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知识问答

答:现行宪法是在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4次修正。

2.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答:(一)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二)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三)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五)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六)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七)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八)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九)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十)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十一)关于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十二)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十三)增加对国歌的规定。

3.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答:宪法之所以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在规定的内容上与普通法律不同。普通法律作为部门法,调整的只是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它规定的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就明确宣布:“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二)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所具有的就不仅是一般的法律效力,而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法律效力的最高性表现在:(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2)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3)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为了体现宪法的严肃性,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多数国家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规定了不同于普通立法的特别程序。

4.什么是国体和政体?二者的关系怎样?

国体就是国家性质,即在一个国家中,哪些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些阶级是其同盟者,哪些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体现的是哪个阶级对哪个阶级的专政。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形式去组织旨在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政权组织形式同国家性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性质的外在表现,而国家性质是政权组织形式的内容。国家性质决定政权组织形式,有什么样的国家性质,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当国家性质发生变化时,其政权组织形式也会发生变化,以便与新的国家性质相适应。政权组织形式反映着国家的阶级本质。适合国家性质的政权组织形式,就能够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就会妨碍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5.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征和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着我们国家的阶级本质,体现了各阶级、各阶层和各民族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人民革命的创造性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制度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应用;(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出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我国各族人民通过这一制度来行使国家权力,保证了国家政权机关的高效运行,从而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这也是对人民利益加以维护的根本保证。

6.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有哪些?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主要包括:(一)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它体现我国国家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设经验的主要优点,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根本原则。《宪法》第3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二)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国家机构内部的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的组织都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进行;二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组织起来的国家机关,应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精简、效率、廉政的原则。现行《宪法》第27条第1款规定:“一切国家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四)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一切国家机构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7.现阶段统一战线的性质和组成?

答: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8.我国对外政策的五项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9.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1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什么样的经营体制?

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11.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答: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12.我国宪法就土地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答:(一)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二)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五)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13.我国宪法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是如何规定的

答:(一)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二)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14.什么是行政区划

答:行政区划即行政区域划分,属于国家结构的范围,也是国家领土结构。国家按照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把全国的领土划分为大小不同、层级不同的部分,并设立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以便于管理。

15.确定行政区划的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确定行政区划采用的原则是:(一)便于人民群众行使国家权力的原则;(二)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团结的原则;(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四)照顾历史状况的原则。

16.我国宪法是如何划分行政区域的

答:我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17.什么是特别行政区我国宪法对其是如何规定的

答:(一)所谓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行政区域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设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行政区域。(二)我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8.我国宪法对庇护权是如何规定的

答:我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三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19.什么是公民

答: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0.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何特点?

答:(一)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二)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三)权利和自由的真实性;(四)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2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2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是什么

答:公民的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义务不能放弃,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我国宪法第五十二到五十六条对公民依法履行的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五)依照法律纳税;(六)劳动的义务;(七)受教育的义务;(八)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九)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23.我国宪法规定哪些是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义务

答:(一)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二)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那几个方面组成的

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2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哪些职权

答:(一)修改宪法;(二)监督宪法的实施;(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七)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八)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九)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十)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十一)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十二)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十三)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十四)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十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2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哪些人员

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下列人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二)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审计长、秘书长;(三)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四)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何修改宪法?

答: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哪些人员组成

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

2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任期是怎么规定的

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它行使职权到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的常务委员会为止。

3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哪些职权

3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哪些专门委员会

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和其他需要设立的专门委员会。

3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33.国务院由哪些人员组成

答:国务院由下列人员组成: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34.国务院行使哪些职权

3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谁负责?

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36.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关?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37.最高人民法院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分别是怎样的关系?

答: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工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38.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哪些?

答: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39.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什么?

答: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0.什么是国家象征国家象征包括哪些?

国家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和标志,主要包括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41.我国对选民资格如何规定的

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何产生?

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43.破坏选举的行为包括哪几种?

答:(一)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二)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三)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四)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

44.代表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答:(一)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参加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二)依法联名提出议案、质询案、罢免案等;(三)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四)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选举;(五)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表决;(六)获得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所需的信息和各项保障;(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45.代表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答:(一)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二)按时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认真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做好会议期间的各项工作;(三)积极参加统一组织的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等履职活动;(四)加强履职学习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执行代表职务的能力;(五)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廉洁自律,公道正派,勤勉尽责;(七)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46.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哪些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答:(一)国家主权的事项;(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四)犯罪和刑罚;(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七)民事基本制度;(八)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九)诉讼和仲裁制度;(十)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47.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法律解释的情形有哪几种?

答:(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48.哪些机构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49.地方性法规可以就哪些事项作出规定?

答:(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除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外,对其他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

50.有权制定政府规章的有哪些机关?

答: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THE END
1.国家立法权由谁行使免费法律咨询国家立法权由谁行使国家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这体现了全国人民https://m.66law.cn/question/49254721.aspx
2.“只要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的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只要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的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如果说我国的历史是围绕着帝王的权术而展开,读不懂帝王的权衡之术,就无法洞察中华历史的精彩,那么西方近代史则是围绕货币的发行权的控制而进行进行激烈的斗争与角逐,看不明白银行家关于利益的追逐,则看不清西方发展史的脉络。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442915359&efid=fMM2k-mUsdo3YDLJV5IyTA
3.国家法定节假日是哪个部门定的?国家节假日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法定年节假日是由国家法律、法规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也是劳动者休息时间的一种。我国法定节假日包括三类,分别为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 法律依据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一)新年https://m.64365.com/tuwen/aaaldpj
4.青书学堂宪法学(高起专)第一学期作业第10题 单选题 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 ) A:法律监督机关 B:监察机关 C:司法行政机关 D:纪律检查机关 答案:A 第11题 单选题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由谁进行解释? (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答案:B 第12题 单选题 我国宪法规定https://blog.csdn.net/qq_40602449/article/details/131571441
5.妇女权益保护法律知识竞赛复习资料56、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对涉及妇女权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谁的意见?”(A) A、妇女联合会 B、基层组织 C、国家健全机制 57、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对涉及哪类问题,应当听取妇女联合会的意见?(B) A、有关妇女问题的 http://main.szjyksy.com/Item/1742.aspx
6.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如何协调和衔接表3中所列的四部党内法规, 均是对现实中所暴露出的一些社会问题所进行的规定, 在国家法律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规定, 可以说在国家法律上存在空白。对这四部党内法规, 笔者分两类加以论述:第一部法规, 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纪委制定,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 从制定主体上看, 其符合《制定条例》中的相关要求, 但从其https://www.360doc.cn/article/39547964_804493955.html
7.最新思想品德说课稿八分钟(10篇)1、学习任务分析:本课是第八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述宪法的基础知识,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让学生明确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知道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渗透的教http://cooco.net.cn/zuowen/1757193.html
8.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证研究乡规民约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治理中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与国家法律的确认、社会环境的支持分不开,也与乡村固有的自治传统的发扬、村民集体认同心理的支撑密切相关;同时,能人治村使乡规民约有了制定和实施的人员保障,而乡规民约的变革调适使乡规民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https://ccrs.ccnu.edu.cn/List/H5Details.aspx?tid=5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