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文,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文模板
法治是人类的一种政治理想,而且日益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法治”概念的出现,是对“人治”概念的一次革命,因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人治传统的国家,建立法治更为必要也更为困难.古希腊的“良法之治”,中世纪的“法律至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权力制衡”、近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等法治思想,不仅是今日中国法治建设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样是法治教育应当广泛弘扬的法治精神.马克思主义者也对法律进行过深入研究,揭示了法律根源的物质性,法律本质的阶级性,法律发展的规律性和法律文化的继承性,为我国法治建设奠定了理论根基.我国古代也有“法治”思想,虽与现代法治思想不同,但其中仍有值得今日中国继承的精华.当代中国的法治,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现实基础上的,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法治.我国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世界法治思想宝库的贡献.
作为一个法治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相应的品质.公民的法治品质山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情感和法治能力四部分构成.公民需要掌握的法治知识包括:有关实然“法治”的知识、有关应然“法治”的知识、有关“法治”合理性的知识、关于“法治”的知识和有关如何实现“法治”的知识.法治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最核心的法治意识是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公民法治情感的最终体现是法治信任和法治信仰.其中,法治信任是一般公民应当具备的法治情感,而法治信仰是一部分公民——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所应当具备的法治情感.拥有必要的能力是公民法治品质的落脚点.法治社会公民应当具有的能力主要有预见行为的法律后果的能力、评价行为的合法性的能力、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监督公共权力的能力、表达个人法治主张的能力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一些成熟法治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在学校法治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做法,各有特色,值得借鉴.通过考察境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组织实施和内容模式,可以为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如果从1984年第一次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算起,我国大规模开展法治教育已将近30年,在提高我国公民的法治品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有重义务教育、轻权利教育,重规定传授、轻理念传播,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养成等缺陷,以致公民法律素质不高,法治信任缺失,与现代法治国家要求的公民法治品质仍有较大距离.大学生法治教育虽然在课程途径上得到了保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问题.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律传统文化的桎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法治教育自身理念和方法的不足都影响到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法治教育推动法治文化的进步,法治建设的需求倒逼法治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法治教育必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价值,提高大学生法治品质,培养出更多法治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美好目标的早口实现.
本文的研究坚持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以理想观教育为目的.以理论为依据,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理论为科学依据,指导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的拟定,以实践为基础,就是以具体的社会调查资料结论作为拟定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的基础,以教育为目的,就是最终根据具体的社会调查资料结论指定具体的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本文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研究着重考察中西方理想观的历史发展、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展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得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基本思路.这不仅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发现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若干影响因素的情况,进一步推动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且在实际层面上,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本文的研究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的:
第二章,理想观的历史考察.主要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与道德理想观、西方社会理想观与道德理想观.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主要有“大同社会”社会理想观、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观、“兼相爱,交相利”社会理想观、“小国寡民”社会理想观以及“至德之世”社会理想观.中国古代道德理想观主要分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上善若水”道德理想观、“真人”道德理想观,以及“兼士”的道德理想观.西方的社会理想观分为正义之国、“新天新地”、理性共和国、社会契约国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理想观,西方道德理想观主要有“完人”、“上帝”、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的“不确定”道德理想观.从古今中外理想观的系统梳理中,得出人类历史上理想观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式的规律性的结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主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道德理想观、职业理想观和生活理想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中的最高理想都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国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理想观并使之更加适应中国和时展的需要,分为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道德理想观分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在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四有”公民以及“八荣八耻”道德理想观.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分为自由职业和满足国家阶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活理想观是追求美好生活.
第四章,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大学生理想观:大学生们积极响应国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号召,重视社会理想,忽视个人理想.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理想观主流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同学们对实现共产主义充满信心,一半左右同学理想是公私兼顾,小部分大学生只重视个人理想.而本文大学生理想观现状主要基于1997-2011年的调查数据和第一手文本资料,归纳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特点、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整体情况,深入透析大学生理想观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观的情况:自我理想信念评价比较乐观,理想体现了报恩思想,理想缺乏方向性、远大性和坚定性.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观是比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在谈到个人理想的同时能兼顾社会理想,但是社会理想观面临模糊、片面、矛盾的问题,也存在共产主义信仰缺乏的情况.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观淡化,只有部分同学提到追求美好品德.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观比较务实,并且与兴趣专业有关.当代大学生生活理想观比较重视生活理想,追求幸福快乐生活.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文大学生适用: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职称论文适用: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方面论文题目推荐度:优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文选题
[selfurl]
第六章,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根据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分析以及当代大学生理想观负面影响因素的反思,笔者拟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初步对策,这个对策有的放矢:第一,优化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环境,包括优化国内环境、高校文化环境、高校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第二,遵循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原则:坚持主体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坚持长期性和近期性的统一,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坚持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第三,改进大学生理想观教育路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重要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言传身教结合,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结合以及与社会实践结合.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文格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各高校教学中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组织不规范、实践教学参与不广泛、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影响到实践教学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并从学校因素、师资队伍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实证分析了东北林业大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东北林业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分别对“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而且东北林业大学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在保障机制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在东北林业大学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