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全国生态日:我国已确立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法治立法环境保护

“全国生态日是我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综合性活动日,意义特殊且重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决定的形式设立,彰显其权威性、严肃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介绍,按照党中央部署,国务院提出关于提请审议《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

许安标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于2005年8月15日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体现了首创性、标志性、独特性,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意义重大,有利于更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有利于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有利于进一步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更好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图为2022年7月11日拍摄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资料图片/ICphoto

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实施宪法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加快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修法步伐,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划定生态红线,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载入宪法,确立了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宪法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制定、修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19件,正在审议1件,还作出有关决议1件。同时,全面清理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的衔接,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

许安标介绍,目前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还有其他大量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为形成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赵乐际委员长指出,要结合全国生态日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人大职能职责,从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方面,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许安标说,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和常委会部署,抓好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生态环境立法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加扎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8月14日,浙江湖州长兴县夹浦镇吴城村,河长和党员志愿者一起打捞水面漂浮物,水岸同治美化家园。图/视觉中国

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宪法室主任雷建斌表示,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确立了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形成了序言中根本任务、“总纲”中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国家机构”法定职责等共同构成宪法生态文明制度的体系化格局,集中体现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宪法“生态文明”规定如何贯彻实施?

雷建斌介绍,党和国家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依据宪法法律规定,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基本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我国通过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实施宪法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如我国已初步构建起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该体系以环境保护法为统领,包括针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等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涉及防沙治沙、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保护利用的法律,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流域性保护法律,黑土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特殊地理地域类法律等。

同时,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生态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专章;在编纂民法典,修改刑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的民法保护,完善环境刑事民事责任,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织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网;通过修改立法法、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普遍授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强化地方人大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开展协同立法,在立法体制上为地方开展生态环境类法规规章提供制度支持。

此外,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还制定修改大量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办理环境污染犯罪、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等案件的司法解释20余件。2015年立法法修改,赋予设区的市、自治州地方立法权,其中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三个事项中就包括“环境保护”,2023年立法法修改,将“环境保护”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近十年来,地方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制定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成为地方立法的一个突出特点。

8月11日,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在滨江公园举行“全国生态日”“共护长江美‘协’手一起来”保护长江活动。图/ICphoto

刑法、民法典等均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明确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爱立介绍,我国刑法分则第六章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作了全面规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中央作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大决策部署,需要进一步完善刑法对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规定。

2020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法作出以下修改完善——首先,提高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污染环境罪的量刑档次。刑法修正案(八)将“污染环境罪”的罪状设定为“严重污染环境的”“后果特别严重的”两种情形,对应“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和“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两档刑罚。刑法修正案(十一)将第三百三十八条的罪状设定为“严重污染环境的”“情节严重的”和“情形特别严重的”三种情形,对应“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和“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具体列明“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四种情形,从严处罚污染环境行为。

同时,增设三个罪名。在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中增设“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罪”,进一步加大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增设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之一“破坏自然保护地罪”,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增设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条之一“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保护生态系统安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黄薇介绍,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规定作为民法典新增的一项基本原则,被称为“绿色原则”,在民法典各编中都得到了贯彻。

例如,在物权编中,民法典第三百四十六条规定,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土地用途的规定,不得损害已经设立的用益物权。

在合同编中,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第六百二十五条规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标的物在有效使用年限届满后应予回收的,出卖人负有自行或者委托第三人对标的物予以回收的义务。

“民法中确立‘绿色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确立国家立法规范民事活动的基本导向,即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黄薇表示。

加强备案审查,防止“立法放水”

生态环境破坏典型案例发生后,备案审查工作中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立法放水”?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备案审查室主任严冬峰介绍,党中央通报生态环境破坏典型案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通过备案审查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制度得到更严格遵守和执行。

首先,部署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规范性文件专项审查和集中清理。2017年,党中央通报有关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刻教训后,法工委对专门规定自然保护区的49件地方性法规集中进行专项审查,对其中36件与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自然保护区条例不一致的法规要求制定机关修改,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全面自查和清理,杜绝故意放水、降低标准、管控不严等问题。

2018至2019年,部署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在2017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清理范围,加大清理力度。经过持续努力,督促推动各方面修改、废止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法律规定、中央精神、时代要求的地方性法规1029件,其他规范性文件共计1.1万余件。

2021年,部署开展长江流域保护领域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督促推动各方面修改、废止各类规范性文件322件,其中行政法规3件,地方性法规127件,其他各类规范性文件192件。

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规的备案审查和纠正力度。围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加大对涉及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城市绿化等方面的法规审查力度,着重审查存在与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对审查中发现与上位法不一致,特别是存在放松管控、降低标准等问题的,要求制定机关及时修改、废止。

如2020年纠正某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有关处罚规定与大气污染防治法不一致的问题,2021年纠正某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有关处罚规定与大气污染防治法不一致的问题等。对滞后于新制定或者新修改的上位法规定的,要求制定机关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完善。对符合上位法立法目的,确立比上位法规定更高的保护标准、更严格的保护制度的,给予支持。

严冬峰说,各省(区、市)高度重视,对标对表党中央精神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完成地方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制定或者修改工作并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法工委依照职责开展主动审查,保证党中央精神得到全面贯彻,国家法律得到一体遵循。

THE END
1.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法律常识合同法刑法民法典解读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法律常识合同法刑法民法典解读 法律知识内容大全 1. 法律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什么? 法律体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规范社会关系、保护公民权利,也是维护国家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需要建立在坚实的法律知识之上,这包括对宪法、行政法、刑法等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因此,了解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cai-pu/309318.html
2.我要了解法律常识简易指南从合同法到刑法一起搞懂我要了解法律常识简易指南从合同法到刑法一起搞懂 法律基本知识有哪些内容?这不仅是法学专业人士需要掌握的基础,也是每个公民都应了解的重要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这些法律常识。 首先,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我们要从宪法开始。这是国家最高的法规,它规定了国家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府的职能。接着,合同法则https://www.jb9ykztqn.cn/jun-lei-gong-xiao/20342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制定与修改刑法民法和其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制定与修改刑法、民法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 答案及解析: 【答案】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二条第(三)项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https://m.hb.huatu.com/jiaoshi/1561173.html
4.“刑法+民法+教育法+……=宪法”的观点主要错在没有看到()依据课本内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严于普通法律。但宪法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内容不同;“刑法+民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宪法”的观点主要错在没有看到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内容不同;故选项B符合题意。A本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4961990130078064&fr=search
5.在我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几大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在我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几大类( )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https://www.shuashuati.com/ti/74b13fe900af4ccebe4894f117a85f62.html?fm=bd158522f8a3261bace1ad5442fd48b3f5
6.2022年法考(法制史民法宪法刑法)易混点总结.pdf2022年法考(法制史、民法、宪法、刑法)易混点总结.pdf 39页 内容提供方:3 大小:5.76 MB 字数:约4.47千字 发布时间:2022-07-31发布于黑龙江 浏览人气:5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10金币=人民币1元) 2022年法考(法制史、民法、宪法、刑法)易混点总结.pdf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727/8005031015004123.shtm
7.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资源与本专业毕业生以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而著称。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系统地掌握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资源与环境法等领域的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并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阅读http://www.peixun5.com/jineng/36277.html
8.《2024众合法硕背诵宝典刑法+民法+法制+法理宪法》(岳业鹏)简介x1¥23.402024众合法硕冲刺背通宝典·民法法律硕士联考规频课程配资料 x1¥23.402024众合法硕冲刺背通宝典·法理学 宪法学法律硕士联考规频课程配资料 x1¥23.402024众合法硕冲刺背通宝典·法制史法律硕士联考规频课程配资料 x1¥23.402024众合法硕冲刺背通宝典·刑法法律硕士联考规频课程配资料 http://product.dangdang.com/410301411.html
9.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①公法和私法:现代西方法学著作一般认为:宪法、行政法、刑法属于公法;民法和商法属于私法,诉讼法所属依其主法而定。 ②衡平法和普通法: 衡平法(现在我国香港地区还存在着这种法的划分) ③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复合制(联邦制)结构的国家适用的一种法的分类。 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10.2023年江西专升本法律基础与法律实务考试大纲普通专升本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 150 分,其中法治思想占 15 分,宪法占 15 分,民法占 40 分,刑法占 40 分,民事诉讼法占 20 分, 刑事诉讼法占 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二、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从以下类型中选择: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 https://www.educity.cn/zhuanjieben/5018098.html
11.刑法与宪法的区别尹鸣鹤律师法律短视频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的区别如下: 1、对象不同:宪法是最高法律,是规定国家政治制度和组织原则的法律;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处罚的法律,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法律;民法是规定民事关系和民事权利义务的法律,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2023-05-1728 https://www.110ask.com/video/2856469242271481492.html
12.《中国法学》文摘·2018年第4期在环境保护上,不能孤立甚至割裂看宪法、民法与环境法的功能,应该注重三法的沟通与协调。宪法应提供足洽的规范依据。宪法条款统领民法和环境法,但不能替代民法和环境法。宪法中环境保护条款的实施与民法、环境法的实施属于以宪法为核心的同一法律体系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宪法意义上的实施为之提供理论和规范依据,当民法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311.html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D.宪法、刑法、民法 [参考答案-建设工程教育网] C [建设工程教育网-老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https://www.jianshe99.com/jianzao/stzx/zh20210803134921.shtml
14.刑法视野量刑法学网“所谓法秩序的统一性,是指由宪法、刑法、民法等多个法领域构成的法秩序之间互不矛盾,更为准确地说,在这些个别的法领域之间不应作出相互矛盾、冲突的解释。例如,在某一法领域中被认为是合法的行为,在其他的法领域就不能认定为违法而加以禁止,或者不可能出现与之相反的事态。”[1]这也应当是立法者时刻保持的https://liangxing.swupl.edu.cn/xfsy/279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