发展法律环境完善还应当发挥公正司法的积极影响,为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法律救济,尤其是要加强对弱势农民群体的法律救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法律的保护。
4、结束语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创设方面除了本文分析的问题和对策,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在法律环境构建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深入。
[1]王辉,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李明慧,杜晶,浅析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J],河北企业,2014(4):101-102。
[3]索郎、玉珍,关于我国乡村法制治理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7(3):115-116。
论文摘要:
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普及。本文对如何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思想教育功能、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
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重要意义;学习兴趣。
在现代社会,法律素质是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法律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它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概念性较强,与生活关系密切,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本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正确认识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难题。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文化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平时对法制不够重视。有关调查表明,正处花季的17岁是危险年龄,正成为犯罪高发期。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学习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必定会影响他们的法律意识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我自己守法就行了,法律也不能拿我怎么样。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如果你不了解法律怎么知道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也许不知不觉就做了违法的事,所以不学法、不懂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再者,就算自己守法,不代表别人的行为不会侵害到你的权益。这时候你就需要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了解法律常识怎么行?
法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仍处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地位,有些学生觉得法律离自己比较遥远,“法律于我何干?学法律干什么?不犯法就行”的想法恐怕也不是少数学生才有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一些虽有理但却不知怎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最终吃亏上当或走上歧途的事例。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水平,建立起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和捍卫法律的尊严,进而使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重视绪论课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在初中课程里略有涉及,有些学生对“重炒旧饭”不以为然,还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和学习热情,课后知识记忆不牢,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存在无所谓情绪。针对这些情况,第一节课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首先必须上好第一节课即绪论课,为日后的顺利教学奠定基础。第一次课除了介绍本课程的安排和以往一些考试情况外,要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入门欲望,使他们对后面知识学习充满期待,对学习这门课程充满热情,从而树立对本课程的积极学习态度,坚定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为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绪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在备课时,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搜集素材,合理选择教法,认真充分备课,做到胸有成竹。同时,应通晓教材全部内容,以便熟练运用教材。其次,开讲要引人入胜,悬念迭起。针对学生第一节课常有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可以提出问题:“当面对物质的诱惑时,你会不会产生据为己有的欲望?当面对鲜艳的刺激时,你能不能抑制往青春的冲动?当面对暴力时,你会不会手足无措?当面对伤害时,你会不会束手无策?”让学生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以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再逐一讲解,从而使学生觉得既熟悉又新奇,于是追求新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同时,再次强调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法律能给人以安全的指南;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懂得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合法合理、适时适度地处理学习阶段的问题,知道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
法律教育与法治实践联系密切,源于法治实践的案例在法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法律教学中最具特色、最有优势的教学方式。案例既是法律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律教学的重要内容,缺乏案例的法律教学是不完整的。恰当运用案例,能帮助教师阐明问题,突破讲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遵纪守法是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法律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注意到这门课的特点,注重它的现实意义,应当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