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了清楚认识。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从对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到国家层面,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等方面形成对国家的深刻认识,进而为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发展、投身国家建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奠定基础,也为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教材的展开奠定认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倡议等更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敌对势力对中国发展的敌视和破坏丝毫没有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每位公民意识到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无疑是我们居安思危、保持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总体国家安全观丰富了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指导新时期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理念。强化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是国家安全的固本之策和长久之计。
(二)单元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导语、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组成,每课各设两框。
导语以简洁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阐明了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越来越迫切与重要,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所在,从而能够自觉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主动关心国家发展,为今后投身国家建设积蓄力量。
第八课主要包括“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两框。
第一框“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包括“认识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两目。第一目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国家核心利益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祖国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每个人都会而且应该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情感,不允许她的利益受到任何亵渎和损害;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任何国家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的条件;国家利益不是单一的,从横向上看,它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国家利益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不同的国家利益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第二目主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明确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相辅相成,具有高度统一性。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国家利益必然真正体现、切实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只有国家才具有能力和条件保护人民利益,为人民实现自身利益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国家利益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如此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国家和人民已经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相连。
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包括“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捍卫国家利益”两目。第一目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就必须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认识只有在思想上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意识,才能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要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同危害国家秘密安全、危害国防的行为作斗争;只有国家健康快速发展,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更好实现,要充分利用国家发展为我们成长提供的良好条件,刻苦学习,提高素质,努力掌握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能力。
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主要包括“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两框。
需要指出的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为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我们不能将国家安全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特别是不要将维护国家安全仅仅理解为反间谍行动。
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包括“关心国家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框。
二、重点难点分析与处理
(一)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化为阶级的产物,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因此国家利益首先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国家又是对它所拥有的人口、土地、资源等进行管理的公共机构,承担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恩格斯说:“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这就意味着国家利益在首先代表统治阶级的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全社会各阶级的共同利益。
(二)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在我国,国家利益是最大多数人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个人利益则是作为国家中的一个成员的利益,是指个人的一切需求及其满足需求的条件的总和。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问的关系,必须把握两点。
第一,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反映的是国家作为整体的需求,是关系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它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反映r最大多数人民的共同需求,因而往往具有至高无上的特点。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要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国家利益,个人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这里,我们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更不意味着对个人利益的抹杀,而是要求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能够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二,要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在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必须同时强调国家要尊重和尽力保障、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机会和条件,并力求使每个人的个性和才能获得全面而又充分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忽视个人利益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如何理解生态安全的严峻性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生态安全指一个国家具有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较为完整、不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以及应对国内外重大生态问题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一是自然生态空间过度挤压,总体缺林少绿,草原超载、过度放牧现象严重,湿地开垦、淤积、污染、缺水等问题突出,近海生态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全面遏制;二是土地沙化、退化及水土流失不容忽视,因农田过度利用导致土层变薄、酸化、次生盐渍化加重和有机质流失的情况分布较广;三是水资源短缺,海河、黄河和辽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在70%以上,部分区域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四是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我国约20%的脊椎动物(不含海洋鱼类)和10%的高等植物面临威胁;五是城乡人居环境严峻。
生态安全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尽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但总体而言,资源环境与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逆转,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体现了党中央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促进资源与能源的高效利用,加大我国生态关键地区的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质量状况,缓解经济社会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和不利影响,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生态安全是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安全需求,维护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各种极端事件表明,生态灾难足以影响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自然生态环境对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进一步突出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地位。
(四)青少年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担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建设美好祖国”是本课主题,综合教材内容,最终的落脚点在引导学生认清责任、承担重任。所以,让学生认清自己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是本课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
教材特意安排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航天事业,告诉青少年学生辉煌的航天事业背后是数十万人用异常辛苦、艰苦甚至痛苦换来的。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认识今天努力学习与将来建设祖国的重要关系。最后,教材特意设置“拓展空间”活动,用同龄人的故事及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加深学生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方法必须得当,否则会流于形式、变成说教,反而让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反感,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品质,与时俱进地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愿望。
三、教学策略建议
(一)情境体验法
情深才能意切,情到深处理自明。最好有图片、视频资料,以营造真实的、具有震撼力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国家好
(二)案例教学法
(三)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能够很好地激发思维,使学生在他人引导、推动下积极思考,尤其是通过激烈的观点交锋,逐步澄清错误认识,让思维进入更广阔、更深入的世界,实现思想认识的洗礼和道德情感的升华。例如,在讲“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框时,教师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法。受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和思维水平的局限,这一框有许多观点会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如面对其他国家对我国的责难和挑衅,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哪个更重要,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等等。在教学中,教师不妨把这些问题直接提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反问和追问,适时加以引导。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教师选取的材料和设计的问题都应符合学生实际,触动学生心灵,以增强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