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研报告3篇

现今社会城市居民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居民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作为现代人,应当具备法律素养,这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然而,实践中源源不断的各类大学生犯罪现象,频频向我们告示:一年一度的“法制教育”课并未让学生们真正懂法,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尽头。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

对此,我对我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调查的基本方法

对于此类调查题目,我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首先,筛选题目,再分发给各个当地大学校园的同学,再选择10名同学完成问卷调查,最后再根据同学们的问卷结果作出相应的结论。

调查问卷如下:

1、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a、非常有用45.11%b、一般35.71%c、基本没用6.02%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11.65%

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上48.12%b、报纸上16.54%c、学校的课本上35.34%d、家庭的影响4.51%e、其他13.91%

3、你认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学期遇到法律问题的频率为:

a、20次以上5.26%b、20次10次6.39%c、10次5次21.8%d、5次以下50.75%e、0次16.17%

4、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50%b、用武力解决6.02%c、通过关系解决.15.79%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16.17%e、根本没有在意过9.40%

8、当今虽然是法制社会,也存在着家庭暴力、婚姻财产纠纷等很多问题,你认为:a、清官难断家务事74.05%b、清官易断家务事25.95%

(1)、如果你选择了a,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不健全30.70%b、群众的法制意识不强29.57%c、法官的职业素质不够高4.01%d、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35.21%

(2)、如果你选择了b,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健全52.6%b、多年的普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9.40%c、法官能够正确地把握“一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15.41%d、一切问题在法律面前都能够得到解决3.38%

10、假如你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时,你会如何去做

a、出声制止,维护自己的权益49.25%b、用适当的方法让他得到惩罚28.95%c、瞪他一眼,然后换个地方或下车20.31%d、默默的离开,不敢出声。3.38%

16、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吗

a、希望92.11%b、不希望7.89%

17、你希望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

2、导致调查结果的原因

可见他们还是很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的,一些法律常识大部分同学还是知道的,由于问卷设计的不够合理,可能误导了同学们的思想,让数据不够真实,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同学们的法律意识比较弱,知识也比较缺乏,从数据上看,同学们都没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许他们觉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问题,也有可能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让他们认为权利比法律有用。

础知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把提高法律意识从自在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把法律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法律意识是一种较为宽泛的社会意识表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讲,法律意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法律问题的观点、态度与解决方法,简单得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素质修养的必备要求,是能够懂法运用法律的前提;对实际案例的解决是法律意识高低的具体表现,具有直观性。

3、对大学生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的意见

根据此次调查,我们应该看到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加强综合管理,高等院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2个方面:

1、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

2、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鼓励大学生观看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书籍或电视节目,能尽量做到普法、懂法,认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义。

大学新生对法律的正义性普遍认同,但由于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文化、不良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局限性等原因,导致大学新生法律知识不足,法律观念仍然模糊,法律实际运用能力欠缺,法律意识不强;针对此现状,应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提高大学新生法律意识:根据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优化法制教育模式,重视大学新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创设社会与校园良好大环境,提高学生的法律能力等。

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现如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已成为中国基本的治国方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法律意识指人们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观点、知识、思想等的总和。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国家法治的希望,是体现法治国家水平的标准,同时也是我国依法治国战略实现的重要条件。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新生正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生活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了解大学新生法律意识现状,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提高法律意识对于大学新生自身成长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分析当代大学新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认知

2.对实际法律运用的观点、态度及法律权利意识

3.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培养人们法律意识的主要手段,主要是对被调查者接受法治教育的情况和倾向于何种法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采用更具针对性的可行性方法提高大学新生法律意识。

二、影响大学新生法律意识的因素

1.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文化对大学新生法律意识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法律向来被看作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力主“人治”。法家虽然提倡“治法”高于“治人”,但其“治法”的具体实施实则是强化了社会对“治人”高于“治法”的认同。这种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到如今仍存在于许多人的观念中,它积淀到了社会大众的意识结构中,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表现为较强烈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因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持怀疑态度[4]。

2.不良社会环境对大学新生法律意识的影响

目前,高校大学新生年龄段大都在17-20岁,正处在生理、心理未完全成熟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对大学新生法律意识影响较大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一是行政*败现象及社会上的消极文化,其存在对大学新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形成产生了极大冲击,使部分学生守法自觉性明显不足;社会上的消极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可使其偏离健康成长轨道。二是司法腐败现象,司法腐败挫伤了群众对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使得部分学生对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产生怀疑。三是某些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加剧、失业增多、就业形势严峻等,易使学生价值观念出现个人化倾向,行为方式发生改变[3]。

3.学校教育局限性对大学新生法律意识的影响

三、大学新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索

1.根据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除了法律知识的学习之外,通过学习法律知识、领会法的精神、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观,是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根据其思想特点,引导学生尊重和崇尚法律,在大学新生心目中树立“法律的至高无上性”的思想,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学新生的法律教育应坚持普及法律知识与注重法治精神与法治观念并重。

2.优化法制教育模式,重视大学新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3.创设社会与校园良好大环境,提高学生的法律能力

大学新生法律意识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和校园法治环境,在社会法治环境方面,我国已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民主法制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目前立法、执法及法律监督体系尚不完善,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高校可进一步提高党风、政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正能量,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校园环境方面,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文化活动;保证学生平等地行使权利;各项工作在法治化轨道上有条不紊进行,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积极参与法律活动,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步骤。

4.开展法律主题实践活动

高校各学院可结合学科特色,创新思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关心法律案件,聘请法律专家帮助学生成立法律咨询中心、法律爱好者协会等法律社团组织;举办法律讲座;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及“模拟法庭”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监狱等活动,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及运用法律的能力。

THE END
1.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首先,大学生应该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大学生应该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法律法规以及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可以通过参加法律知识讲座、参观法院等途径来提高法律意识。其次,大学生应该注重法律学习。大学阶段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应该选修相关法律课程,了解法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则。同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5174064772266040&wfr=spider&for=pc
2.论法律常识的重要性(通用8篇)论大学生学习基础法律的重要性 莒车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上一大特殊群体,是介于完全的学生和完全的社会人才的中间过渡人群。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走向,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和谐与否。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这一群体必须做到事,大学生对法律的应用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决定了未来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j0dwr7.html
3.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一)没有意识到法律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思想品德修养,高校已经把《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每位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如今和平时代背景下,公民生活安乐,许多百姓对法律知识很陌生,许多大学生也不重视法律文化的学习,进而影响了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不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516/10311502.shtml
4.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依法治国背景下,尽管很多高校都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不断开展相关课程、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但是仍旧有部分高校只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没有意识到法制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有关法律的课程和活动寥寥无几,法制教育流于形式,进而导致高校部分学生法律意识不强https://dxs.moe.gov.cn/zx/a/fdy_gxfdynlts_jyfx_llsk/220421/1761374.shtml
5.考研政治思修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快收藏!复习经验2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一、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1、人生与人生观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f3f4932e0bce.html
6.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做新时代具备法治素养的大学生——精神卫生吴涛老师强调了新时代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表示新时代大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要求,也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 接着,吴涛老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https://www.bbmc.edu.cn/info/1040/46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