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的边界》读后感——探讨诽谤罪的边界设

个人拥有按照自己意愿说话与写作的自由,是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必然要求,而言论自由不仅是维系民主制度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真理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英国思想家密尔在《论自由》中说到“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如果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个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失掉了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言论自由在个体的发展及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因此几乎所有的民主国家都将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在宪法中加以确定和保护。

然而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回顾言论自由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言论自由的行使往往会受到名誉权的限制。正如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两项条款共同构成了我国言论自由的法律基础,同时宪法第38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因此从法律的层面讲,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时,要以不侵犯他人人格尊严为前提。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二者的权利边界看似清晰,实则不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公民的价值观也呈多元化趋势,加之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公民越来越多的行使言论自由,监督公共事务,发表政治言论。但由于个体素质差异等原因,致使行为人在言论表达的过程中,手段或者语言过于激进,出现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可能。而两者之间的价值冲突又该如何确定,则最终需要国家公权力机关加以协调和平衡。

从言论自由与名誉权背后的价值冲突来看,公民赋予言论表达以自由,是希望能够通过内心思想的真实表达去推动社会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构建理想中的生活。那么这就决定了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应以公共事务为限,且止步于个人隐私与个人名誉。但当公民的个体身份与公权力职务相结合时,这时作为个体的隐私空间又是否应当受到合理的限制呢?换言之,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监督公共事务,表达政治性言论时,受到监督的公职人员,是否要尽到相对于普通公民更大的容忍义务?当这种政治性言论是基于客观事实所作出价值判断,即使存在夸大、措辞不文明的现象,是不是仍然要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真实性言论又能否被排除在诽谤罪的边界之外?在探讨诽谤罪的边界划分时,这些价值冲突所带来的实际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加以回答的。

二、诽谤罪的免责事由

(一)政治性言论

综上,可认定为诽谤罪免责事由的政治性言论,多具有下述特征:(1)该言论为行为人的意见表达;(2)该意见表达的内容应以公共事务为限;(3)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善意的。

(二)真实性言论

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性言论是指客观的事实陈述。但笔者认为,就言论本身而言,不仅包括对事实的陈述,同样包括价值判断,前者如转述自己亲眼所见的事件,后者如发表自己对此事件的个人看法。这两种言论都可能构成对他人的诽谤,而真实性言论又往往成为诽谤的免责条款,因此真实性言论的外延就应包括客观的事实陈述及具有现实依据的价值判断两方面内容。

综上,真实性言论或当然的成为诽谤的免责条款,或附条件的成为免责条款,因此在诽谤案件的审理中考察争议言论的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我国诽谤罪的司法适用现状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诽谤诉讼的司法实践逐步走向完善。其中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9月9日的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网络诽谤解释》),为司法机关正确处理诽谤罪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南。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冤假错案的大量集中出现,一方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公民开始主动行使监督公共事务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司法部门处理诽谤案件时随意妄为的态度,更出现部分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对当事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现象。同时我们更应看到,这些冤假诽谤案件出现的背后,是对言论自由的践踏,是对人权的蔑视,而窥其原因,便是司法实务过程中对《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条款的滥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诽谤罪的犯罪构成,明确其边界限制,保护公民言论自由。

(一)客观要件

《刑法》第246条对诽谤行为的表述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传统观点认为本罪的实行行为是“捏造虚假事实并散布”,因此单纯的“散布”行为不能构成本罪。但就客观的法益侵害性而言,明知是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而散布的,同样会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因此,笔者认为诽谤罪的实行行为主要在于散布。这一点在《网络诽谤解释》的第2条也得到印证。

(二)主观要件

第二,在诽谤罪主观方面的认定过程中,对于政治性言论的审查应更为慎重。我国宪法第41条赋予了公民监督公共事务的权利,也鼓励全体公民参政议政,为公共事务建言献策。在行使言论监督的过程中,由于公民素质参差不齐,其言论表达的结果也自然带有一定的不妥之处,但公权力机关不能苛责所有人都能够做到文明表达,对于其中的过激言论甚至是辱骂言论应抱有更为宽容的心态。言论自由不仅应该保护主流意见和观点,也应该保护少数的、边缘的甚至错误的意见。言论自由意味着应当允许人们说错话,如果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所讨论的每个问题以至于每个细节都必须有了完全了解之后才能发言,那么这个社会也只能是无话可说、无人敢言。因此,对于政治性言论的主观审查,不能仅仅因其是过激的或是偏差的表达,就认定为恶意诽谤他人的言论。

作者:花文静,安徽大学法学硕士,安徽合肥人。

该内容非常好赞一个

技术支持:网律营管

无需注册,快速提问,律师24h积极响应,在线提供定制法律服务方案

THE END
1.法律立法与自由2024pdfepubmobi电子书喜欢 法律、立法与自由 电子书 的读者还喜欢 法律、立法与自由 电子书 读后感 评分☆☆☆ 【作者简介】邓正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Fudan Journal主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Honorary member of Association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35698732
2.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读书罗尔斯通过契约论的思想,认为在处于“无知之幕”的原初状态下,人们就会选择这样两个正义原则:第一原则: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与其他人的类似自由相容的具有最广泛之基本自由的平等权利(自由平等原则)第二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人们有理由期望它们对每一个人都有利,它们所附属的岗位和职务对所有人https://www.mbachina.com/html/zzxy_qfnu/20220318/416442.html
3.《论法的精神》读后感.doc它源自我们的自然本性,而人定法是建立在社会之后,人们自己制定的法律。而后,孟德斯鸠又接着分析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税收、宗教习俗、货币等事物的关系。孟德斯鸠在书中论述了许多具体的刑法与民法理论。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应与政体的原则相适应。在民主政体下,立法应该https://m.renrendoc.com/p-37873377.html
4.法律知识读后感10篇(全文)此外,从正义与自然法以及正义与自由、平等、安全的比较中,博登海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一个旨在实现正义的法律制度,会试图在自由、平等和安全方面创设一种切实可行的综合体和谐和体。”(页297)也唯有如此,才能打开通向人类“共同福利”的幸福之门。 由此可见,法律乃是秩序与正义这两个价值的综合体,“法律旨在https://www.99xueshu.com/w/filed9orrq8f.html
5.自由宪章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问题,不只是在哈耶克的时代是一个热门话题,在当前的社会也是热门话题。哈耶克认为道德方面的强制是不可取的,一个有关强制的问题如果经过了法律的筛选认为其不需要通过法律禁止,那么它很可能会转变为一个道德问题。就像人们常说的“社会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问题是强制与自由之间的灰色地带。https://www.jianshu.com/p/9e1776d0f1a1
6.《法律哲学》读书笔记5000字(通用15篇)所以这一质疑也就打破了命令与责任之间的关联,而奥斯汀的回复是一项命令仍然可以是一项法律和一项强加的法律义务,而且他似乎要给法律授予某种道德的强制性,法律具有道德约束力,人们有服从它的道德义务。 问题分析到现在,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作者又从立法上强调“意志”因素的实证主义转向了强调“理性”因素的https://www.yjbys.com/dushubiji/1442283.html
7.商业言论自由与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研究.pdf*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商业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研究”(项目编号:22FYB023)的研究成果。 〔1〕相关数据以北大法宝、中国裁判文书网、威科先行等网站为检索工具,以“商业言论”为关键词检索和统计得出。 127 政治与法律2024年第2期 〔2〕 不能对模糊地带置之不理,必须结合个案情况对具体言论的合法性和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11/8124056014006143.shtm
8.法学读后感(通用8篇)贫瘠的土壤和寒冷的气候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性格,使人勇敢、坚强而一心捍卫自由。 所以,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首先要考虑这些因素。 四,法律与其他事物或现象 支配人类的事物有许多,如气候条件、宗教信仰、法律条文、施政纲领、先例、风俗习惯等。其结果是形成一种一般的精神。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n17y1a4.html
9.荣华言谈:《法律帝国》读后感总的来说,德沃金所展现的法理学是一种由政治自由主义指导的。其每一部重要的著作都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既有赞同者,亦有批判者。在德沃金的法理学体系中,有四个主要的观点(它们构成了当代法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批判并超越法律实证主义(哈特);第二、坚持认为法律理论依赖于政治与道德理论;第三、把法律http://clxfy.huna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09/11/id/1713532.shtml
10.读书笔记新闻法启蒙读物《批评官员的尺度》读后感案件中《纽约时报》广告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国南方数以千计的黑人学生,正发起一次和平示威游行,宣布黑人同样受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的保护,并享有人格尊严与生存权利。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粗暴对待,施暴者正是蔑视并践踏宪法的人们。这些人践踏的,可是全世界追求自由新年者所仰赖之典范。”https://www.dushuqun.cn/article/q_5655.html
11.我的好软水好多双指探HD国语高清在线观看导演:杰克·本德 简介:顾夫人含笑看着面前的匣子,眉眼柔和秀美,看起来并未生气。沈景明匆匆出了客厅,像是在逃窜,高大的身影寂寥又狼狈。他快步走到豪车前,打开车门坐进去,一拳砸在方向盘上详情 立即播放收藏 我的好软水好多双指探剧情简介 顾夫人含笑看着面前的匣子,眉眼柔和秀美,看起来并未生气。沈景明匆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63103.html
12.《论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5篇)自由,感性来讲,只要是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能够,必须要与自己过不去,那也没办法,有一批人在争取西方式的自由,需要这样的人,正如密尔在《论自由》里所说的的另外一个层次,每样东西都有存在的理由,都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的。 《论自由》的读后感 篇3 https://www.unjs.com/zuowen/duhougan/20210624093825_3762867.html
13.《论法的精神》优秀读后感18篇司法公正的价值理念,应该是一名法官不可缺的法律信仰。当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时候,需要这样的价值理念作为指导,也即这样的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优秀读后感 2 在《论法的精神》这部巨著中,孟德斯鸠认为公民自由分为两种:哲学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哲学上的自由是意志的自由,而政治上的自由则是与法密切相关https://www.ruiwen.com/duhougan/3709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