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头乡十二月会前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解读

一、什么是宪法?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普通法律的主要区别?

1、宪法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根本制度和国家机构的组成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的标志与象征等内容。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普通法律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1)在规定的内容上与普通法律不同。普通法律作为部门法,调整的只是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它规定的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就明确宣布:“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

(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所具有的就不仅是一般的法律效力,而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法律效力的最高性表现在:一是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二是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三是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为了体现宪法的严肃性,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多数国家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规定了不同于普通立法的特别程序。

如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二、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及修改

(一)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现行宪法的修改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2018年3月11日,对这部宪法逐步进行了修改、完善。

三、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我国现行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五部分构成。共计143条。

四、第五次宪法修正案重大意义

(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二)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国家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宪法完善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根本任务、奋斗目标、战略步骤,有利于更好地团结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进一步明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六)修改宪法是为了更好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的国家根本法作用。

(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五、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一)如何加强宪法实施?

1.设立“宪法日”;

2.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誓词如下: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3.一切法律、法规、政策、行为不得违反宪法;

4.加强宪法解释工作;建立违宪审查机制,健全宪法解释机制,建立对违反宪法的审查制度,这是维护宪法权威的关键。比如宪法上的“人权”、“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与地方关系”、“国营”、“国家所有”等等,需要解释。

5.合宪性审查是维护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的最佳途径。

(二)合宪性审查的内涵

合宪性审查又称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其作用在于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合宪性审查制度。

(三)切实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是确保宪法生命力和权威的关键,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合宪性审查制度建设。

扫一扫用手机打开

主办单位:蓬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单位:蓬安县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THE END
1.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的分类及实例解析51CTO学堂财务管理金融/财会会计财务会计财会金融考试财会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律事件法律行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积极行为消极行为意思表示行为非意思表示行为 本视频内容主要围绕法律事实、法律关系及其分类进行了详细讲解。法律事实是指能够产生法律关系、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情况,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件不受个人意志控制,https://edu.51cto.com/video/70438.html
2.Alpha系统对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司法观点进行全面梳理《新编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第二版)》根据《民法典》以及后续的新司法解释等材料,更新了 80% 以上的内容,100% 现行有效,秉承立足实践、突出实用、重在指导、体现权威的编辑宗旨,致力于为广大法官以及其他法律职业者提供系统完整的、有针对性的、权威的实务指导和参考。 https://www.jsw.com.cn/2024/1213/1878918.shtml
3.法律事实的种类有哪些法律事实的种类有哪些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要构成法律行为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它必须是人的行为,包括语言与身体行动,但不包括人的内心活动;其次,它必须是人有意识的行为,无意识的举动。法律事实,是依法能够引起http://m.zuowenhang.com/bk1770274.html
4.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全文)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协议管辖的条件有哪些? 42.诉讼中止的法定情形有哪些? 43.人民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具有哪些效力? 44.执行程序与审判程序的区别有哪些? 45.人民法院对哪些情形的涉外仲裁裁决不予执行? 六、论述题(10分) https://www.99xueshu.com/w/d11tbrk43i2q.html
5.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大的有: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民法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普通法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区别:前者以指定法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判例不是法律的正式渊源;后者除制定法外,判例是重要的法律的渊源,所谓“法官造法”就是指名而言。中华法系主要是对世界影响很大的中国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6.全国自考05677《法理学》章节重要知识点汇总法学1、法律事实的分类:行为和事件。行为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更经常和更主要的因素,是一种主体自觉意识或过失的行为。事件,即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而又与主体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 2、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种。合法行为即主体的行为在内容和方式上都符合法的要求。实施这种行为,并不https://www.exam100.net/html/2022/cj_fx_0323/35219_2.html
7.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一)法律关系概述1.法律关系的概念 2.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三)法律关系的主体1.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2. 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3. 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四)法律关系的客体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2.法律关系客体的分类 (五)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1.法律事实 2.法律事件 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8.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重点版)民法学知识点总结2、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两种。 第四节:民事权利 一、民事权利概念:是指法律为了保障民事主体的特定利益而提供法律之力的保护。其特征有: 1、民事权利是由民法所确认的由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利益。 2、民事权利体现为民事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914650
9.证据的概念与法定种类中国立法部门公布的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对证据的概念和法定种类做出了较大的调整。根据此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而刑诉法修正案则将此改变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与此同时,刑诉法修正案将证据的法定种类也做了适度的扩展,除了将原来的“鉴定结论”改称为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