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阅读|书评《洞穴奇案》的法律推理及裁判详释(七)

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wusongyueduxms)

一、基本案情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一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1]现等待最高法院上诉法庭的最终裁决。

二、裁判掠影

紧急避难抗辩的内在的法律原则是,由于紧急避难而实施犯罪的人没有犯罪意图,所以不应该受到惩罚......如果探险者们出于紧急避难而杀人,那么他们就没有犯罪意图,或者说没有在实质的意义上故意杀了人,因此该被判无罪。

三、基本观点

《洞穴奇案》观点七:判案的酌情权,为斯普林汉姆法官的陈词。斯普林汉姆法官的陈词更像是一个“无罪判词”的逆推法经典。在他洋洋洒洒数文描述中可以看出其一直在为撤销判决(无罪)找到合适的理由,这些理由基本都是针对前六个法官的各类观点而提出(主要是伯纳姆法官)。陈词的两个最大的特色是:被告没有“故意谋杀”威特摩尔;被告行为构成紧急避难。本案是疑难案件,被告在形式上杀害了威特摩尔但不具备“故意”的犯罪意图,属于以“自我保存”的动机而杀人。同时,以“法律解释”的方式分析立法概念、适用法律并不违反法治的稳定原则(在疑难案件运用传统的解释方法裁断,显然比较奇怪,但这就是他的观点);况且,司法对立法的部分弥补功能是存在且必要的。本案应当适用紧急避难抗辩。斯普林汉姆法官完全针对伯纳姆的要点证成了紧急避难抗辩适用的正确性,在推理的过程中展现出极大的说服力与诱惑力。以此,他认为该案应当撤销判决,或至少应当减轻被告的刑罚,而不是判处死刑。

四、个人详释

1.谋杀、故意与犯罪意图

在法律如何界定“故意”的问题上,斯普林汉姆法官作了详细的解释。“故意杀人”亦即“谋杀”的立法概念界定,有助于辨清其与其他致人死亡案子的不同之处。这些“致人死亡”的案子类型包括小孩、严重低能儿、暂时性精神障碍者的人或由于激情、怒气或特定种类的疏忽、错误而暂时难以自控的成年人“致人死亡”的情况。显然,若将其混同则是司法不理性,会产生严重的混乱。对“故意”的解释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不存在先例或先例之间的不一致同时导致“解释”的必要性。“解释”并不是伯纳姆法官所说的让法官脱离法律,影响司法权威,而是对“具有公共约束力的概念”所作的说明。尽管可能透过个人观念等因素,但这是必须的,解释的过程受其影响并不代表解释的对象本身是“自己的偏好”,或者解释的方式是“以自己喜欢的概念代替”。

2.紧急避难抗辩缘何成立?

与伯纳姆法官的观点截然相反,斯普林汉姆法官认为紧急避难抗辩成立。探险者们由于紧急避难而杀人,杀人的替代选择是死亡。实施紧急避难行为无犯罪的意图,由此有无适用紧急避难的行为特质成为关键。他顺次驳斥了伯纳姆法官的六个观点,并认为:

(1)本案紧急避难的确信合理

紧急避难的合理性要件实际上是指除了有避难的意志因素(“真诚认为”)外,还应当合理、适宜地认为该行为面临的情境是“紧急”的。亦即真诚行为的客观性一面,意味着不实施避难行为就必然会发生最坏的结果。斯普林汉姆法官认为,从案件事实的细节处可以发现,探险者不杀掉并吃掉威特摩尔从医学与救援进度看几乎不可能存活。根据专家的意见作出一些选择,从避难的合理性上说很难不认为不构成“合理性”。本案中,探险者们为紧急避难采取那一绝望行动在当时情况下是合理的,“这再清楚不过了”。

(2)本案中饥饿可作为一种紧急避难

斯普林汉姆法官总是喜欢针锋相对。他认为“饥饿可以作为紧急避难的理由”。伯纳姆以“面包盗窃案”正推认为本案中饥饿不能成为紧急避难抗辩理由,“举轻以明重”。斯普林汉姆法官认为,本案与面包案有诸多区别,以致于不能适用正推。如:面包案中忍受饥饿的极限不明确,但本案不是;本案经过专家确认能够达到避难的“合理性”,但面包案则没有;本案别无选择,而面包案还有多种选择等。形式上以饥饿为理由驳回了面包案的紧急避难抗辩,并不意味着该制度本身不存在,甚至也不意味着饥饿这种理由不能被再次适用于正当、合理的紧急避难抗辩中。

(3)当时情形下杀人是生存唯一的选择

比例原则是紧急避难抗辩中不能忽视的关键因素。被告真诚、合理地相信实施紧急避难,并且有着充足的理由实施它,但仍然要考虑实施该种行为是否是必要,且符合比例原则的。斯普林汉姆法官认为,当时情形下杀人是被告生存的唯一选择。他们确实负有义务在杀人之前尝试任何可能避免杀人的方法,但当时至少还要十天才能得到救援,配合专家的生存意见,若不杀人并吃掉则也必须吃掉“具有实质意义的部分”,如手臂、腿等。在常人的意识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也是无法想象的做法。他说,“只能考虑如何做才会对那些不得不选择受苦方式的人们更为有利”。谈到比例原则时,斯普林汉姆法官承认了这一点,但认为我们应当对被告作有利解释,并且应当设身处地思考当时的情形下,普通人的做法,而不是聪明的“事后诸葛”。他说,“即使是自我防卫案件中的比例要求也会在有疑问时对那些处于险境当中的人做有利的考虑,而拒绝用冷静、营养充足的、受到很好保护的和可以慢条斯理来思考的人的标准去判断合理性”。

(4)身处危境不是被困者之过错

接下来讨论紧急情形是否由被告所造成的问题。斯普林汉姆法官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被告已经做好了充足的能够应付探险所遭遇的一般风险。从食物看,甚至已经坚持到了二十三天,这比一般的探险准备更加合理。相对于“被告人过错”的驳斥,他们并非是故意将其置于危难境地,也不是没有做好一般的预防措施,只是基于风险而受困。探险的风险目的不能被解释为该风险直接导致被告人所处的绝境的原因,而只能是诱导的因素,即使这个因素相当重要。身处危境由此看来并非被困者直接造成。

(5)食物匮乏非疏忽大意造成

为了应对探险所带来的风险,被告所带的食物从一般意义上也是充足的。事实上的食物匮乏不是由于被告探险者的疏忽大意所造成,因而也非其过错。我们不能一边要求他们在携带了无线电设备后可能预见到山崩的情况,一边又在“他们意识到可能遇见山崩的情况”基础上还要要求其必须带够遇到山崩所需的食物,尽管这些食物的数量仍然无法预计。这是伯纳姆法官陈词论证中“两边都占便宜”的典型错误。

(6)受害人的同意无关紧要

在紧急避难抗辩的意涵中,受害人是否同意是无关紧要的。紧急避难要求犯罪意图不是“故意”,且符合真切、合理及比例性原则。在此意义上,被害人是否同意既然不是故意杀人抗辩的理由,也就不能成为“致人死亡”待紧急避难抗辩的辅助理由了。实际上,最初的同意与撤回同意等行为一样,“都是无关宏旨的”。

3.惩罚(刑罚)的问题

斯普林汉姆法官认为,即使紧急避难抗辩不能成立,惩罚被告也有违法律的目的,至少不应当适用死刑,应当撤销判决、发回重审。“法律存在多个目的”在以往的判例中已经清晰地显现,即使我们不承认法律存在各种各样的目的,但这些案例所表征出来的行为意图是显然的。我们应当重视这些意图的内容。被告的行为无邪恶性,不需要为了公共和自己的安全对其进行纠正。本案也不适用于对于天然报复的需求,不涉及复仇与自我救济的需要。在意图的客观性上,“在一种大多数人可能会因为意志薄弱而崩溃的情境里,他和他的同伴们的行为有一种颇值得鉴戒的节制和合理性”。另外,他还针对福斯特法官的自然法要点,由实定法的角度重新以“目的”解释的方式诠释了紧急避难情况下被告行为的值得宽恕性。至少应当对被告作减刑处理。

4.评判与点评

斯普林汉姆法官赞成撤销原先的死刑判决。我们很难说他的推理方式展现了何种司法哲学,但这种方式显然不是自然法、常识或是形式主义的。毋宁说这偏重于司法“逆推法”的“就事论事”。抓住排除合理怀疑的刑事证明标准,以有利于被告人的姿态介入法律判断,从意图、目的或例外抗辩的角度,结合先例作出分别判断。最终,指导其思想的是某种融贯的法律原则。这种抽象的原则仍然保留在法律的框架内,即使被判断为“疑难案件”也不能越过司法的界限,或是以纯粹的“自由裁量”简单了事。该哲学尊重司法原则,谨慎、克制而又富有个人权利意识。在疑难案件(hardcases)的处理方式上,这让我们想起伟大的德沃金教授。[3]在这里,实证主义与自然法作出了某种调和,彰显出原则的力量以及政治道德的判准地位。司法理想主义成为构建这种哲学的当然的无形力量。

注释:

[1][美]萨伯:《洞穴奇案》,陈福勇、张世泰译,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9年版。[2][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3][美]罗纳德·德沃金:《原则问题》,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THE END
1.法律推理范文7篇(全文)广义的法律推理观念则比较“泛化”, 认为法律推理就是各种逻辑的推理方法在法律活动中的运用, 是法律工作者们从已知的法律事实、法律规范、原则等法律材料前提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出法律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包括所有的各种法律中推理论证活动, 如狭义的法律推理、事实推理、法律论证等。https://www.99xueshu.com/w/ikeyaw5ewp1l.html
2.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被视为“法律逻辑”的同义语。按照西方法学家们的说法,法律逻辑是适用法律的逻辑。它是法官、检察官或律师将一般法律规定适用于具体案件过程中,论证判决之所以正当或不正当的一种技术,因而是“供法学家、特别是法官完成其任务之用的一些工具,方法论工具威智力手段”。法律逻辑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法律https://www.360doc.cn/article/819919_448514224.html
3.《法学方法论》概要与思考拉伦茨法学方法论是以本体论作为起点,论述在价值法学下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论这一问题。价值评判法学是指司法判决中法院依据既存的价值框架进行判断而最终形成的法学体系。相较于利益法学,价值评价法学认为利益(例如我理解当事人双方利益)不是进行评价的对象而是评价的标准(法的稳定、道义和功利)。 https://m.douban.com/note/819863335/
4.法律好书推荐《法理学第二版大学生法律专业马工程法学教材高等第八章 法律方法 217 第一节 法律解释 217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217 二、法律解释的分类 218 三、法律解释的原则 221 四、法律解释的方法 223 第二节 法律推理 225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225 二、法律推理的原则 225 三、法律推理的方法 226 第三节 法律论证 228 https://www.jianshu.com/p/fd5fdbc1f768
5.批判性思维走出误区思维导图模板对应方法 检查选项X和Y是否都为假 是否还有第三个选项 7.4.1 完美主义谬误 例如 如果X政策不能如期地(比如“完美地”)满足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拒绝X 我们不应该要警察,除非他们能阻止一切犯罪或者逮捕一切罪犯 7.4.2 划界谬误 在事实上并无必要精确划线的场合,坚持认为要在某个精确的点上画这样一条线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5d8308d3e4b016b3d5c2d808
6.法律逻辑第七章实质法律推理.ppt法律逻辑第七章实质法律推理.ppt,衡平推导:不是在创设一条规则或新的先例,不构成对法规的实质性破坏,只是在法律规定或规则之中附加衡平法意义上的例外。也不是以在某一特殊案件中适用法规会引起一种严重的非正义现象为理由而拒绝适用该法规。 盗窃、侮辱尸体案 ■ 在某医https://m.book118.com/html/2019/1203/7103035124002105.shtm
7.理论法2021司法考试题库:法律推理【考点】设证推理;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难度】★★★ 【答案】B。解析: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构成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会思潮、习惯、乡规民约、社团规章、权威性法学著作,还有外国法等。当代http://shantou.offcn.com/html/2021/04/51085.html
8.2014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试题及答案六公务员D. 当今社会的一条重要监督途径是网络监督 二、文章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本题共有五道小题,每道小题提供四个选项,要求你从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你的选择必须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①科学进步的简单模式是提出理论,并从中推导出假设,然后假设接受各种技术或方法的检验。如果假设通过了检验,该https://m.566.com/a/2858130?p=3
9.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以普通逻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司法实践为归宿的边缘性学科。它是以法律和司法实践中的逻辑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逻辑形式、逻辑方法、逻辑规则和规律等问题的新兴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的目的和要求: 1、有助于提高学生和法律工作者的法学研究与法律实物工作的能力; 2、有助于培https://law.sicnu.edu.cn/p/60/?StId=st_app_news_i_x15115214794644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