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法治方式的灵魂 − 依法治国 − 宣讲家网评论 − 宣讲家网

摘要:法治精神是一种崇尚法治的理念和禀赋;法治精神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层面,法治精神、法治体系支配着人的行为,就构成了法治文化。法治方式反映了该社会的经济方式、政治方式,凝结为精神文化层面,就形成了法治精神文化。法治精神、法治文化一旦形成,又能够塑造和引导该社会的法治方式。

法治方式既是以法治体系为标志的制度形态,也是以立法、执法、司法机构为标志的权力形态,还是以法治观念、思维、意识、精神为标志的文化形态。推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仅要建设法治体系、加强法治队伍,而且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其成为法治方式的精神内核,筑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文化基础。

法治精神是一种崇尚法治的理念和禀赋;法治精神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层面,法治精神、法治体系支配着人的行为,就构成了法治文化。法治方式反映了该社会的经济方式、政治方式,凝结为精神文化层面,就形成了法治精神文化。法治精神、法治文化一旦形成,又能够塑造和引导该社会的法治方式。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文化贯通于社会主义法治方式之中。其理论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同时又以理论的形式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比如,树立宪法权威,既是法治理论和实践,也是法治精神和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文化,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从我国历史上看,虽然几千年来的人治传统根子很深,但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反映了重法用法的精神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文化,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精神。19世纪初,拿破仑主持编制《民法典》,是“以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为依据并把这些成果转化为法律的唯一的现代民法典,即现代法兰西法”,体现着资本主义的法治精神,塑造着现代法兰西的法治文化。但我们绝不能照搬模仿外国法治理念和文化,“道”不同,“神”亦不同。

法治精神、法治文化赋予法治方式以价值观。为什么要实行法治,实行什么样的法治,怎样实行法治,这些法治理念表明了一定的价值观,法治方式实际上也是一定法治价值观的实践方式。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理念,在法国大革命通过的《人权宣言》中系统化为新的资产阶级制度的政治原则,构成了法国共和国宪法的精神底蕴,在实践中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所有权、司法和民主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样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柱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决定》提出的“四个维护”,即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都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信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决定》的一个亮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宪法宣誓表明,忠于和维护宪法,必须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基于法制的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不是任何精神、任何文化都可以、都能够成为信仰,但现代社会的公民信仰应该包括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内涵具有丰富、具体的内涵,核心的内容是把法治作为信仰、让法治成为信仰。不仅要敬畏自然、敬畏道德,而且要敬畏法治。

现实生活中,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思想深处的原因还是没有树立法治信仰,却崇尚权力、崇拜金钱、相信“关系”,唯独不敬仰法治。缺乏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就没有根基。因此,树立法治信仰,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根本。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被法庭判处死刑,他的弟子要帮他逃走,认为这个判决是不合正义的。苏格拉底断然回绝、从容服刑。他表示,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法治信仰,不惜以生命来践行。法治信仰就是从心底培育对法治的尊崇,不断强化自觉、坚定的法治意识,不为外部压力所动摇,不受金钱美色所诱惑,不因无人知晓而故犯。正如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

树立法治信仰,就要强化规则意识,弘扬公序良俗,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THE END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法治篇》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語境下,我們講的“法治精神”當然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在《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一文中,習近平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68294/395162/index.html
2.法治精神包括哪些内容1、“法治精神”的内涵丰富精辟,它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以及和谐精神。“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提法,是继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性号召力的新概念。2、善治精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善于运用法律、法治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0734291763046419.html
3.“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一、什么是宪法? 大家可能会经常听到人们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咱们国家的国法是什么呢?咱们国家的国法就是宪法,宪法他很特殊,他不是普通的法律,他不是家法,也不是校规,而是规定整个国家基本制度的国法。 https://sdsyzx.sxnu.edu.cn/info/1029/5076.htm
4.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精选十篇)(二)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力量, 要通过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 并逐步深入人心。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抵御错误观点的干扰和影响,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j1fec1.html
5.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精华——法大校训解读法治论坛具有法治精神可以说是法大人的特质。正是在“明法”校训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法大人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恪守法治信仰,践行法治,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既然校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内核,那么,对这所大学来说,校训无疑是全体师生应当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9965
6.相蓝欣:论中国法治的精神澎湃研究所澎湃新闻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著作《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 ),二百多年来促使许多西方人相信中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民主合法性及压制个人自由所致。这种常见的误解源自对中国政治历史的无知。西方观察人士往往认为,“法治”与“依法治国”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指西式的司法公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6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