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青年学生要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今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体育重要内容和形式,除了这些之外,还应该包括法育,也就是法治教育。法治就是规矩,就是规则。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社会公众普遍遵循和认同的行为规则。其实,规矩是法治的基础,守规矩实质就是遵纪守法,法律就是带有根本性的规矩。人应当有所畏惧,所谓无知者无所畏惧,一个人如果无所畏惧,将会十分可怕,无所经纬意味着没有什么底线,没有底线,就会为所欲为。这些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形势比较严峻,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治观念、缺少对法律的敬畏,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北京大学学生吴谢宇杀害自己的母亲,最后被判处死刑。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学会依法办事。是不是具备现代法治意识和较好的法律素养,是衡量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年学生接受法治教育,可以增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引导和帮助健康成长,防止误入歧途。当我们种下了法治思维的种子,才能成长为合格的现代公民,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其中特别强调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特殊作用,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二、青年学生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青年学生要系统全面地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需要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过程,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一)形成过程

(二)主要内容

习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其核心要义和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十一个坚持”。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化理解、深刻把握。

三要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道路问题至关重要。沿着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前进,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模式。如果脱离本国实际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实践中,有的国家就是因为简单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善治,反而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十要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是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作后盾,全面依法治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法治队伍内涵丰富,既包括专门的法治队伍,即立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等政法干警、纪检监察机关的执法办案人员,也包括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和高校法学教师、学术科研机构的法学专家、学者。各支队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辅相成,共同汇聚成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只有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准高、社会责任感强的法治工作队伍,才能将全面依法治国的路线图变为施工图,才能保障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任务顺利推进。

(三)重大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富有开创性、实践性、真理性的科学思想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境界。第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沃土,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赋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为更好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作用,不断谱写“中国之治”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展示了领航“中国之治”的实践伟力。第三,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总结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推动中华法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中华法治文明新活力。第四,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洞察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走向,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运用法治和制度规则协调各国关系和利益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广泛认同,为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进世界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凝聚了引领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智慧。

时代是思想之母,而思想则是时代的先导。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出发进行理论探知和学理阐释,是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把金钥匙。全面依法治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引领改革创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改革创新的新时代精神在法治领域的思想结晶。对于时代精神,习近平归纳道:“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将贯穿千千万万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些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地位和历史作用的新定位新要求,科学阐释了当代青年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时代责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的高度重视、充分信任和殷切期望。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成长成才、成就事业、不容辜负的最好的时代,广大青年学生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青年学生应改通过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自己肩负的新时代使命与担当。

2.要深刻理解、全面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深远的战略思维、鲜明的政治导向、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广大青年学生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学出坚定信仰,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使命担当,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形成坚决抵制“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的观念,具有坚守法律正义、切实维护我国宪法和其他各项法律规定的责任感。

THE END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法治篇》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語境下,我們講的“法治精神”當然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在《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一文中,習近平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68294/395162/index.html
2.法治精神包括哪些内容1、“法治精神”的内涵丰富精辟,它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以及和谐精神。“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提法,是继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性号召力的新概念。2、善治精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善于运用法律、法治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0734291763046419.html
3.“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一、什么是宪法? 大家可能会经常听到人们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咱们国家的国法是什么呢?咱们国家的国法就是宪法,宪法他很特殊,他不是普通的法律,他不是家法,也不是校规,而是规定整个国家基本制度的国法。 https://sdsyzx.sxnu.edu.cn/info/1029/5076.htm
4.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精选十篇)(二)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力量, 要通过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 并逐步深入人心。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抵御错误观点的干扰和影响,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j1fec1.html
5.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精华——法大校训解读法治论坛具有法治精神可以说是法大人的特质。正是在“明法”校训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法大人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恪守法治信仰,践行法治,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既然校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内核,那么,对这所大学来说,校训无疑是全体师生应当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9965
6.相蓝欣:论中国法治的精神澎湃研究所澎湃新闻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著作《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 ),二百多年来促使许多西方人相信中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民主合法性及压制个人自由所致。这种常见的误解源自对中国政治历史的无知。西方观察人士往往认为,“法治”与“依法治国”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指西式的司法公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6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