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20福建

五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鸽巢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运用,展现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应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鸽巢问题。

【教学指导】

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借用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法进行说理。通过说理的方式理解鸽巢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思维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的具体情境与鸽巢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出该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鸽巢”,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鸽巢问题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鸽巢问题的一般模型。这个过程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复杂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鸽巢问题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其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有时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鸽巢”。因此,教学时,不必过分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行了,鼓励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2课时:

数学广角…………………………………………………………………2课时

第1课时鸽巢问题(1)

【教学内容】

最简单的鸽巢问题(教材第68页例1和第69页例2)。

1.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及鸽巢问题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采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及假设法探究“鸽巢问题”。

2.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每组3个文具盒和4枝铅笔。

【情景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旅游景点见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你报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鸽巢问题”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可相信的鬼把戏了。(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鸽巢问题”是怎样的?这里的“鸽巢”是指什么?运用“鸽巢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运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讲授】

1.教师用投影仪展示例1的问题。

同学们手中都有铅笔和文具盒,现在分小组形式动手操作:把四支铅笔放进三个标有序号的文具盒中,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并在小组中议一议,用铅笔在文具盒里放一放。

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时会说出:1号文具盒放4枝铅笔,2号、3号文具盒均放0枝铅笔。

教师:不妨将这种放法记为(4,0,0)。〔板书:(4,0,0)〕

教师提出:(4,0,0)(0,4,0)(0,0,4,)为一种放法。

教师:除了这种放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教师再指名汇报。学生会有(4,0,0)(0,1,3)(2,2,0)(2,1,1)四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板书。

教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教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能发现什么(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教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教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总有一个文具盒要放进几枝铅笔?指名学生说一说,并且说一说为什么?教师: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和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的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教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学生会说: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教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桌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教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学生:平均分。

教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教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教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教师:你发现什么

学生: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你们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会有什么结论?一起说。

巩固练习:教材第68页“做一做”。

A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答。

B指名学生汇报解答思路及过程。

2.教学例2。

①出示题目: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时,可以利用每组桌上的7本书。

活动要求:

a.每人限独立思考。b.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c.如果需要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每桌上的7本书,要有分工,并要全面考虑问题。(谁分铅笔,谁当抽屉,谁记录等)d.在全班交流汇报。(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学生汇报。

a.动手操作列举法。

学生:通过操作,我们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b.数的分解法。

把7分解成三个数,有(7,0),(6,1),(5,2),(4,3)四种情况。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总有一个数不小于3。

教师:通过动手摆放及把数分解两种方法,我们知道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3本)

②教师质疑引出假设法。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知道了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但随着书的本数越多,数据变大,如:要把155本书放进3个抽屉呢?用列举法、数的分解法会怎么样?(繁琐)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适用各种数据的方法呢?请同学们想想。

板书:7本3个2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8本3个2本……余2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10本3个3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

生:完成除法算式。

7÷3=2本……1本(商加1)

8÷3=2本……2本(商加1)

10÷3=3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学生:“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2”就可以了。

学生有可能会说: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交流、说理活动。

可能有三种说法:a.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b.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c.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教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学生回答: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提问:尽量把书平均分给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你们能用什么方式表示这一平均的过程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7÷3=2……1。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把7本书平均放进3个抽屉,每个抽屉有两本书,还剩一本,把剩下的一本不管放进哪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三本书。

③引导学生归纳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a.提问:如果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会怎样?13本呢?

b.学生列式回答。

c.教师板书算式:10÷3=3……1(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4本书)

13÷3=4……1(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5本书)

④观察特点,寻找规律。

提问:观察3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把某一数量(奇数)的书放进三个抽屉,只要用这个数除以3,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书的本数比商多一。

⑤提问:如果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会怎样,为什么?

8÷3=2……2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认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3本书;一种认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4本书。

学生讨论。讨论后,学生明白:不是商加余数2,而是商加1。因为剩下两本,也可能分别放进两个抽屉里,一个抽屉一本,相当于数的分解(3,3,2)。所以,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3本书。

⑥总结归纳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要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如果a÷n=b……c(c≠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放(b+1)个物体。

【课堂作业】

教材第69页“做一做”。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答。

(2)指名学生汇报解答思路及过程。

答案:

(1)∵11÷4=2(只)……3(只)2+1=3(只)

∴一定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3只鸽子。

(2)∵5÷4=1(人)……1(人)1+1=2(人)

∴一定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鸽巢问题(2)

“鸽巢问题”的具体应用(教材第70页例3)。

1.在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找出这里的“鸽巢”有几个,再利用“鸽巢问题”进行反向推理。

课件,1个纸盒,红球、蓝球各4个。

教师讲《月黑风高穿袜子》的故事。

一天晚上,毛毛房间的电灯突然坏了,伸手不见五指,这时他又要出去,于是他就摸床底下的袜子,他有蓝、白、灰色的袜子各一双,由于他平时做事随便,袜子乱丢,在黑暗中不知道哪些袜子颜色是相同的。毛毛想拿最少数目的袜子出去,在外面借街灯配成相同颜色的一双。你们知道最少拿几只袜子出去吗?

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利用鸽巢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鸽巢问题”的具体应用。

1.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出示一个装了4个红球和4个蓝球的不透明盒子,晃动几下)

师: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什么

(请一个同学到盒子里摸一摸,并摸出一个给大家看)

师:如果这位同学再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要想这位同学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验证各自的猜想。

指名按猜测的不同情况逐一验证,说明理由。

摸2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1红1蓝;2红;2蓝

摸3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2红1蓝;2蓝1红;3红;3蓝

摸4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2红2蓝;1红3蓝;1蓝3红;4红;4蓝

摸5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4红1蓝;3蓝2红;3红2蓝;4蓝1红;5红;5蓝

教师:通过验证,说说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想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3个球。

2.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

教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能总是猜测或动手试验吧,能不能把这道题与前面所讲的“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呢?

思考:

a.“摸球问题”与“鸽巢问题”有怎样的联系?

b.应该把什么看成“鸽巢”有几个“鸽巢”要分放的东西是什么?

c.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讲解:因为一共有红、蓝两种颜色的球,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鸽巢”,“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鸽巢”。这样,把“摸球问题”转化“鸽巢问题”,即“只要分的物体个数比鸽巢多,就能保证有一个鸽巢至少有两个球”。

从最特殊的情况想起,假设两种颜色的球各拿了1个,也就是在两个鸽巢里各拿了一个球,不管从哪个鸽巢里再拿一个球,都有两个球是同色,假设最少摸a个球,即(a)÷2=1……(b)当b=1时,a就最小。所以一次至少应拿出1×2+1=3个球,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结论:要保证摸出有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种数多一。

先完成第70页“做一做”的第2题,再完成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

(提示:把什么看做鸽巢?有几个鸽巢?要分的东西是什么?)

(2)同桌讨论。

(3)汇报交流。

教师讲解:第2题:因为一共有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球,可以把四种“颜色”看成四个“鸽巢”,“同色”就意味着“同一鸽巢”。把“摸球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即“只要分的物体个数比鸽巢数多一,就能保证至少有一个鸽巢有两个球,摸出的球的数量至少比颜色的种数多一,所以至少取5个球,才能保证有两个同色球。

第1题: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一年中最多有366天,所以把366天看做366个鸽巢,把370名学生放进366个鸽巢里,人数大于鸽巢数,因此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有两个人,即他们的生日是同一天。1年中有十二个月,如果把12个月看作是十二个鸽巢,把49名学生放进12个鸽巢里,49÷12=4……1,因此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有5(即4+1)个人,也就是至少有5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教师:上课时老师讲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课件出示故事)谁能说说在外面借街灯配成同颜色的一双袜子,最少应该拿几只出去?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整理和复习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和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运算,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会解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对象,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的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够比较熟悉地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的方法;能用数对,会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认识,能够画出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物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查漏补缺。

1.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性。虽说我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单元、每个学期,都有整理和复习,但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单元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回顾、整理和比较、对照。这样原来分散学习时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知识,就有机会得以沟通,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因此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的知识结构化是本单元的首要任务。

2.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如前所述,本单元教材所采取的精简篇幅,是突出重点、要点的做法,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创造了条件。复习时,应充分的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时,学生的整理不够准确,不够全面,这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现象,教师在学生开动脑筋深有体会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往往效果更好,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记得牢,还有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也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在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前一段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课后辅导中了解到的情况,搞清学生还有哪些概念比较模糊,哪些方法不够熟练,哪些疑难尚未解决,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予以弥补。通过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质疑熟练起来。可以说,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是灵活应用于提高能力的基础,也是系统整理和复习的基本要求之一。

4.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本单元教材所提供的练习,是根据一般情况配备的,教师要善于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练习并加以适当的调整和增补,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练习确有所获,并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7课时:

1.数与代数………………………………………………………………11课时

2.图形与几何……………………………………………………………6课时

3.统计与概率……………………………………………………………4课时

4.数学思考………………………………………………………………2课时

5.综合与实践……………………………………………………………4课时

【知识结构】

1.数与代数

第1课时数的认识(1)

数的认识(1)。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自然数和整数的基础知识。

2.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1.教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小学六年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这些数的例子吗?说明每个数的具体含义。

请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数据来汇报,指名在黑板上写下这些数。

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听一听数读得是否正确,看一看黑板上的数写得对不对。

2.教师用课件出示一组数,弥补学生的不足。

(课件出示:

如: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m。

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只有-25℃。

今年我市空气质量达到良好的天数占全年的。

这本词典有1722页。

一条围巾的成分:羊毛40%、化纤60%。)

3.把黑板上的数分一分类。

4.揭示课题。

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这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种数,这几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我们今天先复习自然数和整数。(板书课题:数的认识)

【归纳整理】

自然数和整数。

1.教师提问: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0表示什么?有没有最小的自然数?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提问:谁知道我们学习的哪些数是整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教师向学生说明: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除了自然数,还学习了一些小于零的整数即负整数,这些负整数到中学要更深入的学习。

结合上面的复习和板书,将板书补充成如下形式:

3.小组整理数的其他知识。提问:关于数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1)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组合作学习,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出示讨论题)

a.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

b.你能说出哪些计数单位?

c.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d.说一说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各自的含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成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得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站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练一练:填空(口答)。

27046=2×()+7×()+0×()+4×()+6×()

说出4004.04这个数中的三个“4”分别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这个数中的三个“0”各起什么作用?

4.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从整数、小数、分数三个方面回答。

整数、小数的比较方法。

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从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三个方面小结。教师逐一指名回答。

提问:非0自然数有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非零自然数根据是不是2的倍数,分成偶数和奇数;根据所含因数的个数,分成

1、质数和合数。

板书:

回答:什么是奇数、偶数?什么是质数、合数?

教师指名一一回答,并要求学生记住100以内质数表。

教材73页第3~5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通过复习,请你们把自然数和整数的有关知识整理一下并在小组中交流。

第2课时数的认识(2)

数的认识(2)。

使学生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不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自然数和整数的基础知识。

多媒体课件。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自然数和整数,今天来我们回忆下数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分数和小数。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复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2.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展示整理和复习的结果。

教师结合各个小组整理和复习的情况,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并注意突出“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做如下板书: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a÷b=(b≠0)

3.通过直观图形,导入对小数意义的整理和复习。出示下面各图形,要求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中阴影部。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什么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3)什么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可以怎样写?小数是不是都小于1?

5.组织各小组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教师板书如下:

6.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关系?小数点移动位置,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分别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

板书:0.1=0.10=0.100=……=……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关系?

(因为小数可以看做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所以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特殊情况。)

练习:填空(口答)。

做一做,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出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下面这组数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规律?

0.1081.0810.81081080

教材74~75页练习十四第2、3、7题。

通过复习,请你们把分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整理一下并在小组中交流。

第3课时数的认识(3)

数的认识(3)。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弄清数的认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今天是数的认识的最后一节课,主要归纳一下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百分数

(1)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

提问:我们已整理、复习了有关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谁能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几没有完成?

(2)结合刚才的回答,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3)“一节课的任务已经完成了80%”也可以说“已经完成了”,我们能不能因此就说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呢?

请同学们议一议: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百分数常用%来表示。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不表示具体的数量,百分数与分数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4)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材73页“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通过复习,请你们把数的认识的有关知识整理一下并在小组中交流。

第4课时数的运算(1)

数的运算(1)。

1.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培养学生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和对学过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1.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创设情境。

(1)教师:“六一”快到了。同学们为欢庆“六一”在精心准备,瞧,有的折幸运星,有的做蝴蝶结,有的用彩带做中国结,还有的买来了矿泉水,真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如下所示:(有条件的教师可通过这些问题创设情境图)

①同学们折了37颗红星,23颗蓝星,一共折了多少颗星?

②同学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③有24m的彩带,用做蝴蝶结,做蝴蝶结用去了多少米?

④有24米的彩带,用做中国结。做中国结用去了多少米?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教师:在解决问题中,你们使用了哪些运算?

学生可能说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复习讲授】

1.复习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1)学生自己编题并列式回答。(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求小组同学互相补充纠正编题和列式出现的错误。说出运用了哪种运算,这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

(3)小组汇报,其他同学注意补充纠正。说说用到的每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板书

28+36=36-28=36÷28=28÷36=

0.9×40=40÷0.9=24×12=12÷24=

(4)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指名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运算的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5)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总结:

2.整理四则运算的法则。

(1)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①出示三道题,请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学生观察后回答,指出错误分别是: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②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③前两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2)复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出示两道题:对照下面两道题,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②把上面两道题改编成小数乘除法。

1.42×2.3,4.282÷1.23,让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③教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们发现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小数乘除法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分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不同点:小数乘除法还要在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复习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课件出示

指名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②分数乘法和除法在计算方法上又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是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不同点是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3.完成教材第76页的“做一做”。

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5-3.96(小数点对齐)

27.5×1.4(积是两位小数)

3.12÷15+4.71(0占位)

12.5×28-19.3(先乘法后减法)

(要先通分)

(转化成分数乘法一次性计算)

答案:69.0938.54.918330.7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数的运算(2)

数的运算(2)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正确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通过探索运算定律的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经历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过程,体验迁移的学习方法。

5.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2.能够准确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六年,已经学习了几级运算?几种运算?还记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的复习一下吧。

1.复习四则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

5400-2940÷28×27

教师:这是两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题,说说这两道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谁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复习简便运算:

3.87+2.9975.2-19.8

10.47-5.68-1.325.39-2.88-1.39

4.37++0.63+1.25×72

38×56+44×3894×101

提问:把简算的式题进行分类,怎么分?

学生分类后汇报,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1)加上或减去接近整数、整十数的运算。

=3.87+3-0.01=75.2-20+0.2

先让学生说出简便方法,教师再总结:像这类题目简算的时候一般先加上或减去整数,多加了几就减几,多减了几就加几。

(2)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

指名说出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b+a(a+b)+c=a+(b+c)

计算下面的题。

4.37++0.63+

指名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提问这样结合的目的是什么?(凑整)

(3)根据减法性质,使运算简便。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性质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c=a-(b+c)a-b-c=a-c-b

学生做下面的题:

一人板演,其余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为什么要把后面两个数加起来?(凑整,也就是必须在能凑整的情况下才能用这个性质,否则就弄巧成拙了。第二个题目交换位置也是为了凑整,所以一道题到底怎样计算简便还是要认真分析题目的特征,再选择适当的性质来计算。)

(4)根据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使运算简便。让学生说说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b×aa×b×c=a×(b×c)

(a+b)×c=a×c+b×c

1.25×7238×56+44×3894×101

教师:这三道题各应怎样简便运算?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说说你的理由。

1.25×72

=1.25×8×9

(算式中有125应想到8,因为125×8=1000,乘积得整百整千的数,算起来方便。)

38×56+44×38

=38×(56+44)

(两个不同的因数相加组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这样计算起来简便。)

94×101

=94×(100+1)=94×100+94×1

(一个因数接近整十、整百,拆成和或差的形式。)

(5)教师:我们已经回顾了加法、减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除法又有哪些运算性质呢?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除法的运算性质(除数不为0):

a÷(b×c)=a÷b÷ca÷(b÷c)=a÷b×c

3900÷(39×25)5700÷(57÷9)

先让学生利用性质进行计算,并请两名学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3900÷39÷25=5700÷57×9

=100÷25=100×9

=4=900

3.课件出示。

例1:计算:4×

让学生观察这道题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提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在计算时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

让学生独立完成。

1.完成教材第77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答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数的运算(3)

数的运算(3)。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复习回顾】

复习简单应用题。

(1)算一算。

过程要求:

①利用计算卡片逐一出示算式。

②学生口算,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③选择部分算式要求学生说一说过程与方法。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①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一)班捐款105元,六年级(二)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②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一)班48本,还剩多少本?

③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④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⑤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⑥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5/8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教师:逐一指名列式,并要求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它表示的是什么意义?(说出加、减、乘、除。)

教材78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案:(16.5-15)÷15=0.1=10%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于解决问题的困惑解除了吗?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首先,理解题意,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

其次,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再次,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最后,进行检验,写出答案。检验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7课时数的运算(4)

数的运算(4)

1.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教会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两种方法。

复习复合应用题。

1.出示教材第78页第10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

①解决问题时一般可以分成几个主要步骤?每一步做什么?

②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几种方法?你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③需要借助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吗?

④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最后,进行检验,写出答案。(检验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2.教师:同学们,我们就按刚才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决例2吧!

这道题已知什么和什么,求什么?指名回答。

教师:同学们,你们经常是怎样分析题意的?你知道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有几种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解决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种:

①综合法:从已知信息入手,利用已知信息看能解决什么问题,直到求出未知数。

②分析法:从所求的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依次推导,直到问题解决。

3.教师:请你用喜欢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吧。

学生分析题意。教师:如果这道题用分析法来分析题意应怎样思考呢?

要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就要找到六(2)班的作品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回答:通过分析发现,得到六(2)班的作品与六(1)班有关系。同学们画出线段图吧。

①教师:六(2)班作品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

(六(2)班的作品是六(1)班的“1+”。)

②教师: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

(实际是求六(1)班的“1+”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1+”是多少件。)

③教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并检验。

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方便我们分析题意,还应该记住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你能说出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收入、支出、结余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请以小组为单位,先举例说明数量关系的意义,再填出每组数量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指名汇报,教师完成板书。

教师:复杂应用题都是以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基础的,所以掌握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对我们来说很有帮助。

教材7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解决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种:

(1)综合法:从已知信息入手,利用已知信息看能解决什么问题,直到求出未知数。

(2)分析法:从所求的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依次推导,直到问题解决。

2.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第8课时式与方程(1)

式与方程(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及其作用,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1.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

BTVSOSkgNBA……

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字母在生活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

复习字母表示数

1.结合谈话导入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用字母能简明的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②b乘5.6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a乘h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

③a、b、c、d表示非0自然数,那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字母表示()。

(2)订正后提问: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一个“做一做”。

(2)根据题意写出各式表示的意思。

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

m-9表示()m+9表示()

ma表示()9a表示()

(m+9)a表示()(m-9)>a表示()

(1)

(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出的台数

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卖的台数

第一天卖的钱数

第二天卖的钱数

两天一共卖的钱数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的钱数(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的钱数)

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第9课时式与方程(2)

式与方程(2)

1.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的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检查、验算的习惯。

4.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的列方程解决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本大节第一部分内容:字母表示数,今天继续学习剩下的内容。

1.复习方程:课件出示: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同学们准确的进行了判断,那什么是方程呢?用方程解应用题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

(2)回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提问:根据上面的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含有未知数;②必须是一个等式。两者缺一就不是方程。

教师:你知道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吗?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后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数。求解方程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教师:说一说,你怎样解方程解方程时应用什么知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2.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案例: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的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①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②用方程解答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③在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的?

(3)订正,汇报。

指名说思路。

算术法:3.8×3÷2.5=4.56(km)

方程法:

解:设平均每小时走x千米。

2.5x=3.8×3

x=11.4÷2.5

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km。

(4)提问:根据上题的解答,谁能说一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

①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②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答案。

提问: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决问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板书:关键是找等量关系),计算结果不写单位名称。

1.教材第81页第二个“做一做”。

解答后说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材第82-83页第8~10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解答完成后,全班交流。交流各自采用的等量关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10课时比和比例(1)

比和比例(1)。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

练习:解比例:

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

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教师举例:5∶6==()÷()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表格。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

(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板书:

4.复习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

组织学生先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说。(多点一些基础较差的人说)

(3)巩固练习。

①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m,在平面图上用7cm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cm。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学生独立作业后再集体订正。

答案:①1∶5000②400km。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作业,然后再集体订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第11课时比和比例(2)

比和比例(2)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判断。

2.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掌握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及应用。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要点:

正比例:

反比例: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板书:正比例:(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

(2)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逐一指名说。

②每袋面包的个数与所装袋数。

组织学生审题并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逐一指名回答。

(3)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请指出成什么比例?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的数量和所需钱数。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由学生做在草稿本上,再集体订正。

要求每一题都要说出理由。

答案:正比例不成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正比例不成比例

(4)用比例知识解题:

大家回忆一下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样的?

(5)教学举例。

①修一条公路,全长12km,开工3天修了1.5km。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

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

说明理由:=工作效率(一定)。

题中的等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

由学生列出比例式,教师指名回答:

解:设未知数x,解比例。(过程略)

解完比例要求学生注意检验。

②师生共同完成教材第84页例4。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独立判断,教师指名回答。

2.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平面图形的认识。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较差的学生多让他们说)

④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吗?组织学生议一议,写一写。

指名学生把写的过程予以汇报。

教师加以总结,用课件展示教材第86页第1题的图示。

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9页练习十八第1题。

指名汇报,订正。

【教材释疑】

教师:刚才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想必同学们可能还有些疑难,请同学们互相提问,互相交流。

填空。

(1)一个等边三角形,从一个顶点起,用一条线段把它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2)圆的位置是由()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或()决定的。

(3)把一个等边三角形沿一条高分开,分成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是()度和()度。

(4)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底角是64°,顶角()。

(5)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是50°,两个底角各是()。

(6)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它的顶角是()。

先独立思考,后指名一一回答。

答案:(1)180°(2)圆心半径直径(3)3060(4)52°(5)65°(6)36°

第2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

1.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2.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揭示课题。

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学生议论,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

教师: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并板书: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吗?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单位?

组织学生议一议。学生思考、回答。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可能会答出: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和,故采用长度单位。

(2)面积

教师: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教师: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可能回答: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结合问题计算回答。

可能有两种答案:

①周长比面积大。

②无法比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教师:我们学习了六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想一想,最早学习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它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思考、回答:长方形

学生根据回顾的结果汇报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C=2(a+b)S=ab

教师逐步展示课件中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字母,长方形内的方格,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课件展示正方形

教师: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否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推导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交流。

学生回顾,相互讨论,汇报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C=4aS=ab

(3)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组织学生画一画,算一算。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师: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计算公式的过程,有相同之处吗?谁能说一说推导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都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课件展示三角形和梯形,组织学生议一议。

指名学生说一说公式及推导过程。

学生议一议,汇报结果S三角形=

S梯形=

(5)课件展示圆

教师: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汇报,可能会说出:是通过实验得到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了π,得出了计算公式:C=2πr

也可能会说出:把圆分割成小块,拼成长方形、正方形等。S=πr2。

(6)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探究其中的规律。

1.填空。

(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7cm2,三角形的面积是()cm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2)小圆半径为2cm,大圆半径为3cm,小圆周长与大圆周长的比是();小圆的面积与大圆的面积的比是()。

(3)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相等的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56cm2,原来圆形纸片的面积是()cm2。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它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cm,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3.解决问题:

给缸口直径是0.95m的水缸做一个木盖,木盖的直径比缸口直径大5cm。木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沿木盖的边钉一圈铁片,铁片长多少米?

第1题:(1)714(2)2∶34∶9(3)12.56

第2题:(1)×(2)√(3)×

第3题:0.785m23.14m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第3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

认识立体图形。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

2.使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3.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4.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

课件(包含教材第88页第4题的四个图形),立体图形实物。

立体图形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

2.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用课件逐一显示字母所表示的名称。

4.上面的图形能分类吗?可以怎样分?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面都是平面都有一个曲面

教师注意板书。

5.长方体与正方体。

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

教师:长方体与正方体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归纳整理吗?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动手写一写,并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下表:

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师:上面我们比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那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

组织学生观察,书面写一写,小组议一议。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并板书:

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做教材第90页练习十八第9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说一说,再进行集体评议。

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第4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罐装饮料瓶,软包装饮料盒,500克大米。

1.复习表面积的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定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请同学们拿出立体图形的模型,看看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的面积?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圆柱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或高),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或底面周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提问:什么样的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底面周长或高。)

(3)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请同学们根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围成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在教材上用字母表示出计算每个图形表面积的方法。

②指名顺次口答归纳出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字母公式:S长=(a×b+a×h+b×h)×2

S正=6a2S圆柱=2πrh+2πr2

2.复习体积的计算。

教师:将一块石头放进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里,你们发现了什么?请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观察、讨论后汇报。

(水面高度升高了,因为石头占了圆柱体容器中水的空间)

教师:这个有趣的现象曾经启发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发现了一个物理定律,从而给人类打开了征服海洋的大门。有兴趣了解如何计算这块石头的体积吗?你有办法计算出石头的体积吗?

教师:要计算石头的体积,我们可以借助于规则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

引出课题:后面我们一起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

(1)围绕目标自主复习。学生在教材第88页用字母表示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边写边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汇报。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指名学生口答各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随着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

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中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课件演示推导过程)

教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3)归纳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这样一些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一个底面为梯形的立体图形,如何计算它的体积?一个六面体呢?类似的其他立体图形呢?

学生甲:它们也都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教师:说到这个相同点,我想起了昨天遇到的一个问题。昨天我上超市买了两种包装(一种罐装,一种软包装)的椰汁,它们的高相等,它们的容积哪一个大?怎么判定?(出示实物)

学生乙:先计算它们的容积,再比较就可以啦。

学生丙:因为他们的高相同,所以,只比较它们的底面积就可以了,哪个的底面积大,哪个盛的椰汁就多。

教师给出两个包装物,请学生算一算哪种包装里的椰汁多。

学生独立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追问:求容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

(2)出示500g大米。如何测量这些大米的体积?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学生甲:可以把米堆成圆锥形,量出底面半径和高再求体积。

学生乙:还可以把米放在长方体的容器里(如文具盒等),量出长、宽、高再求出它的体积。

学生丙:把一张长方形纸围成圆柱,把米倒进去,亮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再求体积。

1.练一练。

把一个底面直径是2m,高是3m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切成两半,表面积增加了()m2;沿横截面切成两半,表面积增加了()m2。

2.判断。

(1)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能形成一个圆锥。()

(2)把一段圆柱形木材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部分是原来的。()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为原来的两倍,高不变,它的体积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

(4)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答案:1.2×3×2=123.14×(2÷2)2×2=6.28

2.(1)√(2)√(3)×(4)×

第5课时图形的运动

图形的运动。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并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

3.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图形。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彩纸,方格纸,剪刀,彩笔,尺子。

教师投影出示图案(某烈士陵园进门时路道两旁美丽的迎客松)。

1.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的轴对称图案。

(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剪出的图案采用了什么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种几何变换——轴对称。

教师予以板书。

(2)教师:少先队员剪出的图形是一个什么图形?

(轴对称图形)

教师:教材第93页第1题中的四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剪纸的对称轴又是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3)组织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我们学过了哪些轴对称图形?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集体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

2.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旋转设计图案。

(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采用了什么方法设计图案?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这是另一种几何变换——旋转。

(2)教师:投影出示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议一议,正方形的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了多少度。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指名学生汇报,(正方形的旋转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旋转了45°)并集体评议。

通过上面的图形,你知道什么叫旋转吗?(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

在旋转方向上有几种情况?(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教师小结: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时,可以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同时再旋转不同的角度。

3.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平移设计的图案。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这是第三种几何变换——平移。教师予以板书。

(2)教师:由平移变换出来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只是位置变了,形状和大小都不变)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平移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二是确定平移的距离。)

4.你会按照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吗?

提问:图形怎样放大?怎样缩小?

学生回答。

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相互交流。

(3)指名学生汇报,着重说一说三种几何变换的特点。

把图A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B;把图B绕中心逆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C;把图C绕中心逆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D。

2.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1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

(2)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3)教师: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找出来。组织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具体评议。

3.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2题。

(1)教师: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答一答,进行集体评议。

(2)组织学生在教材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再和同桌交换检查。

(3)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予以投影,并集体评议。

4.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3题。

(1)教师: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2)教师:能用圆规、三角板画一画这些图案吗?

(3)组织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画法。

5.教材第93页练习十九第4题。

(1)组织学生读懂题意。

(2)组织学生说一说,互相交流。

(3)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4)教师:除了教材上拼的四幅图以外,你还能拼出什么图案来。

组织学生尝试拼图,议一议,互相交流。

第2题:图3、4是轴对称图形。

第4题:相等,因为这四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面积都等于一个大圆面积减去一个圆面积,再加上一个小圆面积。

第6课时图形与位置

图形与位置。

1.使学生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路线图。能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距离感。

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路线图。

2.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确定物体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也可以用方向和距离表示。)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表示方位的词?

(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老师板书】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用数对、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课件出示教材上的街区平面图。

提问:仔细观察街区平面图,从图中你都知道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提问:街区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00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图上一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200m)

2.根据比例尺提出求实际距离的问题。

(1)如果从学校到公园大约需要走多少米的路?

(2)学生讨论路线。

教师:这几条路线就是要走的路程,那怎样求出实际行进的路程呢?

学生:先量出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路程。

(3)学生测量,汇报图上距离。

(课件动态演示)

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学校到公园大约需要走多少米的路。集体订正。

提问:你们还想知道哪些距离?

(学校到超市的距离、学校到邮局的距离、银行到医院的距离等。)

3.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件出示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分别是哪几条?哪条路最近?

(2)请你写出图上的七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3)银行在小明家的什么位置?小明家在邮局的什么位置?

集体订正。

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小结:先横着看,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一个数。再竖着看,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二个数,两个数用“,”隔开。

1.一个电影院装修前的最后一个座位的位置是(30,35),装修后的最后一个座位的位置是(34,36)。

(1)装修前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装修后又增加了多少个座位?

2.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第1、2题。

1.(1)1050个(2)174个

2.第2题:(2)海洋馆位于(8,9),北东18°480

(3)北东22°270(4)(7,5)

参观路线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合理即可。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3.统计与概率

第1课时统计与概率(1)

统计表。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教材第96页例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统计与概率(2)

统计与概率(2)。

1.使学生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2.渗透统计意识。

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条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教师:结合刚才的数据例子,议一议什么类型的数据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2.教学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例4。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组交流。

重点汇报。

如:从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

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自己的综合表现满意人数的情况变化趋势。

(2)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如: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验活动等。

(3)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订正,使学生明确并板书:

a.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

b.设计调查表或统计表;

c.确定调查的方法;

d.进行调查,予以记录;

e.整理和描述数据;

f.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和决策。

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2、3题。

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

①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

②设计调查表或统计表;

③确定调查的方法;

④进行调查,予以记录;

⑤整理和描述数据;

⑥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和决策。

第3课时统计与概率(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整理和复习。

1.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体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应用意识。

3.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

【情境导入】

教师:CCTV-3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一歌手演唱完毕,评委亮出的分数是:9.87,9.65,9.84,9.78,9.75,9.72,9.90,9.83,要求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由此引出课题: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复习平均数

教师:什么是平均数?它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汇报,并组织学生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平均数能直观、简明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它可以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课件展示教材第97页例5两个统计表。

①提问: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②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思考的问题)

a.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是多少?

b.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大小吗?

c.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③小组汇报。

第一组数据:平均数是(1.40+1.43×3+1.46×5+1.49×10+1.52×12+1.55×6+1.58×3)÷(1+3+5+10+12+6+3)≈1.50(m)

第二组数据:平均数是(30×2+33×4+36×5+39×12+42×10+45×4+48×3)÷40=39.6(kg)

④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汇报:上面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比较合适。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2.复习中位数、众数

(1)教师: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指名学生汇报。

使学生明白: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上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课件展示教材第97页例5的两个统计表,提问:你能说说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吗?

学生认真观察统计表,思考并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归纳小结】

1.教师: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2.教师: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评议。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4题:(1)不合理,因为从进货量和销售量的差来看,尺码是35、39、40三种型号的鞋剩货有些多。

(2)建议下次进货时适当降低35、39、40三种型号鞋的进货量,根据销货量的排名来看,每种型号的鞋的进货量的比例总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化。

第5题:(1)平均数:(9.8+9.7×2+9.6×4+9.5+9.4×2+9.1)÷11≈9.55(分)(2)有道理,因为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但它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小这种影响,在评分时就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做是合理的。平均分:(9.7×2+9.6×4+9.5+9.4×2)÷9≈9.57(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谈学到的知识及掌握的方法。

第4课时统计与概率(4)

可能性的整理与复习。

1.使学生加深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2.培养学生依据数据和事件分析并解决问题,作出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1.教师出示情境图。

表哥:我想看足球比赛。

表弟:我想看动画片。

表妹:我想看电视剧。

教师:3个人只有一台电视,他们都想看自己喜欢的节目,那么如何决定看什么节目呢?必须想出一个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公平的办法来决定看什么节目。

提问:你能想出什么公平的办法确定谁有权决定看什么节目吗?

学生:抽签、掷骰子。

2.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方法都不错。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可能性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1.教师:说一说学过哪些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2.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下面举出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请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来判断这些事例的可能性。

(1)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一点东西。

(2)吃饭时,有人用左手拿筷子。

(3)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并相互交流。

3.解决问题,延伸拓展

(1)教师: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各说一句话,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课件展示买彩票的片段。

组织学生看完这些片段,提问:你有什么想法吗?

你想对买彩票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说点什么呢?

(1)袋子里放了10个白球、5个黄球和2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它均一样,若从袋子里摸出一个球来,则摸到()色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色球的可能性最小。

(2)一个盒子里装有数量相同的红、白两种颜色的球,每个球除了颜色外都相同,摸到红球甲胜,摸到白球乙胜,若摸球前先将盒子里的球摇匀,则甲、乙获胜的机会()。

2.选择。

(1)用1、2、3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组成偶数的可能性为()。A.B.C.D.

(2)一名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其中两次命中十环,两次命中九环,六次命中八环,针对某次射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命中十环的可能性最大

B.命中九环的可能性最大

C.命中八环的可能性最大

D.以上可能性均等

3.有一个均匀的正十二面体的骰子,其中1个面标有“1”,2个面标有“2”,3个面标有“3”,2个面标有“4”,1个面标有“5”,其余面标有“6”,将这个骰子掷出。

(1)“6”朝上的可能性占百分之几?

(2)哪些数字朝上的可能性一样?

1.(1)白红(2)相等

2.(1)A(2)D

3.(1)25%(2)标有“1”和“5”,标有“2”与“4”,标有“3”和“6”的可能性一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

4.数学思考

第1课时数学思考(1)

找规律。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困惑——如果发表格,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发,那怎么揭示这个规律?(每人发一张白纸,这样难度拔高了,但可以试一试。)

(2)动手操作,(发现)验证规律。

已经发现的属于验证,没有发现的,可以依托这一环节去发现。

方案一:

用一个点分别和其他点连接,6个点的时候,分别是5+4+3+2+1=15。

方案二:

①连线填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合作还是独立做。

如果发一张白纸,就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出现其它结果。

看看图上的数据和自己的操作,思考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课件说明:这张表格用课件展示,但是不完整,在课堂上边听学生回答边填写)

②交流汇报。

指名到投影上汇报,教师板书。

从2个点开始。

板书:2个点共连1条

学生:3个点共连3条

提问: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2个点,就增加2条,所以3条。)

板书:3个点共连1+2=3(条)

学生:4个点共连6条线段。

提问:这6条线段又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就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3个点,就增加3条,所以6条。)

板书:4个点共连1+2+3=6(条)

追问:观察算式,6条是从1开始的几个什么样的数相加?

学生:从1开始的3个连续自然数相加。(板书)

提问:你能快速说出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吗?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5个点共连1+2+3+4=10(条)

(从1开始的4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提问:6个、8个、12个、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列式后回答:6个点共连1+2+3+4+5=15(条)

(从1开始的5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从1开始的7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

(从1开始的1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

(从1开始的19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总结规律:

提问:如果有n个点,你能说出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吗?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规律。

教师小结: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用算式表示为:1+2+3+4+5+6+7+……+(n-1)

方案三:

①继续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汇报

-两个点能连1条。

△一个点能引2条,那么有3个点就共有2×3,但是每条线段分别重复了一次,所以,实际上有2×3÷2。

四个点呢?谁能说说怎么连接?四个点、五个点……同理。

根据规律,你知道15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第七个问题,再思考,如果有n个点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实在说不出来了,再提示)

有n×(n-1)÷2

解读关系式:点数×(点数-1)÷2

【指导阅读】

计算全班每个人都与同学握手,一共要握手多少次?生答:人数×(人数-1)÷2。

1.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1、2、4题

2.按规律填数:

1+3=()

1+3+5=()

1+3+5+7=()

1+3+5+7+9=()

……

1+3+5+7+9+11+…+97+99+97+…+5+3+1=()

1.第1题:(1)41.66(2)121632

第2题:(1)平行四边形(2)2×7+1=15(根)

(3)规律是第n个图形需要小棒的根数是:2n+1。

第4题:(1)180°×(边数-2)=多边形内角和

(2)180°×(9-2)=1260°(3)(n-2)×180°

2.4916254901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第2课时数学思考(2)

逻辑推理。

1.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直观手段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警察叔叔破案的影片吗?警察叔叔根据一些线索进行推理,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你们想不想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1.课件出示简单的推理问题,学生回答。

(1)小红和小明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小红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他们两人究竟各拿什么书?

学生:根据小红说的话可知她拿的是语文书,小明拿的是数学书。

(2)小红、小丽、小刚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小丽拿的什么书?

学生:根据小红和小刚说的话可知小刚拿的是社会书,小丽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同学们对简单的推理问题分析得有理有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节课,我们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课件出示例2: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这里的A、B、C、D、E、F分别表示3个班的6位班长,每班有2个班长,每次开会,每班只有1位班长参加。

3.教师: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不可能和谁同班?组织学生议一议,并进行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A不可能和B、C同班。

教师: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只能和谁同班?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A只可能和D、E、F同班。

4.教师: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这些条件又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5.教师:看了这些条件你有何感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么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呢?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一试。

课件展示问题:

用数字“1”表示到会,用数字“0”表示没到会,填写下表: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写。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投影仪)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教师: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指名学生答一答,并进行集体评议。(板书:A、D同班,B、F同班,C、E同班)

6.教师:如果不用列表,能直接根据条件推理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上面的推理过程用了“排除法”。

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6、7题。

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4)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并进行集体教学。

(5)全班齐练。

第6题:答案:4种。

第7题:答案:1号第四名,2号第三名,3号第一名,4号第二名。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A不可能和B、C同班→A只可能和D、E、F同班。

5.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绿色出行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2011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2011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第2课时北京五日游

北京五日游。

1.课件展示:我们来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

(1)旅游计划包括什么?(5天的全部行程)

(2)全部行程由哪几部分组成?(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等)

(3)哪些景点要去呢?(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王府井大街等)

2.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利用以上信息,如何安排五日游行程?”

学生汇报,并说明安排理由。教师将各组汇报的计划板书。

3.将学生们设计的旅游计划和第108页小明的计划对比,看看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1.通过互联网连接更多旅游信息。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

①景点大小

②景点距离

③景点路线

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经历探究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5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0页)

(2)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0.8×2=2.8(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再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5.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并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学生畅所欲言。

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

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原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经历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实验操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方法。

1.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课件,投影仪。

2.组织活动。

(1)制作实验用具。

教师提前布置实验用具,学生准备。

①准备的竹竿长度是一米,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②在竹竿中点处打孔栓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③从中点处开始每隔8㎝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

④选用的棋子、装棋子的塑料袋要完全一样。

(2)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①CAI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平衡。

②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2: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使学生明确: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③课件展示第三幅图,问题3:左边的塑料袋放在刻度3上,放入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平衡?

使学生明白:要放3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④课件展示第四幅图,问题4: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通过上述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白:一般条件下竹竿平衡的规律是: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3)应用规律,体会比例关系。

①课件展示教材第112页第4幅图,问题1: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呢?

组织学生应用上面所总结的规律填一填,并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互相评议。

组织学生验证。

②教师: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刻度数和所放的棋子数的关系吗?

使学生明白: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因此,右边的刻度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THE END
1.运动——《新语》[utilize; put to use]:运用夫宰相运动枢极。——《后汉书》[motion]:物体位置不断改变的现象直线运动[sports]:可促进身体健康的身体活动排球运动[movement]:向群众公开宣扬某种思想、见解、主义的群众活动护路运动1[sports]万事万物运作的规律叫运动。运动是被动的状态。引证详解1.运行移动。汉董仲舒https://www.jianshu.com/p/15c053c3ef57
2.《第1动画乐园(下午版)》20241212第1动画乐园 西游记 第8集 师徒喜相逢 电影《熊出没 狂野大陆》 《风车剧场》 20220403 电影《熊出没 重返地球》 电影《熊出没 逆转时空》 《第1动画乐园(下午版)》 20241126 《霸王龙雷奇》 第26集 大树黏糊糊 《大手牵小手》 20240812 走进黄冈(3) 《皮皮鲁和鲁西西 地球之钟奇遇记2》 第12集 双美摄像https://tv.cctv.cn/2024/12/12/VIDEWd8Cf0AJOqWuHVlTk2hs241212.shtml
3.《第1动画乐园(下午版)》20241212第一动画乐园 收藏 12月 11月 10月 9月更多 正在播放《第1动画乐园(下午版)》 20241212 《第1动画乐园(下午版)》 20241213 01:02:00 《第1动画乐园(下午版)》 20241212 01:00:00 《第1动画乐园(下午版)》 20241211 01:02:00 《第1动画乐园(下午版)》 20241210 00:59:00 《第1动画乐园(下午版)https://tv.cctv.com/2024/12/12/VIDEWd8Cf0AJOqWuHVlTk2hs241212.shtml
4.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知识百科用户贡献[zh |返回值= 返回值:通过设置纹理比例和偏移,在指定的面上设置纹理动画。 |注意事项= |示例= 这将沿水平U轴平滑地滑动纹理,并在纹理结束时循环纹理。注意-纹理每边的旋转会影响外观运动。因此,如果使用编辑框将纹理旋转90度,则纹理可能不会按预期方向流动。 <pre> llSetTextureAnim(ANIM_ON | SMOOThttps://i.bnu.edu.cn/wiki/api.php?action=feedcontributions&user=Wzc&feedformat=atom
5.看动画学自然科学儿媳刚结婚就被婆家欺负 看聪明的儿媳怎么戏弄婆家人 路哥情感动画 男人在被窝欺负女孩却被父亲送进监狱,出狱后男人带上枪报复 一条剧 175跟贴 人类为啥要褪去全身毛发?却保留了头发、腋毛和阴毛? 李论科学 1260跟贴 89年胡耀邦病逝后,葬于何处?妻子:除去八宝山,有三个地方可去 星红岁月 3715跟贴 不要看不https://m.163.com/v/video/VYI78BTJI.html
6.1.阜阳市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讲课课题8、物体的明暗规律 9、线描画的常用工具介绍 10、圆球体明暗素描 旅游服务与管理 王传芳 1. 旅游者的概念和类型 2. 旅游者行为 3. 旅游资源的分类 4.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5. 旅游产品的概念 6. 旅游市场细分 7. 旅游业的支柱 8. 旅游经济效应 https://www.xredu.com/mobile/zixun/zige/21568_1.html
7.动画运动规律范文10篇(全文)依据上述理论基础,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探寻运动的规律, 并将规律应用到动画当中, 更形象化的突出动画角色的运动。因此, 为了实现能够给动画角色赋予“基本行走”这个运动并且使之更加形象的教学目标, 需要设计丰富而且不同形态的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有效的实际体验, 从而更好的理解“基本行走”运动的规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331tjfk.html
8.迪士尼动画十二法则①:三分钟了解运动规律昨天有北美动画留学分享和动画三渲二技术,今天继续分享北美留学学习经验(推送的第二篇),还有原画大拿讲解迪士尼动画12法则,本文为第一部分,包括动画中的挤压与拉伸、节奏与重量,还有原画中预备动作、递推动画、曲线运动、跟随运动和次要动作。 刘岩 原画师、动画编剧、动画导演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后于将将将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3017134562930517&wfr=spider&for=pc
9.「动画运动规律」迪士尼动画十二法则创作课代表大家好,这里是阿洛,一位励志让中国动画走向世界的动画人。 本期将结合《动画师生存手册》带大家了解迪士尼动画十二法则。 本篇内容来源于我的课堂笔记,以及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 如所讲内容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指正! 一、运动规律理论依据 https://bbs.mihoyo.com/dby/article/43658192
10.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优秀13篇)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http://www.jiaoyubaba.com/shuxue/82205.html
11.高中物理经典模型动图演示,看一眼就懂!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加速度、速度、 势能和动能随位移是如何变化的? 单摆的周期与质量的关系是? 单摆的周期与摆角的关系是? 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是? 单摆的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是? 简谐运动的图像 单摆的振动图像 单摆的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TA2MjA0Ng==&mid=2651622923&idx=2&sn=4a59c4af891c5a2b0f3dd2dceff26508&chksm=8dd807895fcb922ce3161f9838511802885eaaf5fb92d9900689f8a157e276b98542afa5847f&scene=27
12.《动画运动规律》价格目录书评正版动画运动规律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传统动画与Flash动画 ; 人物常规运动规律 ; 动物常规运动规律 ; 自然现象运动规律与特效制作技法 ; 三维动画人物运动规律。 动画运动规律 目录 项目1 传统动画与Flash动画 任务1—1:传统动画和Flash动画 1.传统动画 http://www.bookschina.com/6872598.htm
13.动画造型与运动规律(题库).pdf动画造型与运动规律(题库).pdf,主动作越强,预备的幅度就应该越强。 标准答案 :正确 2 我们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物体的惯性运动时, ,, 必须掌握好动作的速度与节奏 速度越快 惯性越大, 。 夸张变形的幅度也越大 标准答案 :正确 3 ,, 飞禽一般指能飞行的鸟类 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624/5140103304004244.shtm
14.《数字影像设计与制作》复习资料12.跟摄的首要前提是()。 A.被拍摄的主要对象也在运动B.摄影机运动C.镜头运动D.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注释】:第2章第5节第48页,摄像机始终跟随着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拍摄的方法,称为跟摄。多项选择题 13.跟镜头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A. 斜后跟B. 前跟C. 后跟D. 侧跟E. 上下跟【注释】https://www.wjx.cn/xz/260643709.aspx
15.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5篇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https://www.wenshubang.com/jiaoan/3672995.html
16.12帧跑步动画分解图这么强的动画制作!谁说二维手绘不吃香?高深莫测的技能咋就先不说,作为Netflix、梦工厂曾经的项目人员,Pantoja的课程把动画基础的逻辑和系统完整的工作流讲的透透的。对于我这个一知半解,手绘效率慢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原来线条可以这么画;原来人体运动规律是这样设计的;原来角色情绪和镜头感是这样呈现的。 https://blog.csdn.net/weixin_28910825/article/details/11244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