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战略任务和实践命题的提出,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看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既是对农村基层治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对农村发展规律的全面把握,也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谋划和顶层设计,更是对新时代三治融合和“三农”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
科学总结治理经验,推进乡村治理创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起点都是农村,依靠的力量都是农民。在长期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取得了乡村治理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丰富的乡村治理经验。党领导的乡村治理历程是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奋斗历程并行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共建共治共享,三治融合协同,一体两翼共进,实现治理有效,达致乡村善治,既是党领导乡村治理的实践创新和经验集成,也是乡村治理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创新成果。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法治和德治是辅助性的治理工具,三治融合构成乡村治理体系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并最终在实现乡村善治的基础上完成乡村振兴的治理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心系人民真抓实干,长期身处基层一线,善于总结新鲜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对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作出肯定性批示。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大会上,对“枫桥经验”再次进行肯定,强调要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坚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形成“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成为乡村治理有效的策源地,为形成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实现从自治到三治融合转型提供了先进范本和有益样板。
全面把握治理规律,构建乡村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治理,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第一,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第二,建设法治乡村。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第三,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坚持德治为先,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创新精神,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第四,健全三治融合体系,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奠定“三农”发展基础。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快实现乡村善治
落实基层基础工作,实现有效治理下移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落实基层基础工作,必须推进治理力量重心下沉,实现有效治理下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专设“乡村治理”并明确要求,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加强对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强调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村级民主监督。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正确处理好乡村治理和三治之间的协同关系,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形成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新型社会共治模式,是创新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有益探索。
积极发挥主体力量,全面推进治理探索
农民是实现三治融合的主体力量。1998年10月,《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作为农村改革基本经验的第一条,强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市场引导、自治向导、法治督导、德治倡导,指导着乡村治理的健康发展。自治是法治、德治的目标,法治是自治、德治的保障,德治是自治、法治的基础。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为了农民、依靠农民、成果由农民共享是乡村治理的初心。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是乡村有效治理的本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自治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德治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三者有机结合熔铸一体,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体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本政治制度,是开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借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做主的群众自治实践的有益经验,参考了1992年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实践,汲取了我国历史上有效的德治传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有效互动、合力共生,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引领治理方向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第一,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善治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落实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基础性、制度性和根本性保障。第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第三,发挥村级各类组织作用。理清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实现各类基层组织按需设置、按职履责、有人办事、有章理事。第四,加强和改进党对乡村治理与自治的领导。
【本文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能力提升项目《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与实践研究》“十九大以来习近平‘三农’发展的新论述新观点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