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法学会创建“法律诊所”聚合社会力量调处矛盾纠纷
开栏的话
“自从有了东北农大文法学院的专家每月在网上和我们视频对话,帮我们解答疑问,接受法律求助,村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纠纷及难题几乎全部迎刃而解了。”如今,提起双城区法学会建立的网上法律诊所,辖区24个乡(镇)246个村的村民无不拍手点赞,网上诊所成立两年多来,已为几万人次提供服务,网下调处矛盾纠纷数百起。
近年来,哈尔滨市法学会主动实施地校合作战略,汇聚千余名高校人才,借助智库提高履职能力。在全国首创了“法律诊所建在社区,法学专家走近群众,打造第三方调处矛盾平台”的为民服务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延伸,如今,五种类型的法律诊所已成为服务型政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模板。
针对百姓需求
创建五大类型服务
“起初创办的法律诊所在市委政法委综治办和法学会的指导下,建在社区,由社区书记或主任担任所长,服务人员包括高校法学专家、律师和志愿者等。”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庄树春介绍,诊所根据群众需求,采取“接诊、问诊、巡诊、会诊、网诊”等服务方式,应需开展法律宣传、接待咨询、调处矛盾和法律援助等服务。
市民朱女士曾因丈夫被伤害致死,不服一审未判被告死刑的判决,数次越级上访未果,欲报复杀人后自焚。法律诊所的高校专家闻讯后主动上门对她进行耐心开导,并亲自担任律师,帮其在二审获得合理赔偿。朱女士感动地说:“法律诊所站在第三方的中立立场,不仅专业,而且公正,办在百姓家门口还不收费,在让百姓信服的同时,又节省了大笔开支,真是太得民心了。”如今,朱女士成为社区依法办事的宣讲志愿者。
近年来,根据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市法学会在社区法律诊所的基础上,将法律诊所服务延伸拓展至乡村、企业、医院,去年又融入18个区、县(市)的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如今已创建五种类型法律诊所共467家,其中,社区法律诊所256家、乡村法律诊所142家、企业法律诊所13家、医院法律诊所38家、行政服务中心法律诊所18家,共有千余人参与第三方法律诊所工作,已无偿为数十万名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从源头调处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事故伤害、劳务纠纷、物业管理引发的矛盾和邻里、家庭等纠纷1.5万多起,有力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聚合力释放
“1+N”服务效能
建在基层的法律诊所,植根群众,服务群众,所以更易感化群众。几年来,法律诊所通过开办法治大讲堂、编演案例情景剧、印发法治扑克牌等一系列新颖的普法活动,使数十万群众积极接受法治宣传教育,许多人已走出“信访不信法”的误区,学会了遇到矛盾找法、维护自身权益用法。
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医患纠纷问题,全市各区、县(市)法学会相继向市儿童医院、二一一医院、二四二医院、哈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等38家医院派驻了法律诊所,聚合力预防调处医患纠纷。两年来,累计接待来访咨询2124人次,依法调处各类医患纠纷612起,有效遏制了医患纠纷多发势头,促进了医疗环境、医院管理、医患关系明显改善。全市医患纠纷2014年同比下降62%,2015年同比又下降了79%。
“哈尔滨模式”
被多省“复制”
“小诊所发挥大疗效。”中国法学会对哈尔滨创建的法律诊所第三方服务平台给予如此评价,并将其誉为“法律诊所哈尔滨模式”,树立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创新发展典型。
近年来,“法律诊所哈尔滨模式”作为成功经验数次在全国专项工作会议上推广,北京、上海、重庆、陕西、福建、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司法部门先后到哈尔滨考察学习,并纷纷在本地建立了类似“哈尔滨模式”的法律诊所。
法律诊所模式因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百姓民生方面发挥了实效,所以成为全国学习的标杆,哈尔滨市法学会也因此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地方法学会”、三次荣获“全国社科联标兵社科团体”等荣誉称号。法律诊所作为哈尔滨实施“强基工程”中的一项创新工作举措,必将有力推动平安和谐家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