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你无论掌握了多少种逻辑漏洞类型,到头来发现答题还是靠感觉!!!
接下来就带给大家一些逻辑的思路,帮助大家能够打开思维,快速去想到理由来反驳论证。
论证有效性分析,其实只要求我们去证明结论不必然成立,哪怕只是小概率不成立。换句话说,你只要证明的是“这个事情并没有那么绝对”,其实这远比你想象中要简单。
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理想法、极端法、可行性法、评价标准法、前后核心词变化法、关键词定义法、抠字眼法、归因不当法、过于理想、统计调查
一、理想法
适应情况:某一个做法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反驳套路:你这个做法只要改善一下(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就不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节目奇葩说中有一期的辩题是:
生活在外地,我过得不开心,要不要跟爸妈说
其中有一位辩手就说“我们和父母说不开心的事情,会造成父母的担忧,让父母不开心。
这里的论证其实是:和父母说不开心的事→会造成父母的担忧,让父母不开心。
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造成这个结果是不是因为“沟通的方式不对”?
例如你失业了,如果你和父母在沟通的时候,说:妈,我今天被公司辞退了,虽然挺不开心,但是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会继续加油。
那实际上父母或许会愿意沉下心来和你分析问题,理解你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能会因为你愿意与他沟通而感到舒心,而并非是不开心。
17年真题中,有这么一段
怎样防止官员以权谋私呢?国君通常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监察官也是人,也是好利恶害的,所以依靠监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吏以权谋私,就是让一部分以权谋私者制止另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结果只能使他们共谋私利。
你看,这个题目是不是说了,某一个做法会造成不好的后果?那我们攻击的时候,就可以说:
再次,设置监察官的方式未必会使监察官和官员共谋私利。如果国君对监察官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让监察官制止以权谋私行为时能获得更大的奖赏、共谋私利会遭到严峻的惩罚,那监察官正是出于好利恶害的本性,会更加尽职地履行职责。
(让这个措施的设定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二、极端法(也叫归谬法,很重要)
适应情况:有一件事情一定会造成好的结果
反驳套路:无限去扩大对方的观点,将对方置于荒唐之地,推导出一个不好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
一件事物原本可能是一个“有利条件”,但是在极端情况下,他也可能成为不利条件。例如“受到他人的赞扬或鼓励,能更加激励自己去努力”。我们知道,受到赞扬可能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让人们增加信心,他是“激发一个人努力”的有利条件。但是试想,如果经常受到他人赞扬(频率很高),是不是可能会让自己无法认识到不足甚至骄傲自大,结果反而会是不思进取?
对应到14年的真题中:
平等观念一旦成为企业管理理念,必将促成企业内部和谐与稳定。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平等”本身是褒义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有利于和谐与稳定。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企业中“权力绝对的平等”,或者说权力完全相等,这样的话,能力高和能力低的人、职位高和职位低的人权力是完全一样的,这样是不是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和谐稳定?能力高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权力,可能便无法发挥其优势;而职位高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权力,便难以管理好下属,如此来看企业未必会和谐与稳定。
对应到13年的真题中:
文化具有普同性,就一定会被他国所接受。
参考答案:
文化具有普同性,就一定会被他国所接受。如果两国的文化完全相同(推到了极端),那他国便没有必要再去接受本国的文化。(得到了与材料完全相反的结论)
我们再看18年的真题中:
物质生活丰裕的人,往往会更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社会公平、个人尊严等等。
如果一个人物质过于丰富,拥有可以挥霍的财富,那么他可能会沉迷于物质带给他的各种享受,例如网络游戏、赌博、酒吧、色情,在这种情况下,物质丰富反而冲击了其精神世界。
再举几个例子:
例子1:电脑会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
反驳:不是电脑使人更聪明,是人自身的思维活动使人更聪明,电脑就像汽车一样会给我们带来方便,但是过度使用汽车会导致技能退化而不会导致身体强壮。
例子2:有了手机后,人和人的交流变得更加快捷顺畅,拉近了距离。
反驳:手机沟通确实让人与人之间更加方便,但是过于依赖手机的交流,反而会使人际交流的其他途径被压缩,这种交流单一化与人际交流多形式、全方位的需求相矛盾。
三、可行性法
在基础篇中,第4个逻辑漏洞类型:论据支持结论,但不够充分
以及上一个方法:极端法
大家会发现,这两个方法,都是适用于材料中论证“某个措施或现象,能否达到目的”,例如:
搞好文化建设(措施),就能增强软实力(目的);
制衡与监督(措施),能保证企业成功(目的);
文化具有普同性(措施),就一定会被接受(目的)。
那么,针对这种“措施-目的型”的论证,我们可以按如下的顺序来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