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三大事件)
1993年的“两则两制”——迈出步伐;
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协调;
2006年的“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基本协调.
(三)当前会计理论界的分歧
1、趋同说
2、完全协调说
3、基本协调说
结论:会计国际化仍是我国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原因: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会计国际化。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会计进一步国际化。80年代的吸引外资---目前的对外投资3000多亿美元、财政收入13万亿、外汇储备3万多亿美元)会计信息的国际“商业语言”功能日益强大。
4、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指导思想。
(2)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及消除对策(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
(3)如何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扩大我国的话语权。
(4)会计国际化与中国会计特色的关系。
二、会计法制化趋势
(一)市场经济与会计法制化
1、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
2、会计法制化程度影响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
3、法制化社会的标志:
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
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公民良好的法制意识。
(二)我国的会计法制化现状
1、法律制度不健全;
2、执法主体意识差;
3、执法行为不规范;
4、社会监督不到位.
可以说,我国的会计法制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权大于法的现象相当严重。因此,会计法制建设任务艰巨、道路漫长。
(三)法务会计的兴起与发展
1、“安然”事件后,各国会计界更加重视会计法制建设,各国政府加大了对会计的干预力度。
2、新的会计分支——法务会计。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会计法规的完善以及与其他经济法规的协调;
2、会计法治与会计德治的关系;
3、我国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的建立;
4、如何应用法律、经济与行政手段管理会计工作。
5、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会计信息化趋势
(一)市场经济与会计信息化
1、网络经济是推动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动力。
2、资本市场的发展扩大了会计信息的需求群体。
法码的有效市场理论表明,资本市场越趋向于成熟,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越强烈。
(弱势---次强势---强势)
原有:政府、企业管理当局、投资人和债权人;
增加:潜在投资人、中介机构、社区、客户、供应商等
(二)会计信息供需之间的矛盾
需求的复杂性与供给的单一性;
需求的实时性与供给的滞后性;
需求的动态性与供给的静态性;
需求的详细性与供给的概括性;
需求的二元性(财务与非财务)与供给的财务性。
(三)需求决定型会计报告模式
1、1966年乔治·索特在《论会计基本理论》中提出的事项法会计;
2、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研究;目的是将会计报告中包含的数据分离出来,便于人们按照自身需要,利用开发工具加工和处理信息,满足差异性需求。
XBRL应用领域涵盖资本市场、金融监管、税务稽查、工商管理、财务分析、保险、审计等;随着近年来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的不断升级和技术优化,XBRL对提高财务报告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具有明显的效果,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经济组织的认可和推崇。
我国的上交所和深交所于2005年加入,财政部筹建了XBRL中国组织,正在制订符合中国会计准则的XBRL分类标准,加快会计信息化步伐
3、需求决定型会计报告模式的运行框架
传统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和生成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和信息生成与报告。三个环节全部掌握在信息供给方,信息使用者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同时,数据处理规则固化于数据加工过程,只能按照信息处理规则和固定程序加工和处理数据。
需求决定型会计报告模式的宗旨在于实现信息处理环节权限的重新分配,将数据加工和信息报告的权限交给信息使用者,由信息使用者掌握加工规则的制定与维护。
在这种会计报告模式下,企业不再是唯一的会计信息提供者,中介机构的作用将不再是简单的审查鉴证,而要直接参与会计信息的加工整理,使之标准化、合法化和大众化,将分散的初级信息综合为方便用户提取的形式,同时通过自己的加工使信息得到增值,而信息用户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企业、中介机构和信息用户三者之间将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衡、相互博奕的局面。
1、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区别;
(目标、内容、程序、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
2、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模式;
(确认、计量、记录等)
3、需求决定型会计报告模式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4、我国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困难与对策;
5、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与会计信息质量。
四、会计人本化趋势
(一)市场经济与人力资源会计
1、知识经济是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背景
2、会计人本化趋势的核心是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理论
1、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历程
萌芽期(20世纪60-70年代初);成长期(70-80年代中期);
萎缩期(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恢复期(90年代中后期)
2、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主要提供人力资源的取得和开发成本以及人力资源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等信息。
3、人力资源会计的主导思想是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产、将人力资本作为企业权益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成本以及人力资源对企业的贡献;将企业利润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分配,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吸引优秀人才,实现企业的人才竞争战略目标。
4、人力资源会计的构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人力资源权益会计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现状
“日升昌”票号的身股
李东升的TCL集团、
美国微软公司……
1、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会计;
(激励、约束机制与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
2、人力资源会计的学科属性;
(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3、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方法;
4、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5、人力资源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五、会计社会化趋势
(一)市场经济与环境会计
1、市场化水平与环境保护意识
2、环保意识的加强与环境会计
3、会计社会化趋势的重点是推行环境会计
4、环境会计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与社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当代与后代的协调发展
和谐社会建设中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保护环境、解决就业、服务社区、支持公益等
(二)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
1、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Accounting)的核心是采用会计手段衡量和报告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环境事项。
2、环境会计的目的是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加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环境管理的良好形象,降低环境成本和环境风险。
3、环境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
(三)环境会计的实践现状
有关资料表明:山西省因燃烧煤炭而排放的烟尘每年为145万吨,SO2约150万吨。省会太原市的总悬浮颗粒物(TSP)日浓度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89倍,SO2为国家二级标准的3.52倍;目前,每平方公里的大气污染负荷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焦炭生产地区则高达6~10倍,烟尘排放量为全国平均值的7倍,颗粒物排放为全国平均值的6.5倍。
世界银行统计显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3%,但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获得的。如果扣除由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效益将大幅下降,甚至出现负效益。
(老板数票子、农民死儿子、子孙断路子、政府收拾烂摊子)
但是,环境会计的应用至今没有受到重视,许多会计人员甚至不知道环境会计为何物。
1、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
2、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模式;
3、环境会计的学科属性;(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4、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5、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途径。
六、会计诚信化趋势
(一)市场经济与会计诚信水平
1、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2、市场化水平与会计诚信水平成正比
(信用经济--诚信水平--会计职业道德)
(二)会计法治与会计德治
1、会计法治与会计德治必须两手抓
2、会计德治是会计治理的最高境界
3、会计诚信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
1、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者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共同认可并自觉维护的不成文规范。
2、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发挥保障作用。
3、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经过三个阶段:放纵—顺从—自悟
4、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
1、会计诚信的社会性及实现途径;
3、会计德治与会计法治的关系;
4、如何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七、会计市场化趋势
(一)市场经济与会计中介市场
1、市场化发育程度决定会计中介市场。
2、会计中介市场由会计人才市场、会计信息市场、会计服务市场等构成。
(二)会计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会计人才市场(职业化)
2、会计信息市场(商品化)
3、会计服务市场(规范化)
(三)我国会计中介市场现状
经济利益不独立行业竞争不规范
综合素质不过硬会计诚信水平差
1、会计市场的定性与定位;
2、会计市场化与会计法制化的关系;
3、会计人才市场的开发与完善;
4、会计信息市场的开发与完善;
5、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会计市场化进程。
八、会计内控化趋势
(一)市场经济与企业内部控制
1、强化内部控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1、内部控制制度的历史演变
内部牵制制度(20世纪40年代前)主要针对会计;
内部控制制度(40—80年代初)由会计扩展到企业管理各个层面,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结构(80—90年代中)由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组成;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90年代后期)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会计系统、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