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碰撞2021年德育所第一次读书会

参与人员:程红艳教授,卢旭副教授,季轩民博士,博士生8人,硕士生17人,科研助理5人。

沙龙议程:

一、共读《乡土中国》一书

(一)谢于静:第一章到第五章

1.乡土本色:乡村社会和农民的特点。

乡土性的社会根基。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具有向泥土讨生活的传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乡土性的特点是不流动:“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格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2.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乡村之愚:见识短是没有见过城市的世面,并不是智力问题;不识字是由于熟人社会的特性,使得他们既不需要文字也没有学习文字的机会。

乡土社会是否需要文字: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是整个社会的遗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靠记忆,二靠桥梁。这里的桥梁就是词,也就是语言,而文字并不是语言中必须的。

3.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儒家文化中的差序格局:“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孔子讲克己复礼,推己及人;西方个人主义讲独立和权利,中国自我主义讲自我中心。

对土气的态度:中国农耕文明的长期存在,中华文化的延续性。精耕细作。中国农民的价值,土气是一种特征和传统。农民无法从土地中挣脱出来。落叶归根,农民具有对土地的深刻情感。

(二)李昕燚:第六章到第九章

1.家族: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大家庭)

中西方家庭的区别:

西方团体格局中的家:亲子为结构,生育为功能(生育社群;孩子长大后离开家庭;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作为社群是暂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负责);夫妇是主轴,子女是团体中的配角(家以夫妻横向关系为中心)。

中国差序格局中的家:沿父系亲属差序格局向外扩大;家的功能不限于生育,还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家是事业社群;家庭扩展成家族亲子结构扩大和复杂化;因功能的多养护,家族也必须是长期连续而不能是暂时的。父子婆媳是主轴,夫妻是配轴。事业维护了家的内在稳定性(事业讲求纪律和效率,事业排斥夫妻间的普通情感)。乡土社会夫妻间情感淡漠(乡土社会家不是情感凝合,而是事业凝合;夫妻间情感的淡漠是因为太多功能被拉入家庭;夫妻关系成了家中的配轴)。

2.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的家族是一个事业社群:讲究纪律和效率;排后私情。

感情定向与感情:感情定向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感情定向具有社会文化属性。

感情产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限情形中产生。

感情的特点:从社会关系上说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相当于激动,造成社会关系紧张的状态。感情淡漠是社会关系稳定的表示——感情淡漠是因为了解和熟悉;熟悉引起的是亲密感觉,而不是激动性的感情。

乡土社会中阻碍人与人之间充分了解的是生理上的差别:性别的鸿沟成为乡土社会的基本阻碍。

男女差别形成的隔膜难以消除:在此相异的基础上追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用强烈的情感去改变这种社会关系;恋爱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追求生命意义的创造;恋爱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浮士德式的恋爱是一项探险,这样的恋爱使社会关系不稳定。

乡土社会追求稳定,不允许浮士德的精神的存在:认定男女有别,而不必求同。

形式上隔离:男女授受不亲,生活上男女加以隔属。

心理上隔离:不必希望对方心理上的契合。

3.礼治秩序:

法治和人治的区别:法治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依据法律来维持。人治则是不依法律的统治(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不依法律的统治,本质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乡土社会不等于无政府状态,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含义;礼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商朝的活人祭祀是礼,鲁四老爷不让祥林嫂干活是礼);礼未必符合现代标准:残酷与否并不能判断合礼与否。

礼治和法治的区别:

1)本质: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是国家权力机构规定的行为规范;

2)维持礼和法的力量不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让人们重视前人的经验。人们对传统的敬畏来自于人们对经验的崇拜,礼就是按照仪式做,并对仪式充满敬畏,礼本质上是由个人对传统的服从所维持。)维持法律的是国家的权力机构;

法律、道德和礼的区别:

1)法律:法律是从外部限制人,违反法得到的是来自国家权力的惩罚,是个人对国家权力的被动服从;

2)道德:由社会舆论所维持,违反道德受到他人唾弃;

3)礼:由个人习惯维持,违背礼心中会自觉不合适,是个人对传统的主动服从;

4)社会形态不同:礼治社会以熟悉社会为背景,礼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为前提;法治社会以团体合作和快速变化的时代为背景,陌生人之间的合作需要的是契约精神。

4.无讼:

乡土社会排斥律师:乡土社会律师和恶行联系在一起(乡土社会的规则烂熟于心,律师让人想到挑拨是非,乡土社会的秩序靠礼俗传统来维持;都市社会法律成了专门知识;都市社会的秩序,靠法律维持)

都市社会的规则体系——法治:维持社会秩序靠法律制度,维持的方式是诉讼;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规则,法律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不断生成和变化,法律是在诉讼中形成,并随着社会不断变动;法律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诉讼关乎权力,而不涉及道德教化

乡土社会与现代司法的冲突:乡土社会讲究差序格局,而现在司法采用个人平等主义;只有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才会选择现代司法制度(在司法处打官司的人在乡民看来是败类;司法处在乡下人眼中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推行现代法治下乡的困境(现代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礼治中的败类在法治中合法;不能再乡土社会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三)王贻婷:第十章到第十三章

1.长老统治

横暴权力是社会冲突的产物,需要较为充足的经济条件。特点有:主从形态、压迫性、强制性、自上而下、专制,没有反对、只有反抗。

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中演化而来,社会分工合作,达成共识,契约社会、自下而上、民主、互相监督、协商妥协,有同意和反对(公式,契约)。

乡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支配的经济不足,产生横暴权力空间有限,皇权松弛;除盐铁很少有交换的需要,产生同意权力的空间有限;横暴权力受到经济制约,会呈现周期性无为而治,即养民。

长老权力:社会继替(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任务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流动)中产生。特点是:文化先于个体存在,长对幼有教化的权力、以批评教育为主、非横暴也非同一权力,接受不能反对。

2.血缘和地缘

血缘地缘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血缘: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结构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稳定,血缘决定社会地位——限制社会活动(冲突和竞争,以人情来维持,相互馈赠的方式),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不能存在——乡土社会。

地缘:为减轻血缘带来的社会关系负担,商业贸易活动出现,随之发展出地缘社会关系。商业贸易发展(契约社会),讲究利益、信用和法律保障,理性支配人们的活动——现代社会。

(四)罗艳华:总结

1.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2.《乡土中国》内容概要

《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讲的是乡土社会的权力形式。

3.《乡土中国》基本情况

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个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社区分析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发现了每个社会结构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

《乡土中国》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的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这就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中国农村的基本性质。(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P35)

4.思考与疑惑

①对比《美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性格:保守,求安稳,怕变化,勤奋、节俭(吃苦耐劳)。

②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环境、文化差异巨大,有很多差异性没有提及。(南北的饮食、婚俗、祭祀、男女地位、贫富、性格)。

③为什么作者没有提及旧乡土中国的贫穷,落后,保守,愚昧(愚昧不是因为没有文字,而是因为没有知识,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只见社会不见人)。

④重男轻女,为什么女性的表现会更严重(奶奶残害亲孙女,虑待没有生儿子的儿媳妇和亲孙女)

⑤中国乡村变化:城镇反哺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带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现代社会比过去实在是幸福得太多,尤其是女性,中国女性得被压迫和被剥削得到了巨大改善。

(五)自由讨论《乡土中国》一书

1.卢旭副教授:

所谓的乡土情结其实过于美化了中国乡土社会,有乡土情结的人其实是不懂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的。《乡土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传统乡村残酷的东西。乡土社会不是文明、进步社会、道德的社会。我们如今追求的乡村振兴是要建设现代化的乡村。

但对乡土社会的美化本来就是乡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乡土社会文化的遗存。要承认人们对变革的反感。

中国传统社会包括三部分:乡土社会即基层社会;庙堂社会即上层社会;以及二者之外的社会即江湖社会。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庙堂社会需要文字。只有通过考科举才能走向上层社会。文字知识将基层社会和上层社会两个社会分开。但他们是紧密联系的。庙堂是一个文明社会。

2.潘晓芳:

批判人情,构建法理社会。如今的乡村的秩序和城市差不多,如今我们的社会更像是法理社会中的人情社会,情法之间存在冲突。现代意义乡村,难以去除乡村,我们要实现平衡意义上的进步与发展。

3.杜佳慧:

4.颖丽:

边际人的概念:农村人的心理状态改变。——城中村的变迁有关联。

5.刘晶:

本书将中国传统文化讲述得通俗易懂。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但法律并没有完全起到全部的作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人情社会长期存在,情法需要融合平衡。

乡村变化小,当下网络的入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较为严重。农村是否会消失。

6.季轩民:

乡土中国和其他社会的对比是否具有优越性?内心对乡村有厌恶,怜悯等情感。儒家在如今已经是游魂,中国传统文化打通了人的心理结构,我们都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儒家的孝在当今的乡土已经泯灭了,许多老人的非自然死亡。养老最可靠的途径依旧是子女,无法依靠政府很好地解决养老问题。文学作品能够展现乡土更为真实状况。

7.刘金平:

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现实情况,中国文化性格基因。——乡土社会,乡土性格。

1930封建社会快要结束的时候,和现在状况是不同的。现代化社会中,传统需要批判继承——如何抉择?关于现在提出的乡村振兴,如何实现乡村城镇化?

8.程红艳教授:

揭示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激进,优点突出。法治等东西无法直接推行到农村,西方治理模式无法直接推行、直接套用。揭示了农村人人性的优点,人性没有固定的,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强调血缘,地缘,亲密关系容易带来封闭,嫉妒,比较等,这体现乡土社会两面性。

中国追求人物我两忘,这是通过自然回归实现精神统一与救赎。

女性重男轻女: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容易强化当时的观念与男性强权。

人处在一个网络结构中,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局限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结果并不取决于自己一个人。“我”可以伸缩,不是极端个人主体,也不是自由个人主义。

二、博士论文试答辩参与收获

潘小芳:注重论文规范、核心概念界定。注意文献综述资料处理,理顺章节之间的关系。重视论证的深刻性;理论不能脱离实践。

THE END
1.法律与法治的区别百度法律和法治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 一、内涵的差异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它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法律条文、法规和规章,构成了国家的法律体系。 法治则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它强调法律的至上权威,要求国家和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8b1324e396d821001024
2.法律与法治的区别法律与法治的区别是:强调的方面不同。法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 https://www.lawtime.cn/tuwen/565723.html
3.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律师普法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如下:1、法治和法律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法治是法律的内容和目的,法律是法治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手段。法律如果只是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就只是法律本身。法律如果想往更深层次方向发展,就必须走法治的道路;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法治的表现形式是思想和实践的循环。法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https://www.110ask.com/tuwen/18376956243565360855.html
4.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区别吗?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区别吗 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有所不同法治意识是一种政治思维,要求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尊重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法律意识则是一种司法思维,要求人们树立一种民间细事或国家大事都被纳入法律规范中予以调整的机制https://henan.china.com/falv/2023/0621/2530559243.html
5.“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 安群文(河南省三门峡市审计局) 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要真正建立法治国家;从9月中旬开始,审计署全面开展了“审计法治宣传月”活动,对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等审计相关法律法规https://www.yueyang.gov.cn/sjj/8724/content_408446.html
6.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法治下,行政部门的职责只是执行这些法律,且受该等法律拘束。所以,法制和法治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法律法规文件有多全面,是否规范公民关系,而是在于行政、立法、司法这些政府权力是否也和公民一样,受到法律的约束。https://news.eol.cn/lzmzl/202211/t20221107_2254198.shtml
7.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法治与法制的区别:1、法治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2、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https://china.findlaw.cn/ask/question_jx_750424.html
8.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有什么区别?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60d72d7f47e7bc8a5e63b3e0f93fb9ca.html
9.法治和法制有何区别?法治和法制有何区别? 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亚里土多德首次系统论证了法治相对于人治的优越:法治代表理性的统治,而人治难免使政治混入兽性的因素,即使最好的人也不能消除兽欲、热忱和私人情感,这就往往在执政时引起偏见和腐败,而法律的统治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性的体现;法治https://www.gzhgz.com/show-1655-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