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本报特约有关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阐释。
2023年12月5日《安徽日报》思想周刊理论版
加快推进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建设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余少祥
聊城大学法学院刘海江
余少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因此,加快推进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做好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需要我们在四个方面发力。其一,优化法学学科,调整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按照国家需求设置培养人才标准,加强外语、法律、经贸复合型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的语言能力和专业交叉辐射能力;其二,在培养模式上,推广支持国际模拟法庭教学与竞赛项目,积极拓宽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渠道;其三,建立多个部门联动机制,政府、事务部门、高校、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共同发力,为培养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献策;其四,健全人才引进、选拔、使用、管理机制,做好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储备,同时加强涉外干部队伍法治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涉外法治工作队伍。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曹明德张怡然
曹明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从国情出发,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积极推动全球治理重要领域、新兴领域、周边区域合作等方面国际规则完善,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不断夯实高水平开放的法治根基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研究基地戴传利
戴传利
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在法治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不断夯实高水平开放的法治根基。
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效举措和成熟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是中国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建设高地。要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试先行作用,打造高标准自贸试验区、高水平自贸港。要坚定践行多边主义,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抓手,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要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和引领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效举措和成熟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为全国范围内建立公开、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奠定良好基础,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加强涉外干部队伍法治能力建设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研究基地吴椒军王婷婷
吴椒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涉外干部队伍法治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涉外法治工作队伍。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提升涉外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实践要求,为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贡献力量。
提升弥合分歧、化解争端的能力。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用法治手段开展斗争、弥合分歧、化解纷争。涉外工作涉及国际条约的签订、国际争端的解决、跨国法律事务的协调和处理等方面。做好这类工作,涉外法治工作队伍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心,积极履行职责,维护国家权益。涉外法治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法律功底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活动,强化与国际各方的沟通协调,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法治合作和交流,积极弥合分歧、化解争端,促进国际合作和互信。
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涉外法治人才要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中国智慧,旨在坚持对话而不对抗、拆墙而不筑墙、融合而不脱钩、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始终从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出发,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反对单边主义,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以实际行动共同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
具备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才华。涉外法治人才在国际事务交涉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表达方式创新,用国际上听得懂、传得开的专业话语,坚持“中国话”和“世界语”相统一,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中国法治的国际认知度和穿透力,形成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我国法治大国、文明大国形象。涉外法治工作队伍要善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以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传播开来,持续推动中国法治文明和世界法治文明的对话交流与互鉴。
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涉外法治人才是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基础和根本,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人才已成为化解问题的关键因素。法治在稳定国际秩序、规范国际关系、塑造国际规则、协调国际治理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涉外法治人才。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时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进而共同推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原标题:《理上网来|深刻认识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