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程有汽车产业政策法规、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汽车工业经济学基础、汽车保险与理赔、电子商务与物流工程、汽车国际贸易、汽车企业信息化概论、汽车企业财务管理、汽车运用优化技术、汽车液压传动、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汽车摩擦与、汽车可靠性、汽车新技术概论、智能运输车辆等。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员需求量将持续上升,人才需求将达到较大规模。同时但是的人员素质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由于经过系统学习的专业人员供不应求,导致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入汽车服务行业。
最近几年由于汽车类的中职和高职专业毕业生进入市场,这一状况有所改观,但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仍然非常紧缺。汽车服务企业需要的毕业生仍然供不应求。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汽车工程技术知识、汽车服务工程知识,又具有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评估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从事汽车检测、汽车维修与保养、汽车贸易、汽车运输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面临新形势,现在的汽车专业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趋势如何?为我校汽车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探索出最直接、最新、最可靠的方法。使汽修专业的设置与结构,更满足新形势下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2+1”教学模式、汽修教学、企业岗位、接轨
一、汽修专业教学调查分析
1、汽修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固化
当前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习为“2+1”模式,第一年学习文化课和公共课为主,第二年主要学习专业理论课,第三年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分为:文化课、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实训课四大部分。文化课有语、数、外等;公共课有法律课、职业道德、礼仪、普通话等;专业理论课有机械制图、汽车材料、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修理与检测、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等;技能实训课有钳工、车工、焊工实训、发动机拆装与维修实训、电气设备拆装与维修实训等。
2、汽修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3)、教学手段陈旧老套
(1)现在教材大多采用2000年代前的版本,所涉及新车型及实用知识较少,缺少汽车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教材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复;如《机械基础》与《汽车材料》。汽修专业使用教材内容“多、全、深”,缺乏时代性、创新性,难以适应汽车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不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2)教学方法:绝大多数职业学校没条件在实训室开展教学,边理论边实践理想教学模式。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及应试技能的训练,教学中没能切实以学生是主导地位来开展教学,没有重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教科书,实际教学活动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
4、专业课教师缺乏
双师型教师难求。懂理论教学的教师无实践动手能力,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师不一定具备理论讲解能力。汽修专业课教师缺乏在汽车厂家,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经历,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不具备过硬的实践经验。也有从企业到学校的专业教师,这样的教师虽然专业过硬,但是分析理论知识及对教育教学比较弱。
二、汽修行业发展变革促进汽修专业传统教学的改革
1、从2000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到黄金10年。汽车保有量从1600万辆攀升到1亿多辆。汽车市场由小变大,2010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比原先普遍预测的2015年提早了5年。各个品牌汽车的4S店在大中城市周边运运而生,高端品牌的4S店要求售后维修人员做到机电一体化,这就要求维修人员既要懂得电控系统的结构与原理,又要懂得机械部分的结构与原理。
2、汽车维修业正发生巨大变化。维修人员由过去的经验修车,用“望闻问切”就能够排除故障或进行各级维护作业。而现在汽车电子技术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车辆采用微机控制,电控发动机,PLC技术也广泛用在汽车上,这些电子技术的应用,使汽车的动力性、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等大大提高。
3、现在人们快节奏生活,对汽修行业来说,既要保证维修车辆的维修进度,又要保证汽车的维修质量,特别要求维修人员各工种要相互渗透提高维修服务综合素养,维修技能要及时得到更新。这无形的给维修企业和维修从业人员带来压力和动力。
三、汽修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有效接轨的探讨
汽修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汽修一线的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对应岗位:维修工作、汽车销售、售后维修前台接待、事故理赔、仓库保管等等。
1、教学手段的变革与创新
第二汽修教材应尽可能围绕新车型结构,新型汽车检测诊断为主导。
2、加强职业教师的培养培训
职业学校因为专业教师提供一些学习、培训的机会,组织教师到维修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学习企业生产流程、服务流程、维修流程。
教师业务学习重点:在重车身电器集中控制系统、典型电控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结构及故障模拟排除、典型整车电器电控系统故障模拟排除等课程。
3、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建设完备实训基地
汽修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就需要相当规模的场地、能满足学生实习的设备、维修工具。
场地:要求安全,宽敞,实习车间要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设备:争取资金、储备资金,购置一定规模的整车、总成、电控台架、结构挂图、多媒体,新、旧车型合理搭配,满足学生实习拆装与检测要求的设备。
工具:一定数量的工作台、工具车、常用工具、专用工具、检测仪器。
4、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积极作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所以能发扬光大,因为这是个“多赢模式”。无论从提高学生技能出发,还是提升社会知识出发,学生深入企业,对学生都有极大帮助。学生终究要面对企业走上岗位,因此,学校应与汽车维修企业,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等主动保持密切关系。
“多赢模式”为学校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而企业也解决了用人问题,况且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也会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何乐而不为!
5、教学的同时积极备战全国汽车维修技能大赛
全国汽车维修技能大赛,要求严、平台高。要求老师平时技能示范时,动作要标准、规范,工具、量具和检测设备使用正确;要求学生:知识、技能不能缺失。
1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背景分析
2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2.1机械设计制造的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
机械设计制造是工业化的基础。在工业化比较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技术十分先进,它广泛用于生产、制造、设计等领域,主要人工操作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其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都控制得十分出色。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完善,机械加工企业普遍对于企业的控制与管理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进行指导,往往无法保障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造成管理与生产效率较低,机械设备的生产密度低,质量难以控制。
2.2机械自动化技术起步较晚
2.3岗位人才需要瓶颈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学科涉及到许多知识门类,如控制工程、材料成型、机械等方面,在环保设备设计、设备维护、数控维修等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另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修习后可以为学生以及跨行业、跨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工作适用面十分广泛。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除了需要学习机械设备有关的知识外,还需要扎实的IT功底,对驱动程序开发、内核裁剪、编程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也有较高要求。对于一个高级软件工程师来说,需要具备过硬的设计与分析能力,解决系统故障,独立进行系统项目研究工作,以及强大的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力,从而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3.1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机械制造精度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生产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应用软件作为基础。智能机械可以广泛运用于运筹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将更加跨学科的知识科学、合理地运用于其他产业中。未来,智能化技术将会使机器拥有像人一样的智力水平,判断简单的情况,降低机械加工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
3.2网络化发展趋势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对我国机械制造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机械制造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监测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辅助机械设备的制造,增强控制系统的监测能力和信息采集能力,使机制制造技术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方面迈进。
3.3微型化发展趋势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与微电子技术的融合体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所谓微电子设备,一般指的是体积在1m3之内的电子设备。这类设备具有便于携带、轻巧灵活等特点。国外微电子设备功能优良、各类繁多。国内市场对微电子产品的需求规模越来越大,各大企业致力于产品研发、功能创新方面的工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应用效果也有了很大进步。
3.4就业前景
作者:李青杨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程世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反思与前景展望[J].湖南农机,2012,3(15):113-114.
一、目前嵌入式系统教学概况
二、嵌入式系统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三、《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
嵌入式系统融合了电子、计算机、微电子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对于什么是嵌入式系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嵌入式系统一般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减,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和应用环境有特殊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1.《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的内容
《嵌入式系统》的教学通常以32位微处理器为平台,32位的微处理器主要有ARM、MIPS、POWERPC,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高校都是以介绍ARM微处理器为主,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ARM微处理器内核的介绍、ARM的汇编指令和汇编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的C语言设计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及其在ARM上的移植、设备驱动程序和用户图形界面GUI等内容。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通常包括ARM汇编语言的程序设计、BootLoader的移植、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的移植、UCOSII、LINUX、WINCE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下的C语言驱动程序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等。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对于嵌入式课程的学习,很多同学都认为很难,除了前面提及到的它涉及的基础学科较多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述的内容学生完全不理解,比如宿主机、目标板、交叉开发环境、GCC交叉编译器arm-Linux-gcc、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Linux内核裁减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将嵌入式Linux开发流程给学生作演示,包括建立开发环境,下载相应的GCC交叉编译器进行安装(例如arm-Linux-gcc、arm-μclibc-gcc),或者安装产品厂家提供的交叉编译器;配置开发主机;建立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下载针对所使用的CPU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再添加自己的特定硬件的驱动程序;建立根文件系统;开发应用程序;烧写内核、根文件系统、应用程序;产品。学校还可聘请企业讲师讲述部分课程以使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嵌入式的最新的技术。关于嵌入式系统的实验部分,需要有相应的开发板,有的学校实验条件还不成熟或实验设备不足,那么可以在主机上安装模拟器来模拟开发板,使学生了解将嵌入式的开发流程即可。
四、教学保障
五、就业及培训
嵌入式系统是一个软件与硬件紧密结合的学科,从事嵌入式开发的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偏硬件专业出身的人,他们主要是搞硬件设计,有时要开发一些与硬件关系密切的最底层软件,如BootLoader、BoardSupportPackage,最初级的硬件驱动程序等。另一类是学软件、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主要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嵌入式设备的增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嵌入式软件,这占了嵌入式系统的最主要工作,越是智能设备越是复杂系统,软件越起关键作用,而且这是目前的趋势。
六、总结
嵌入式是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学科,各个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的课程,笔者仅从自己多年的嵌入式教学的角度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听到同行们更精彩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