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法律事务部副总经理吕琦:供应链金融的法律问题研究 供应链金融主要从供应链开始,供应链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包括供应链金融也不是。实际上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在我们的经济生活当...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像GE这样的核心企业最为有优势,因为这种核心企业对信息的掌握是最准确真实的。而我们如果说作为一个外部的金融供应者的话,你会不知道它这个信息的准确度如何,你要靠很多的信息帮助你去判断,这样的供应链金融容易出现风险。事实证明供应链金融最大的敌人是造假,在以前做的业务里面产生的风险也就是来自于造假。

我们说从金融的角度来判断,这种金融,供应链金融和我们日常所说的流动资金贷款它有什么样的差别呢?在中国,流动资金贷款并没有像国际上那样是通过测算它的现金流的缺口才给它提供融资。在国际上特别是像泰国这些经过了金融危机这样的国家,它是一定要去测算你这个企业需要融资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在中国远远没有达到这种水平。所以在中国贷款融资主要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你有没有担保。如果你的担保是足值的,其实金融机构就不关心你这个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就笼统地说是流动资金贷款,因为你是开包子铺的必然要去买面粉,必然要付房租,你要付工资种种的需求,然后就需要贷款。我们也很少做受托支付,这种要求其实越做越形式化。

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面基本上我们会采用三个方向,第一个是以物流来融资,第二个是以现金流来融资,第三就是以信息流来融资。

第一,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物流的这个融资,我想首先讲一下银行应用的动产担保制度。在金融的实务里面,传统上银行很多年是不怎么做动产的,只做不动产融资。对于银行来讲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有一栋房子,然后这个房子一评估它有一个亿,我打个七折放七千万。但是供应链金融里技术性很强。在物权担保领域,特别是动产担保有很多的问题。从动产来讲,从物的方向来讲,大家可能接触得最多的是动产质押。除了动产质押,后来物权法里面明确提到了动产抵押、浮动抵押,另外还有仓单质押。这样一来,我们起码有四个法律制度是可以做动产的,就是可以做物的这个方向。有这么多制度都来做动产,我应该选哪一种?这其实是摆在金融企业面前重大的问题。设计金融产品最关心的问题,第一是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第二是能防范其他人给我带来的风险。

1、动产质押

第一是动产质押,动产质押其实要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它一般对我们银行来讲,只要有两个要素就好了,第一是签订了有效的质押合同,第二要交付占有,两个要素都有了以后就能够有有效的质权。回到我们刚才说的富士康的场景,假如说富士康要来融资或者是上游的供应商要来融资的话,我拿这些手机芯片来跟银行签订一个质押合同,签订合同之后又由银行来占有,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设定有效的质权。但是问题是,供应链金融是为了保障一个链条它的正常经营和流转,不可能把货物放在银行静止不动的。那么,要保证物的流转又要担保担保权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现在的银行已经不是民国时代的四行仓库,银行是没有自有仓库的。交付占有如何实现,这两个问题是最传统的动产质押没有面对过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实生活中,就是找仓储人。比如说上游是甲企业,甲把货物放在仓储人(例如中储粮或者是中外运)的仓库里面,那么交给了这个仓储人也就是等于是交给了银行,就是交付给银行所指定的第三人。

困境就在这里,第一个就是说不可能现实交付给银行,所以必须要采用一些其他的特殊的交付方式。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出来了:当我把货物交给第三方仓储人的时候,银行在什么时点设立了这个质权?货进入到第三方仓储人的仓库里,物权法要求质物必须是特定化的,这意味着银行要不断地签质押合同、明确质物,工作量会非常大。所以银行往往不会用一般动产质押做业务,因为这样做业务银行的成本太高,没有效率可言,银行运用的更多是最高额质押的法律制度。

在最高额质押下,在一定期间内,额度是可以循环使用的,可以来支持你不断的进货出货需求。但是会产生一个问题:物的特定化如何来担保?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银行会用动产清单更换的方式,也就是实际上在不断的设定新的质权。关于清单,动产融资交易有专门负责的员工,也会有仓储人,每次出货、进货,都要清单确认。清单确认就意味着物的特定化发生了变动,发生了变动的话,银行就要确保法律上的质权存在。另外,质权是从每一次更换清单重新设立,那样银行之前发生的融资怎么办?关于这些问题,银行需要把未结清的债权追加进最高额,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货物流转。

后来银行又发现,如果每一次都这样去更换的话非常的麻烦,所以又出现了底线控制型业务,也就是说实际上你这个货里面到底是多少存在你仓库里面,银行并不是那么关心,只关心进库的时候是一个亿的货,出库的时候只出了三千万,存货里面不能够少于七千万就行。至于出的是1-50号的手机,还是50-80号的手机,银行不是那么关心了。这样的话,工作量确实是减少下来了,但物的特定化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个就是银行操作成本和实践中道德风险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这样的以对仓储人交付的方式来实现质押,来设定质权的这个交易模式过程中,还出现过一些头痛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其实没有人能够帮你验收。以前做过关于一次红木的业务,做质押不做抵押,因为抵押要登记。质押放在仓库里面,然后发现一个问题,没有一家验收的机构可以证明这些是红木。如果要保证进来的一千根木头都是红木,就要每一根红木去验收,那成本太高了,把利差都吃掉了,所以没有人这样去做。这样会出现的问题是,将来你的货物放在哪儿?可能有的是红木,有的是松木,有的是别的木,其实你没法证明那个货到底是什么情况。那么我们说仓储人他不应该去验收吗?仓储人他现在也很聪明,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如果说仓储人给你出了一个合同或者给你出了一个凭证甚至是仓单,它给你的约定都会是笼统地说进了多少数量的货物,但不描述物的品质。对他来讲收益1-3%的费用,实际上要承担那么高的验收成本是不划算的。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说质押过程中验收特别是品质验收是一个大的问题,质物的品质是什么并不容易确认。

2、动产抵押

那么下面我想谈一下就是动产的抵押,动产抵押和动产质押之间有什么差异呢?动产抵押和动产质押,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在你手上其实也是在仓储人手上,仓储人你能完全控制得了吗?为什么不选抵押呢?

动产抵押是以登记为对抗要件的,而导致它不经常使用的原因是成本。货物是张三李四王五的,照理来讲应该是很清楚的,但是实际上为了满足货物流动性的要求和担保品的特定化的要求,必须不停地到工商部门去登记,这个时候就受不了了,因为第一工商部门没有联网,不断的去换清单,然后还要去登记,这个工作量非常大;第二它是收费的,费用登记得多了就贵了。这是导致没有人真正地选择动产抵押的重要原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无论选质押还是选抵押都不是由银行自己来看管货物。因为抵押和质押理论上的差别是,抵押是不需要占有的,担保权人也是没有资格去控制这些担保物的,而且要保证融资人对货物的使用,保证它的继续使用是不应该去控制的。但是,为了融资安全银行还可以建立一个新的法律关系,银行要求监管这些货物。监管因为不是一个法定术语,可以通过合同完善内容,约定抵押出货需要经过银行同意,入货经过银行的许可确认,这与质押实际操作没有本质差别。之所以不选抵押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抵押登记太麻烦,费用太高。

3、浮动抵押

物权法181条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制度就是浮动抵押,当时这个银行很喜欢去做,但浮动抵押是在工商部门去登记的,现在做这种业务的银行已经很少了。对银行来讲,只要是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的需要,登记一次,企业货物也可以正常的流转,出货了以后如果是卖给了支付对价的买受人的话,银行不能去追及这些货物,然后就看结晶化的时候,看此时点有多少货物在,这些货物转化为固定抵押。浮动抵押对于银行的好处是你只需要登记一次。但对于银行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该去监管的货物仍然会去监管。

浮动抵押有银行会选择使用,银行也不清楚最后担保物会在什么范围。特别是这样的企业融资之后货物进进出出,卖出去的货物没有抵押权,此时能不能控制货物,就是一个最大的挑战。能不能控制得住其实和前面的抵押质押一样,就是能不能够确实底线控制型的最少货物量。

那么关于浮动抵押,业界内有些银行它很愿意去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是法律上的原因,是因为它登记了之后很有威慑作用。比如说你只要在甲银行一登记了做了浮动抵押,那别人就知道这家企业在这家银行已经融资了,另外一家正当的银行如果查询了之后就不会再跟他去融资,这样他在商务上有这样的作用。这样的作用会产生一个影响,就是这家银行对这家企业要有足够的融资量,不然别的银行的不敢给它融资,企业需要的融资就始终存在缺口。。

浮动抵押有了之后往往还出现了一种业务模式,就是浮动抵押加动产质押。因为浮动抵押我是对这些不特定的货物设定一个抵押权,然后银行为了真正的去控货,要求这两种法律制度运用组合在一起,保证对这些货物的控制权。

4、仓单质押

前面说的这三种都是我们说的这种动产融资的制度,他们之间的冲突这个部分最后来讲,还有一种就是仓单质押。在合同法里面已经有仓储合同并且也提到了仓单,仓单质押就是说,我们说仓单是一种物权凭证,只要拿到了仓单就可以向仓储人去提货,是这样的一个仓储凭证。那么合同法上还规定了一份正规的仓单应该有哪些的记载要素?合同法上说至少要有八个要素,但是现实生活中说就没见过哪个仓单把八大要素都记载全了。问题是,记载的事项不全的仓单是仓单吗?是物权凭证吗?是凭着这个凭证就能够去提货,还是说必须要有其他的证明才能够组合起来去提货?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有解决。所以这就产生了一种动产质押和仓单质押之间,如何选择的问题。

仓单质押同样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仓单它记载的物是这些物,但是如果要保证对这个经营流动性要求的话,要不停的去换开仓单。开仓单是需要几方当事人在上面都签字的,有货主的,仓储人的。然后仓单你要去质押的话还要背书给质权人,现实当中一个仓储人每次出入货都要换这么多的货,三方都要在场的话是非常麻烦的,是不现实的,保证每天都要出货的这种需求,也是非常麻烦的。所以现实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那些记载要素不全的仓单,是把它当作动产质押来看?还是把它当作仓单质押来看?。现在其实对于动产这方面到目前来讲没有一个特别清楚的案例确立规则。我想下面向大家报告的就是,那么这几种以货物为担保的这种动产融资方式它到底有什么样的冲突。

5、动产融资的竞合与冲突

在现实当中还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就是说,银行有质物,一堆钢材或者是弄一堆大米之后,因为很难处置,导致损失发生。因为这些货物很难很快卖掉,如果你卖得不快的话可能那个物一直在,比如煤前两年波动非常大,你煤的价值都覆盖不了仓储费用,这时仓储人都要找你问你是不是要付仓储费,不然要解除委托关系,非常麻烦。不但没有赚到这个动产担保物的钱,还要欠仓储人不少钱,这种情况我们在现实中是出现过的。你越不处分就越不值钱,越不值钱还倒欠钱。

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物押之间的冲突问题,第一个冲突就是质押和抵押是不是发生竞合的问题,质押和抵押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它可以同时存在,那么它的优先顺序是什么呢?如果说同一批货上面既出现了质押又出现了抵押,优先顺序是什么呢?

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同一批货的仓单质押和抵押,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它是不是竞合,还是冲突呢?然后还要考虑有没有善意取得的这种情形。仓单质押形成和动产质押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有人做仓单的质押,那边又做动产的抵押的话,实际上应该是竞合的关系,就回到前面的这个问题:就是如果发生了竞合且两个都是合法的,应该是谁优先得到保障的问题。这批货优先清偿谁的问题,重复的话就不多说。

1、保理

再讲我们的资金流,资金流里面其实涉及到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那就是银行有保理这个产品,其实在民法的本质上是账款的转让,债权的转让。很多业务人员搞不懂保理要不要通知原来的债务人。比如说银行和企业发生法律关系,次债务人要不要通知的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它在法律上面并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明白的是银行业务人员,他不明白通知他或者不通知他对于债的转让效力以及对第三人的效力,对次债务人的效力到底有什么差别,所以在业务的实践当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第一,债的转让,即便你原来的原始的债权合同里面说了有不得转让的条款也不影响我向第三人转让,因为你约定不可以转让的效力只可以约束双方,不能对抗第三人,这个观点银行是蛮喜欢的。因为银行确实审查不过来那么多东西,对银行审查的义务要求太高了。第二,要不要通知第三人呢?银行通知第三人的话,通债务人他就必须把钱付到银行这儿来,如果没有付过来,他就应该再次清偿。如果说他还是付到了原来债权人那里去,原债权人就因为产生不当得利,必须把钱要还给他。对于银行来讲,银行通知次债务人,他就必须给我,那么在商业银行的这个金融产品体系里,把通知次债务人的叫做明保理,如果不通知次债务人就叫做暗保理。当然暗保理的风险比明保理的风险要高,银行所看的主体,评审逻辑也因此而完全不同,就是明保理和暗保理的差别。

保理还有一种分类叫做可追的保理和不可追的保理。可追的保理就是说企业把债权转让给银行之后,无论银行做的是明的还是暗的,如果到期没有收回来这么多钱,我还可以向融资企业追回来。那就是说从债的转让关系来讲,你转给银行之后其实你还附有一种承诺,实际上这些账款是值这么多钱的。如果现实当中收不到这么多钱你要把差额补回来的,这就是一个商务语言。对于不可追的保理来说,就是说你转给银行之后银行就不再向你追了,这种情况取决于银行评审,因为你转给银行的时候本来是打了折的,不会是说给一千万的应收账款银行就直接的给你一千万,这种情况是极少的,一般都会打个折卖给银行。

从法律上听起来简直是莫名其妙。债务为什么能融资呢?他的好处在于什么呢?你想在一条供应链上面,如果每一个人都跟银行去单独议价的话他可能是第一议价能力很低,第二他的金融资源消耗是很大的,这个整体链上的人,每个人重复的做这些工作,他谈的折扣点也可能非常非常低,但是如果说我用这种反向保理,就是说应付账款来融资的话实际上就是有一个带头大哥出头,这些人的账核心企业都是认的,你只需要跟核心企业来做就好了,银行就形成了一种批量的授信。银行就不需要调查每一个人他的资信能力如何,只需要确保账款是真实的,且每一个账款都是指向核心企业付款的,到期回收账款的安全性就有了保障,这就是反向保理它的优越性,银行去谈判的对象就是核心企业,核心企业经过谈判之后可以授予给多少的额度,银行给这些供应商或者是经销商给多少额度,到时候只要确认这个确实是你经销商,就可以直接融资了。

2、应收账款的质押

还有一种业务品种也是银行也是吃了大亏的,就是应收账款的质押。同样是应收账款,可以去做保理融资也可以去做质押融资,在银行往往是两个部门在做这种业务,在银行内部可能有人拿这笔账款做保理,有人又去做质押,内部可能都有冲突。

保理和应收账款质押在监管的要求上也是不同的,应收账款的质押在监管上没有特别的要求,就是和流动资金贷款一个要求。而保理是有要求的,要求银行必须要审查确实是有贸易背景,要有发票,要有交货单这些东西来证明这个贸易关系是存在的。所以保理在操作中应该是会更实一点,当然应收账款也可以根据银行内部管理需要把它变得更实。但是应收账款有个重要的问题,它是以登记为生效要件的,银行坐在办公室里面就可以接入应收账款登记系统,然后这个系统就可以把这个作为登记。

对于应收账款,我们曾做了一个诉讼案件的检索,在以应收账款这种方式来融资的败诉的案例,因为账款的不存在、账款的真实性、账款下面有抗辩权或者是说账款的金额发生了变动,这些原因导致质权或者是保理受到损失的影响都非常大。譬如说我记得某上海有个金融典型案例,典型的案例里面它就出了这样的一个案例,它说超市是核心企业,有一家银行它给超市的供应商企业提供了融资,银行发了通知给超市,告诉它供应商企业正在我们行里做保理业务,也不需要回复确认,通知就够了。

然后这家银行就给供应商办了保理融资。后来供应商有其他的债权人跑到法院要求保全供应商在超市的应付账款,法院保全了。融资银行就说那个账款是我的担保品,法院不能够保全,要求他解除保全措施,后来这个案例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因为你银行并没有合格的通知超市说这个债权已经转让,银行只是说你在做保理业务,所以并不能表明你算是通知我这个转让了。所以这个账款的权属仍然是属于供应商的,既然权属是归他的,那么他的债权人就有权利对他所有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

银行主张现在通知转让,法院认为银行现在的通知已经是在账款被保全的情况下,不具有转让的可能,你原来那个时候就没有转让。现在它已经被保全了,不能再转让了,这个时候银行通知已经不能构成债权转让。所以银行的保理就出风险了。而这个案例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和教训。按理来讲银行做这个事情也应该是非常专业的,但是就是因为措辞差异没有被认定转让通知,债的转让对次债务人不发生效力。这个是我们在业务当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

在应收账款的质押这里碰到的问题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讲,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案子,应收账款本身他来做保理业务,应收账款做的保理下面的发票实际上是另外一个年度供货合同下面的发票,拿这个发票来做了融资。银行好就好在把这个业务融资的时候去问了次债务人,说这个账款是不是存在的?要请他确认,次债务人确认了,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即便本来你的账款本身是不存在的(因为他对应的发票是另外一个业务已经结清了),但是因为银行专门发了函,债务人他承认了,法院最后判的是应该清偿债权。只是这里面的法理法院没有讲清楚。

3、保理与应收账款质押之间的冲突

它主要涉及一个无权处分的问题。对于这个应收账款这个保理转让来讲,如果说我已经通知了债务人,再拿它去做质押那就应该是无权处分的问题。但是质押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因为它是无权,无权就有善意取得的问题,那怎么办?那是不是善意取得又优先了?是不是质押永远比保理优先?这是银行一个绝大的困惑。债的转让是没有善意取得的,这就非常麻烦。实务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现实性的解决方案:就是要求做保理的人也去登记,当然登记倾向于也是去应收账款这个平台去做登记,那这样的话就好比了,你的登记和登记之间先后顺序。

银行业如果现在要介入供应链金融的话主要喜欢做应收账款。因为他主要是审单据而不是去看货本身,不需要冒着大雨爬着高塔去做监控。而且在应收账款的这些设计里面可以有一些法律的设计转移合同的这些责任,通过违约设计可以转移一些责任,不会没得清偿。

所以说应收账款和物权融资比较来讲,银行现在做的比较多的是应收账款。现在以应收账款在融资的企业其实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银行。

1、ERP系统

前面的保理和应收账款质押的冲突问题我们已经介绍得差不多,其实问题的关键是一样的,就是一个账款以不同的金融产品去融资的话银行能否防范。银行会不断的以系统自动检索的方式不断的去查询。怎么防范企业拿了一个大订单又拿一个小订单分别去融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前面讲的“包户”。银行怎么确认账款的真实性呢?一个方面银行如果谈判地位好的话,就接入它的企业的ERP系统去了解它供货订单的情况,这些订单往往是细碎的,非常的细碎。它不是一个大单,像我们以前跟物流里面的那个不一样,物流里面应收账款它买原油都是大单,一个单子就能做一个,要欺诈一个单子就影响全程的。这些供货它是比较细碎,我们通过ERP系统去了解它。问题是,愿意向银行打开ERP系统的核心厂商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它大量的商业秘密都在里面,它的成本,它的供货网络都在里面,你得跟他建立多么好的关系它才能给你打开。

第二在法律上来讲ERP系统它本身其实没有确认任何东西,它就是一个数据而已,并没有说这个订单下面这些应付账款,应收账款是不是还存在。它涉及到它上面的供应商和它往这个货物上面去确认,你也没办法让他签一个合同说凡是在你系统里面体现的数据都视为对于他的应收账款什么确认,他也不会确认的。这个时候如果说你发现他的异常的变动的话还是有用的,法律上是完全有的说,因为供货是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的,数据还可能出现系统的错误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都不意味着我的确认。这本身也是一个挑战。还有一个挑战,就是说他这种瞬息万变的ERP的这种数据的供应可以给你的贷后监控提一个醒,就是他出问题了。但前提是银行要非常了解这个企业,比如说医药行业的规律,可能在某些药上面(某些特效药或者说紧俏的药上面)医院是愿意预付款的,大部分都是医院来欠账的,有些有季节性的变化,你要对他有了解你才会知道他的账款出现了变化,然后去启动你的贷款上的那些限制性措施,比如要求提前到期、终止使用授信或者解除合同这样的条款。

这在法律上的考验,就是银行能不能把这些异常和贷款本身的限制性措施给挂起来,如果挂不起来,就出法律风险了。这是对我们法律上的一个很强大的挑战。

2、核心厂商的增信问题

最后还要再讲一点点的内容就是核心厂商的增信问题。核心厂商在我们除了做物流,除了做资金,这个融资里面还有是通过核心厂商的增信。除了这种确认,信息的确认还有信息的支持,平台的这种信息的支持之外它还有一种增信的方式就叫做差额回购或者保兑仓,什么意思呢?假如说我这是郎酒卖白酒的,先来一吨酒,银行可以帮他把这个订单下面的这个融资先覆盖掉,但是发货的过程之中可能经销商又不需要你供货了,比如说需要0.4吨,剩下的0.6吨你已经给他付了钱了,那个时候核心厂商就会有一个承诺,第一,核心企业发货按照银行的指令,实际上就是说你先把钱给我,如果说后面发的货跟这个支付情况跟它有差额的话把这个钱退给银行。就把它叫做对核心企业的增信。

这种情形在实际的操作之中是经常出现问题的,就是因为用来确认进出的货物,收售票据的人不是法定代表人,而往往是他的经办人员和财务人员,经办和财务人员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往往会弄出假章这种事情来,这时,差额回购所希望的锁定核心厂商信用往往就绑不定了。假章往往就意味着核心厂商的义务解绑了。但是这是在操作层面上来讲的,保理有它的债务人,会有一个确认书。但很多情形下就出现了假的确认书,因为那个章是假的,它掌握在一两个经办人手里面。这是核心企业增信常出的操作风险。

讨论的意义在于,差额回购这件事情如果是保证,那么它就应该适用到公司法十六条,要经过公司的决议机关,治理机关的决议,董事会或股东会的决议,那这个合同的生效就极其麻烦了。如果是上市公司就更加麻烦,还要披露。我觉得不能认定为是保证。保证它是担保合同,担保合同是从合同,主合同有效,从合同才有效,主合同转让从合同自动转让而不需要通知或者得到许可,但是在差额回购的这种业务下面主合同就是说我们基础的贸易合同转让了,这时就不会承担差额回购责任了,所以从主从关系上来讲它不应该构成保证合同。

第二保证合同不能够笼统的说就是保证合同,因为保证是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的。那么我们可以说你追求的是连带保证,在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下就是连带保证。保证是有保证期间的,这是一个法定的要求,有保证期间的不在保证期间内行使担保权,你的担保权就消灭。当你行使了以后自动转为诉讼时效。而这个问题在差额回购里面没有半个字的保证期让的。司法上也没有把它当作保证来看。不能说产生连带责任或者补充赔偿责任的就是保证,然后说只要是保证就必须经过决议机关的审批批准,我觉得这是人为在混淆。

整理:2018级经济法学博士郭远、2018级经济法学硕士朱子琳

THE END
1.银行法律法规银行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运作和管理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管。这些法律法规不仅保护了银行自身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客户的利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本站将探讨银行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实施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https://www.jmnews.cn/yqnews/qkyuqi/20366.html
2.法律知识内容大全解密法律法规司法实务与专业术语法律基础知识包括宪法、民商事法、刑事诉讼法等。这类信息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必备的,它们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国家基本制度,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法律。 专业领域内的应用 不同行业如金融、医疗等都有其特定的法律规定。在这些领域内,《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提供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帮助业界人士更好地理解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460461.html
3.法律法规概览民商法刑法行政法宪法等民商法是指民事和商事关系的法律规定,它是国家为了保护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合理权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民商法主要包括合同法、物权law、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在这些领域中,合同的订立、中止和解除规则,以及物权的取得和转让方式,都被严格规范,以确保交易双方的合意能够得到尊重,并在发生争议时能够通过司https://www.qtleqzhor.cn/ke-yan-jin-zhan/158411.html
4.银行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银行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八大类。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标签: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相关题库:第十一章附则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B 复制 纠错https://www.shuashuati.com/ti/1f9c269bb4cb4b658d76e5e4c2607902.html?fm=bdbdse999dddbb0b66060fb8ebd23945f5906
5.《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解读新闻动态2022年12月,银保监会颁布了《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该部门规章已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文结合日常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的研究和工作经验,分享对《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的理解,以期能够就金融消费者保护个案和消保制度建设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https://www.yuandiansec.com/?list_18/534.html
6.信用卡借款法规条款信用卡借款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商业银行法》等。这些法律为信用卡借款的合规性提供了基础。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根据《合同法》相关条款,信用卡借款行为属于合同关系,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http://www.nntv.cn/ganhaofalv/yqzixun/38881.html
7.天山股份:11募集说明书(修订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天山股份董事会经对照关于上市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资格和条件的规定,对公司的实际情况逐项自查,认为公司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https://m.10jqka.com.cn/sn/20230726/43632425.shtml
8.对商业银行法的解读6篇(全文)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xcp17y1.html
9.兰州银行:2.890.69%0.02001227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关于兰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 补充法律意见书 (六) 大成证字[2018]第 255-20 号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www.dentons.cn 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路 9 号侨福芳草地 D 座 7 层(100020) 7/F, Building D, Parkview Green FangCaoDi, No.9, Dongdaqiao Road Chaoyang Dishttps://q.stock.sohu.com/cn,gg,001227,8377764816.shtml
10.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第五条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http://www.gcdr.gov.cn/content.html?id=30347
11.了解中国全部行业和岗位,这一篇就够了!猿生活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七大类:军人;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招聘网站常见行业分类: https://ac.nowcoder.com/discuss/438486?channel=-1&source_id=discuss_terminal_discuss_sim_nctrack
12.国际经济法网鉴于美联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仅考察它的法律地位和性质。 美联储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独立性,可以说世界中央银行独立制度滥觞于美国,美联储也是西方独立规制委员会制度的典型。{6}独立规制委员会产生于美国,美联储就是最早产生的、最有代表性的独立规制委员会之一。这类委员会虽然其组织和权力彼此并不一致,但https://ielaw.uibe.edu.cn/fxlw/gjjjf1/gjjrf/12211.htm
13.天津金城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否有法律诉讼简介:天津金城银行是一家民营银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便捷的金融供给;拥抱金融科技,坚持创新驱动和互联网驱动,打造基于供应链的互联网化的公司银行;聚焦汽车金融、财政金融、旅游、现代物流、医疗卫生、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商务等八大细分行业市场,致力于打造公司治理完备、商业模式先进、管理体制健全https://www.qixin.com/company-risk/3ca76a45-68f1-4f5c-955d-90cdda94d9a2?token=749ddc21fc6243216af4b34a8f742b76&from=bk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