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祥刑:傳統中國的良法善刑

作者:呂麗,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傳統中國的祥刑追求”負責人,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法學院教授

祥刑,最早語出《尚書·呂刑》,有曰“有邦有土,告而祥刑”“受王嘉師,監於茲祥刑”,后人多釋其為“良法”“善刑”“善用刑”。祥刑是傳統中國的一個獨有概念,在君王上諭、臣工條奏、官箴書以及司法官的辦案要略中多有表述,許多律學文獻也以“祥刑”冠名,例如《古今圖書集成》的《祥刑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的《祥刑集》,還有《祥刑要覽》《祥刑古鑒》《祥刑經解》《祥刑遺范》等專門論著,而良吏的司法實踐更是對祥刑孜孜以求。

祥刑是中華傳統的禮治主義、仁恕精神、中庸之道、天下無訟等核心價值理念在刑事立法與司法場域中的重要體現,凝聚著幾千年積累與傳承下來的制刑與用刑的豐富經驗、理性思辨與高超技藝。考察與研究祥刑,是揭示與展現中華刑法文化深厚內涵與特質的關鍵路徑,也是當下良法善治建設中尋找中國基因、探求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的重要渠道。

隆禮慎刑:

祥刑之要義

刑而曰祥,首在於“敬刑而謹所及”,亦即敬畏與謙抑刑罰,尊崇與張揚德禮。隆禮慎刑是傳統中國主流的刑法觀。周公提出“彰明德教,慎用刑罰”,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樂興則刑罰中”,漢代倡導“德主刑輔”,唐律踐履“德本刑用”,明代推行“明刑弼教”,邱濬《大學衍義補》把“慎刑憲”提升至“治國平天下之要”的高度,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的按語中強調“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刑罰為政教之用。”以德化之,以禮齊之,使人“絕惡遠罪”,可謂善治﹔但當德禮不足以約束其惡行時,刑即成為最后的懲罰手段,刑法的“最后性”也成為良法善刑的要義之一。“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強者之政脅之”,“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為貴矣。夫化之不變而后威之,威之不變而后脅之,脅之不變而后刑之”。依次為“化之”“威之”“脅之”“刑之”,可見“刑之”是窮盡了其他各種手段之后迫不得已的做法,所謂“夫至於刑者,則非王者之所貴也”。反之,若專任刑殺以為威斷,則與祥刑之意相悖。從歷代判例判牘可見,刑官對待死刑案件往往要經過“再四推鞫”,反復案驗,“以求其死中之生”。罪疑從赦,隻要“情有可原,即開生路”。經多次復審與復核,堪稱“鐵案”,無從“寬其一線”,方可擬判死刑。

“刑者輔治之法。”刑法在傳統中國法律體系中處於輔助地位,具有附屬性。從法律規范之間的關系,到法律體系的獨特設計,都體現出這種“以刑為輔,以禮為主”的特點。傳統中國的法律體系大體分為三大門類,包括官禮、儀禮與律,這種分類與儒家思想中的“禮治”模式甚相契合。禮包括官禮和儀禮,即大經大法與禮儀法。以大經大法為核心,以禮儀法為羽翼,以刑事法為后盾,形成了一整套相輔相成、嚴整有序、有機統一的法律體系,數千年來發揮著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人對刑法功能的二重性已有所認識,加之對於德禮政教功能的崇尚,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重刑主義傾向。

仁恕恤刑:

祥刑之內蘊

“刑,凶器也,謂之祥者,有慈良惻怛之意焉。”所謂“慈良惻怛之意”即儒家所推崇的仁恕精神。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仁恕被譽為“眾德之總”,是為人、為政的目標與理想。《論語》曰,仁者“愛人”,“泛愛眾”,“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恕之道的核心理念即愛人,推己及人,寬厚待人。陳顧遠稱仁恕精神是“中國固有法系之光芒”。

仁恕之道在傳統法律場域中的運用被詮釋為“欽恤”與“哀矜”的用刑之道。所謂“欽恤,仁也;哀矜,恕也”,“恕,故不喜刻而致深也﹔仁,故不加之罪而求其死也”。斷獄理訟必“本之以欽恤,行之以哀矜”。

“欽恤”是仁道之體現。《尚書·舜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孔穎達疏雲:“敬之哉敬之哉!惟此刑罰之事最須憂念之哉!憂念此刑恐有濫施,欲使得中也。”“欽”即“敬”,考慮到刑罰可能施之不當,用刑時要懷敬謹之心﹔“恤”為“憂”或“憂念”,即矜恤,矜疑宥過。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如《勸慎刑文》所言,治獄者應“以惻隱之仁,崇樹勝因”。但“矜恤”並非“寬恤”,不能一味從寬。

“哀矜”是恕道之體現。又曰“哀敬”,語出《尚書·呂刑》:“哀敬折獄,明啟刑書胥佔,咸庶中正”,刑官聽訟重在“得情”,但孔子強調“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邱濬亦曰:“哀者悲民之不幸,矜者憐民之無知,勿喜者勿喜己之有能也。”“哀矜”折獄即要求刑官“當視所治之人皆如己子”,本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精神折獄理刑,哀者悲民之不幸,矜者憐民之無知。此即蘇軾所謂“刑賞忠厚之至論”。

中道用刑:

祥刑之准則與方略

祥刑之道的根本在於中道用刑(也稱中刑)。中道,即中庸之道,是儒家處世之道的最高准則與智慧,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標志性的價值理念之一,倡導對“度”的合理把控,對“中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執著追求,深刻影響著傳統中國的制度設計與社會治理,也是良法善刑的基本准則與重要方略。中刑不是一味強調恕、寬、輕,也並非無原則地折中調和,而是有嚴格的尺度、標准與運用智慧。邱濬對此有經典概括:“蓋民不幸犯於有司,所以罪之者皆彼所自取也,吾固無容心於其間,不偏於此亦不倚於彼,一惟其情實焉。既得其情,則權其罪之輕重而施以其刑。其刑上下,不惟無太過且無不及焉。夫是之謂中,夫是之謂祥刑。”

中刑要求刑官“中正”聽斷。所謂中正,即“中則聽不偏,正則斷合理”。也就是根據查明的法律事實,依法作出公正裁斷。中正用刑“盡善而咸吉”的標准為“得情”與“平允”。唐代《考課令》中有“四善二十七最法”,其中“法官之最”的要求是“推鞫得情,處斷平允”,此為刑官能獲得的最高評價。

所謂“得情”即“推鞫得情”,是刑官在聽訟環節的准則,要求做到“居中惟明”。“居中”亦即在兩造之間,“不偏於此,亦不倚於彼”﹔“惟明”亦即明察案情,旨在獲取“真相”﹔“一惟情實”,為后續斷案提供可靠的事實依據。因此要求刑官兢兢業業,對案件詳察細審,如宋代鄭克《折獄龜鑒》所言“盡心矜謹”,做到“核其實”“審其疑”,以確保“無一之參錯”,以打造“信讞”“鐵案”。祥刑又稱“詳刑”,此之謂也。

所謂“平允”即“處斷平允”,是司法官在斷獄環節的准則,要求做到“得中惟平”。亦即罪刑之間“權其罪之輕重而施以其刑。其刑上下,不惟無太過且無不及焉”,做到刑罰得中,罰當其罪,情法兩平。清代徐穎在《平刑節要》中告誡刑官,如果不本之以明,持之以公,參之以情法,加之以詳慎,則不免枉縱出入而失之平允。

為了追求“明”與“平”的司法價值標准,傳統中國特別強調“惟良折獄”的重要性,所謂祥刑與否“貴在得人”。對刑官在“道”與“術”方面都提出了高要求,既要嚴格依法,“援法斷罪”,又不能拘泥律條,刻板行法,應把握“時中與權”的方略,因時因地因事制宜,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在法治的軌道內靈活變通,在天理、國法、人情之間斟酌權衡,尋找最佳平衡點,把握好尺度分寸,作出符合中道的判斷,“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追求實質意義的公平、公正。這不僅要求司法官詳究與精通律文律義,還要研究經史,探尋法律的理論基礎與律文背后深厚的法理,有豐富的辦案經驗,嫻熟於法律的實際運行,了解民風民俗民情,認知當地社會和將要接觸的案件相關事物﹔有“奉君之法,不奉君之意”“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的責任擔當,不能聽任君主的一時喜怒,不能為明哲保身而束手束腳﹔不為威屈,不為利誘,忠直公廉,一惟情實,遵循法之輕重常理,不得預存從寬、從重之見,用昭公平。如此,法不至於私濫,人不死於非命。

推崇“中刑”之道,奉行“推鞫得情,處斷平允”的折獄理刑標准,對刑官而言,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基礎﹔對普通民眾來說,是信任司法的起碼條件﹔同時,明慎用刑而民無冤且民不怨,是判決能夠被順利執行的一種無形的社會力量。

期於無刑:

祥刑之目標

祥刑的首要目標是衛善安民。“刑者殘忍之事,而先王謂之祥者,蓋用之以安百姓也。百姓安則祥莫大焉。”刑法具有制裁功能,使犯罪者受到應有的懲罰,使受害者獲得有效的保護。“刑本不祥之器”,屬於“不得已”的“惡”,而之所以能稱為祥刑,正如邱濬所言,“刑雖主於刑人,然刑奸宄所以扶善良,雖曰不祥,然所以為祥也,故刑曰祥刑”。

明刑弼教,有恥且格。刑法具有行為評價和教育功能。《尚書·呂刑》稱:“士制百姓於刑之中,以教祗德”,言用刑不是目的,只是實行教化的手段,政刑規范人們的行為,德禮則規范人們的內心。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強調的是以德服人,主張隻有“德化”和“禮教”才能啟發人內心的良善,對犯罪感到恥辱而無奸邪之心,安分守己,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預防犯罪的辦法。反之,單純依靠刑罰制裁往往導致刑網過密,人無所措手足。司法中通過聽訟斷獄,“先教后刑”“寓教於判”,來推行德教,維護禮義,使民知善遠罪。

天下無訟。“期於無刑”“天下無訟”是古代制刑的目的,更是用刑的終極追求,通過擇良吏清官,敬慎用刑、中正用刑、慈祥仁恕用刑,以期達到刑清化洽、人心安定的社會效果,從而實現祥刑所追求的良法善刑的“大治”目標。

總而言之,傳統中國祥刑觀強調刑事法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懲罰,而在於社會的有效治理,在於“以民為本”底層邏輯的遵循﹔不在於刻板冰冷的約束制裁,而在於柔性溫暖的教化救贖,在於刑措安民、“天下無訟”和諧秩序的構建。刑法之利劍不能輕易開啟,應力求把刑罰的負面作用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刑事法即使是嚴格、嚴厲的行為規范,也應蘊含天理、人情於其中,彰顯仁道、恕道之光芒。司法官既要恪守“援法斷罪”、執法嚴明之職責,又不能做機械用法的律條“搬運工”,刻薄寡恩的“法條主義”者。司法的最高境界是“謹持法理,深察人情”,使天理、國法、人情保持動態的平衡,追求裁判的現實合理性,使國法權威性與司法公信力在民眾心中真正樹立起豐碑,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傳統中國的祥刑理念及良法善刑的制度設計與實踐探索,其特質與規律、經驗與得失,值得當代思考與鏡鑒。

THE END
1.法律效力的解釋法律效力的意思漢典“法律效力”詞語的解釋法律效力詞語解釋 解釋 ①法律生效的範圍。包括:(1)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2)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3)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②法律上的約https://www.zdic.net/hant/%E6%B3%95%E5%BE%8B%E6%95%88%E5%8A%9B
2.ChinaWestlawAsiaChina content on Westlaw Asia Commentary COMMENTARY Competition Law in China and Hong Kong Employment Law and Practice in China Global Guides (European Lawyer) The Law of the WTO: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Free Trade Trademark Law in China: Pirates in the Middle Kingdom Asia Business Guide -http://www.westlawchina.com/index_cn.html
3.秦·《效律》法制文物日历丨八月二日· 秦·《效律》 八月· 书于简帛 秦·《效律》 秦律竹简,1975 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 11 号秦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出土时位于墓主腹部,计 61 枚竹简。简长 27 厘米、宽 0.6 厘米。标题写于第一支简的背面。现存内容包括官吏离任时的财务交接与审计、度量衡管理、府库管理http://flgj.cupl.edu.cn/info/1072/3705.htm
4.法律效力的意思法律效力是什么意思法律效力的含义法律效力起名寓指公正、严明、奉公、守法、清明、廉洁、做事认真、有效果、尽忠职守、奋发有为、势不可挡、智勇双全之意。 名字打分宝宝起名八字起名 输入您的姓名: 男女 出生时间: 成语起名 法律效力起名取其中的法字、律字、效字、力字来起名,其字寓意为意气风发,奉公守法,事半功倍,大公无私之意,可以取名https://cidian.yw11.com/ci/%E6%B3%95%E5%BE%8B%E6%95%88%E5%8A%9B
5.法律效力等级律师普法法律效力等级是: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具体如下: 1、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2、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3、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都是https://www.110ask.com/tuwen/17399786833528812781.html
6.诉讼时效是可以中断的吗?导读:诉讼时效是可以中断的,但与导致中止的情形一样,只有是出现了《民法典》之中规定的法律情形,诉讼时效才会中断。这些法定情形包括纠纷关系中的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向法院起诉等。 诉讼时效是可以中断的吗? 一、诉讼时效是可以中断的吗? 诉讼时效是可以中断的,但只有是出现以下法定情形之后时效才会中断: https://www.64365.com/zs/1515092.aspx
7.法律效力委員亦質疑是否有需要在該定義之下加入該附 註,因為一般市民未必會留意到附註不擬具有等同法律條文 的法 律效力。 legco.gov.hk [] general public may not notice that the note is not intended to have a legal effect in the same way as a statutory provision. legco.gov.hk 如果有效保留意在http://cn.linguee.com/%E4%B8%AD%E6%96%87-%E8%8B%B1%E8%AF%AD/%E7%BF%BB%E8%AD%AF/%E6%B3%95%E5%BE%8B%E6%95%88%E5%8A%9B.html
8.“刑”“法”“律”的另类视角另外,大家可能注意到田老师讲座的题目“刑”、“法”、“律”的另类视角,可能对“另类”两个字也很有兴趣。对于另类,我自己的理解是,田老师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最大的贡献是对于传统法律文献的考据和对新发现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尤其是对传统民事契约的研究,田老师在这些方面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大家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M.php?id=13193
9.2016年法律硕士(非法学)考试大纲(下篇:综合课)考研大纲综合课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https://www.kaoyan.com/dagang/569dc95f462f1.html
10.法和律的区别法和律有什么区别?~ 一、法是原则, 律是体现。现在已经合成一个词了 。 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在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制约下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强制性规范。它是抽象的,法学就是研究法的定义、本质和作用等等的。 三、而法律的话就是主要指一些部门法,或者说是指现实意义上的、已经http://m.ye-su.cn/yy/a9vestv.html
11.律璞律的法文化意蕴阅读律璞|律的法文化意蕴 律是中国古代法律规范的重要载体,自战国时期商鞅“改法为律”,中国古代法律进入律典时代。律典时代,强调立法技术,强调法律的艺术。律典时代的中国,在立法技术方面多有创新,实现了法律的超越性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改法为律与律典时代的开启http://www.mzyfz.com/html/1024/2024-01-08/content-1611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