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反复复考的逻辑知识点来了!三段论英语推理模态

由两个直言命题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称为直言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的构成:所有Q是P,有的S是Q,因此,有的S是P。

1.特征:

(1)从直言命题的主谓项来看,直言三段论包括大项、小项和中项(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词项)。

(2)每个词项出现并且只出现两次。

(3)两个“有的”做前提,推不出必然性结论

2.如何推断结论

当题干给的条件均做为推理的前提,并要求判断结论时,按以下步骤解题:

第一步:特称命题放开端,中项放在“→”后;

第二步:沿着中项推到底,注意“所有”可逆否;

第三步:首尾结合做结论,换位规则不可漏。

3.如何补充前提

当题干给的条件有前提,也有结论,并要求为结论补充前提时,按以下步骤解题:

第一步:结论拆开放两端;

第二步:特称量词要在前;

第三步:确定中项填中间。

4.如何比较推理结构

当题目要求将选项与题干的推理结构、形式或错误进行比较时,按以下步骤解题:

第一步:比较结论的命题种类;

第二步:比较前提的命题种类;

第三步:比较中项的位置。

【注意】前提条件若有多句,题干与选项之间不需要比较语句的顺序。

模态命题及推理

模态命题的定义及种类

模态命题,是指在某一类命题中加入模态词,而且形成的新的一种判断形式。模态词有两种形式,分别为“必然”和“可能”。

令一个命题为P,则加入模态词后有四种基本形式:

1.必然P;例如:必然所有人会犯错误。

2.必然非P;例如:必然不是所有人都学过逻辑学。

3.可能P;例如:可能有的题目做错了。

4.可能非P;例如: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考研究生。

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

(一)利用对当关系,判断真假

1.矛盾关系,1真1假

必然P与可能非P相互矛盾;必然非P与可能P相互矛盾;

2.反对关系

上反对:必然P与必然非P至少1假;下反对:可能P与可能非P至少1真;

3.从属关系

必然P→P→可能P;必然非P→非P→可能非P

(二)不标准表达的翻译

1.不可能……;例如:所有发展都不可能不破坏环境;

2.不必然……;例如:不必然所有人都不会说谎;

翻译方式:去掉模态词之前的“不”,同时将“不”之后内容中的量项、模态项和联项进行替换。

“所有”与“有的”互换;“必然”与“可能”互换;“是”与“不是”互换;

综合推理

自2013年开始,综合能力试卷中逻辑部分增加了对于综合推理能力的考查。

该题型在近几年考试中的份额逐渐增加,约占10题左右,且整体难度偏高。

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是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处理复杂信息的灵活性、简易计算能力等。

同时,此类题目没有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但有一些解题思路与策略需要考生必须掌握。

真假话分析

通过真假数量进行分析

这类题目,题干中会有多个人对话,并给出真话和假话的数量。

例如“以上四个人的话中,只有1个为真”,即表示4个人说的话,1个为真另外3个为假。

此时,我们并不能直接知道4个人的话谁真谁假,需要借助4个人的话之间存在逻辑关系进行推断。

(一)有矛盾关系

解题步骤一般为:

1.看其他,算真假;

2.有假变真;

3.有真看选项;

(二)无矛盾关系

1.从小数假设;

2.找假设条件;

3.做事实推断;

4.验真假数量;

通过身份进行真假分析

这类题目,题干中的人拥有不同身份且身份不重叠。不同的身份,分别说真话或者假话。

1.找出题目的核心话题,由不同身份推断该如何回答;

2.找出与回答不符的人物,确定其身份;

3.逐个人物验证身份;

排序

(一)题型说明

传递排序,是近些年考试中比较稳定的考点。题目一般给出多个位置,多个人物,通过条件的设定推导结论。此类题目一般难度较低。

(一)条件识别

挑选

挑选题,是近些年考试中比较稳定的考点。题目一般给出明确的数量型条件,例如:3选2、5选3、7选4、8选5等,再结合其他条件推断某元素的选择问题。

(二)条件识别

分组

分组题,会给出若干元素,并通过条件的设置,将元素分配至不同的组别中。分配时,所有元素都用尽且不重复。

对应

对应题同样是近些年考试中比较稳定的考点,且难度偏大。这类题目一般会出现若干个人,同时给出若干种属性。

要求根据给出的条件,将人物与属性进行匹配对应。

论证逻辑

概念

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或本质,说明了“它”是什么。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全部具体对象,说明了“它”有哪些。

例如:“质数”这个概念

内涵:能被1和其自身整除,并且不能被除此之外的其他自然数整除;

外延:2、7、13、59,91……;

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定义

定义,就是以简短的形式揭示概念的内涵,使人们明确它们的本质特征的逻辑方法。

定义概念时,应遵守以下规则:

1.不能过宽或过窄。定义概念的外延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完全相等。

2.不能同语反复、循环定义。定义概念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的概念。

3.不能用比喻。

4.不能只用否定形式。

在考试中,对定义的考查主要以“定义判断”的形式出现。所谓定义判断,是指题干中给出一个或多个概念,并将概念具有的本质特征做阐述,要求从备选项中找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描述的案例。

概念间的关系及划分

(一)概念间关系

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外延如果至少有一个共同的对象,则称这两个概念是相容关系;若没有共同的对象,则称两个概念是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

(1)全同:两个概念的具体对象完全相同;

例如:偶数与能被2整除的数

(2)包含:一个概念的全部对象只是另一个概念全部对象的其中一部分;

例如:亚洲人与中国人

(3)交叉:两个概念的具体对象有一部分相同,同时还有一部分不同;

例如:理科生与男生

2.不相容关系

(1)矛盾:非此即彼;

例如:男人与女人

(2)反对:除两者之外,有第三者;

例如:黑色与白色

(一)划分概念

划分的规则:

1.各个子项之间的关系是不相容的;

2.各个子项的对象之和,等于母项的所有对象;

3.每次划分应使用同一个标准;

集合概念与类概念

(一)集合概念的辨析

集合概念反映的是集合体具有的本质特征,而组成这个集合的每一个个体,其本质特征未必相同。因此,集合体具有的本质特征,构成这个集合体的某个个体未必具有。

例如:鲁迅的作品一天读不完,并不代表鲁迅的某篇作品一天读不完。因此,“一天读不完”反映的是“鲁迅的作品”这个集合体具有的本质特征,此时,“鲁迅的作品”属于集合概念。

(二)类概念的辨析

类概念,属于非集合概念,组成这个类的每一个个体,其本质特征是相同的。因此,类概念具有的本质特征,构成这个类的每一个个体一定具有。

例如:中国人是亚洲人,组成中国人这个类的每个个体都是亚洲人。因此,“是亚洲人”反映的是“中国人”这个类概念具有的本质特征,此时,“中国人”属于非集合概念。

(三)集合体误用

在思维过程中,若出现集合概念与类概念的混淆使用,称之为集合体误用。它包括两种情况:

1.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是指从局部或个体元素具有的性质出发,推出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也具有该性质。

这样的推理不当之处在于:局部或个体元素具有的性质,整体或集合未必具有。

例如:王律师擅长处理民事案件,不代表其所在的事务所也一定擅长处理民事案件。

2.分解谬误

分解谬误是指由整体或集合具有的性质,推出局部或某些个体元素也具有该性质。

这样的推理不当之处在于:整体或集合具有的性质,局部或个体元素未必具有。

例如:一个班集体是优秀的,但班内每一个同学不一定都是优秀的。

论证推理的方法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群体中的个别事物具有的某些特点推出该群体也具有这个特点。

归纳推理的一般形式为:a具有B的特征,a属于群体A,因此群体A也具有B的特征。

例如:英语老师对某班学生的词汇量掌握情况进行测验。她选取了100个英语单词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掌握50个以上单词的同学只有5个人,掌握30个以上单词的同学只有15个人。

因此,英语老师认为现在学生们掌握的英语词汇量太少了。

归纳推理与统计数字陷阱

1.样本代表性

2.平均数问题

3.百分比问题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指由某个对象具有的属性,推出与之相似的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该属性。

类比的一般形式:A1能够得到B,又知道A2与A1有相同因素,所以A2也能得到B。

例如:张珊经过培训之后,考上了MBA。李思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与张珊很相似,因此,李思如果经过培训,也能考上MBA。

进行类比推理时,必须考虑进行比较的对象之间是否有其他差异。若两个对象之间没有其他差异,则能使最终的结论更加可信;若两个对象之间有其他差异,则会使最终的结论受到质疑。

因果推理

(一)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1.求同法

2.求异法

3.求同求异共用法

4.共变法

5.剩余法

(二)溯因推理

溯因推理,是指根据某个既定的现象,利用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推理出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例如:这道题我做错了,如此看来,还是有一些做题方法我没有掌握。

现象:这道题我做错了(果);

结论:有一些做题方法我没有掌握(因);

当出现溯因推理时,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导致这个现象的因素。若不存在,则能使当前分析出的原因更加可信;若存在,则会使当前分析出的原因受到质疑。

(一)识别因果谬误

1.强拉因果或误为因果

2.忽略它因

造成结果的原因或许并不唯一,多因一果的情况是存在的。在推理过程中如果忽略这种情况,就会犯“忽略它因”的逻辑错误。

3.倒置因果

利用因果关系的推理得到A是B的原因,但实际上有证据表明B是A的原因,此时推理犯的就是“倒置因果”的逻辑错误。

THE END
1.2018国考行测备考集合推理的四个基本命题公务员考试网以上就是集合推理的四种基本形式,也是我们常说的四个基本命题,也可以简单翻译成:①所有S都是P翻译成S→P;②所有S不是P翻译成S→-P;③有的S是P翻译成有的S→P;④有的S不是P翻译成有的S→-P。以上是我们学习集合推理的基础内容。 二、三个换位 https://www.huatu.com/2017/1030/1600413.html
2.演绎推理的几种形式演绎推理的四种基本推理方式三、选言推理。 选言推理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1.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否定了其中一个(或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要肯定剩下的一个选言支。 例如: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或者是前提不正确,或者是推理不符合规则;这个三段https://blog.csdn.net/CqH2016/article/details/77430686
3.两难推理基本结构二难推理根据结论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可以分为简单式和复杂式;根据推理所依据充分条件的不同性质,可以分为构成式(肯定前件式)和破坏式(否定后件式);排列组合后,则两难推理有四种不同的结构形式:简单构成式、简单破坏式、复杂构成式、复杂破坏式。 https://www.bangxuetang.com/points/detail?sid=50&bid=52&cid=10494&nid=10617
4.二难推理是什么意思?四种形式?四种形式? 一、二难推理是什么意思? 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作为前提,并依据假言命题和选言命题的性质推出结论的推理。是一种典型的逻辑推理方法,二难推理常见于判断推理中的分析推理,应用很广泛,而分析推理题目一般解题消耗时间长,掌握其内在逻辑关系,将使我们的解题时间大幅压缩。https://www.kaoyan.cn/ky/2799
5.兰山区方城镇中心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方城小学作业规范化要求》进行管理,对作业检查实行“每月一检查总结一公示上报”的检查制度,学校教研组或教务处在每学期的第三周、第八周,第十二周,第十七周组织教研组成员进行不定时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于例会前将具体检查记录及总结情况上报,并在校内通过教研工作会议的形式向全体教师进行情况反馈,并将检查记录及http://www.lyls.gov.cn/info/6936/208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