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一体化法治专册课堂教学思考
怀集县特殊教育学校卢带弟
(本文获2024年肇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
【摘要】少年儿童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加以精心引导和栽培。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主心骨’,唱响‘主旋律’,守好‘主阵地’,建强‘主力军’”的倡议。
【关键词】思政一体化法治专册课堂教学
【正文】《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走向培育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是小学与初中阶段思政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那么,如何在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前提下,既能准确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又能立足当下有效进行法治专册的教学,这是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准确定位,专册贯通,有效衔接
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自2017年秋季启动以来,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它不是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有关法律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学生现有的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基础上,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其法治观念,让学生能够随时感受到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再到守法用法。
虽然到小学六年级才设置了法治专册,但六年级的法治教育并不是从零基础开始的,因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法治教育一直也没有间断过。例如:针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规则教育,低年级重在家庭、学校、交通安全、游戏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培养;中年级则重在人际交往、邻里之间和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培养;高年级则在更高的层面上,如班级选举、家庭生活及公共生活中的民主、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参与等不同领域的规则意识的理解与培养。
小学五、六年级阶段的法治教育,是在一至四年级段的“前法律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法治精神为主线,突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培养,与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相贯通,帮助小学生初步感受法律对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养成自觉遵守法律,遇事找法、依照法律要求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小学六年级法治专册的内容设计,突出了以宪法学习为核心的理念,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来组织素材,强调了法治教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法治专册的学习不仅能较系统地初步提升小学生的法律认知,还为后续初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法治思维基础。
二、立足现状,直面问题,理性思考
一方面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研,采取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微课研讨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要厘清“讲知识还是讲理念”的核心问题,不能只告诉学生是什么,怎样做,而要尽量结合鲜活的事例将法律条文生动化。要在学校、社会开展相应活动,使学生将法律、规则内化成行为习惯,进而升华为能够保持终身的价值取向。
新教材致力于促进从“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转变。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法治教育新模式,摒弃旧有的背法条、讲案例的方法,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知识、能力和观念有机统一,让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本文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第一课时为例。教师先提出链接生活现实的、数量适度的问题作为教学开端,通过学生的听、看、问自主合作学习,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而教师则在全程适时引导,不仅引导学生查找信息,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提升思维能力。
(一)生活导入,巧破壁垒
六年级的学生对法律虽有初步的感知,但仅停留在被动状态,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众多的法律条款,常常会不知所措。如何破局,打破学生与法律之间的壁垒,导入很关键。
通过这6个事件,学生了解了老师的基本权利,初步建立起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轻松打破了法律概念晦涩的壁垒,帮学生建立起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可谓一举两得。
(二)小组合作,情境再现
该活动的设计意图,力求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上至国家,下至每个家庭,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教师将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法律条款有效对接,很好地为学生创设了能够使其置身其中、感同身受的情感场。
(三)以案说法,明辨是非
此环节力图使学生真正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其中“公园内宠物狗伤人事件”和“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法律责任”两个案例都具有可辨性,从当事人的角度都有各自的权利,容易引发学生思辨。教师设置有层次、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小明是否需要为宠物狗的行为承担责任?公园是否应该制定关于宠物狗的规定?如何平衡宠物爱好者的权利和他人的安全?小华是否需要为传播谣言承担法律责任?作为普通网民,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传播不实信息?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自由与法律责任应如何平衡?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深度思考。此活动除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情感,使学生在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同时,也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和正义。
(四)游戏互动,感受领悟
游戏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最能增强学生体验与感悟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恰当引入各种游戏活动,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本课为了突破“权利有界限”这个认识,设计了如下游戏:瓶中放四个小球,连着每个小球的线置于瓶外。瓶口仅能通过一个小球。让四名学生上台玩游戏,看谁能先将自己牵的小球握在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如果小球如同“权利”,这个游戏让你对权利有什么新的感悟?“如果一起用力,大家的球挤在一起,都无法出来,好比权利不是绝对的,一个人的权利有可能损害另一个人的权利。”“如果大家商量好,有序拉扯小球,先后出来,则好比通过协调,处理好权利的界限,大家的权利才能得到充分保障。”由此明确:权利有界限,法律来协调。游戏既是过渡,又让学生用形象的方式感悟权利的界限,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法律无处不在,时时影响着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
(五)法言法语,活化细化
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律师、法官这些专业的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性质有所不同。法言法语不应该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日常的教学语言。因此,要静态法条动态处理,切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术语。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充分研读课标、教材,深入分析学情,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创设法治教育情境,借助案例和主题教学,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培养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