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和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小学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使之成为懂法、知法、守法的新一代的综合型人才。
一、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多年前,邓小平就强调:“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江泽民也强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里两者都提到了“法制教育”,它指的就是在全民开展“学法、知法、守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新发展,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从培养“四有”公民出发,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其中法制教育水平、法制观念是国民素质中众多组成部分之一。中小学作为最基础的全民法治教育的起点,是开展法制教育的最佳场所、最佳阶段,中小学法制教育标本兼治,是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由此可见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二、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与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
(二)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教育的主体单位——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始终贯穿于一系列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尤其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可是,中小学法制教育喊了几十年,仍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小学生法制教育还未起步
2.中学生法制教育尚需深化
“法制教育专题课”是一门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有计划的、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程,但在我国,大部分中学并没有如实有效地开展法制教育专题课。有些学校只在初中二年级进行法制课的教育,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有些学校用思想品德课替代了法制教育专题课,没有形成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同时,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课主要由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或学校领导兼任,由于专业的局限性,难以对学生提出的有关法律问题作出正确、全面的阐述,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致使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存在很大空白,学生的行为准则也还处于道德意识的水准上,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犯了法还不知道为什么犯法。如一个初二学生放学路上向一个小个子学生要钱上网玩游戏,别人不给,他就用手卡住别人的脖子,差点使小个子学生窒息,事后小个子学生家长找到学校反映情况,要求追究,这个学生还满不在乎地说:“我又没从他那里拿到钱,根本就没犯错嘛!”案例中的初二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侵害了他人的身体,犯了法,这就是严重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
另外,中学生大多12—15周岁,正处于人生第二次生长高峰期,生理上的变化又引起了心理上的变化,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自尊心和好胜心强,认识问题偏重于直观感性的认识。这时,中学生的享乐心理和需让心里,使得为了满足个人需要的主观意志与满足需要的客观现实存在一定的矛盾时,他们很容易在一定外部因素的干扰之下,把掌握的法律知识抛于脑后,以违法犯罪的手段来得到满足。
3.学生家长法制教育还需加强
4.学校法制教育体系急需健全
学校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但是,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还处于低效的局面。一些学校普遍存在以下教育不力的情况:一是正面教育不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成绩,忽视了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偏废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只注重使学生成才,而没有认识到不使学生成为“废才”“歪才”同等重要;二是挽救不力。一些学校当发现个别学生有一定不良嗜好、不良行为时,学校、教师没有及时对这些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教育挽救工作,而是做做过场、摆摆模样,即简单粗暴地批评责罚、劝其转学、退学甚至休学,把学生赶出校门之外,推向社会;三是管理不力。一些学校办学条件还比较差,缺少良好的育人环境,这就增大了校外人员对学生的干扰,增加了校内管理难度。正因为缺乏经济资助和强有力的管理,致使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失学逃学而没能真正接受完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就没能接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失学后极可能危害社会;四是示范不给力。由于教师队伍庞大,各地区、各学校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极个别教师法制观念不强,知法犯法,以身试法,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起到反面示范的作用。
三、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开辟小学法制教育新天地
(二)弥补中学法制教育的空白领域
要使中学生做到懂法、知法和守法,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从初一起步,各年级法制教育常抓不懈。
1.抓好课堂教育,注重明理导行
课堂教学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制教育专题课、思想政治课要采用形象化手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尤其是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青少年、儿童利益的内容。如:在小学法制教育的基础上,了解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等。同时,采用必要的专题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识,法制专题教育要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紧密结合,与安全、禁毒、预防艾滋病、交通安全等专项教育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发挥好法律常识考核和学生操行评定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习惯,指导学生言行。
2.进行学科渗透,强化法制教育
3.开展课外活动,促进有效实践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法律、践行法律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促进法律教育活动的有效实践。
4.落实个别辅导,作好心理疏通
(三)强化家庭法制教育
为了更好地搞好家庭教育,家长们要主动地了解子女生长发育的心理、生理知识,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不利于教育子女的话不说,不利于教育子女的事不做。另外,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哪些事是违法的,都必须反复给孩子讲,并做出正确的示范,让孩子明白犯法的事非同小可,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子女的教育,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2.重视子女行为培养。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多数以不良行为为起点,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缺乏自制力,脆弱,经不起引诱,所以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品行的训练,防止形成不良品德行为。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首先要对孩子日常生活行为提出基本的规范,其次要有目的地训练,重复并耐心地做出示范,再就是积极强化孩子的进步,持之以恒。
3.注意孩子违法的信号。生活中及时发现孩子的“危险信号”是防止孩子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孩子第一次做坏事或违法犯罪,总是会表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如果家长及时予以有效的警告和制止,就可能使孩子避免误入歧途。如果家长忽视了这些“危险信号”,第一次打开缺口,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制止就困难得多。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和掌控孩子可能违法的先兆,比如有的孩子在外面挨了打,吃了亏,可能会纠集他所谓的“哥们”伺机报复;或者孩子突然大手大脚花钱……虽说这些先兆并不一定会引起违法犯罪行为,但如果家长能及早发现,及时进行恰当的教育,就能有效地预防子女违法犯罪。
(四)健全学校法制教育体系
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要求教育管理部门从教育体制及教材体系出发,规范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和支持,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实实在在地关心师生的思想、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改造危房,更新教学设施,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减轻学校管理难度,保证学校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学校教育自身必须以德育教育为首,开展好素质教育工作,要狠抓学生的政治思想、理想前途、纪律与法制、升学与就业、挫折与顺境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懂法、知法、守法的“四好”公民。同时,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更要加强业务及法制知识的学习,使自己不光在知识上是学生的指导者,言行上也能成为楷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以教师为荣,争做知法、守法楷模。
总之,法制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教育发展的必然,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刻不容缓。当然,法制教育不是一时风一时雨,而是要坚持不懈,长期开展,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我们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才会有生气、有动力、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