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事实

大一法学生关于民法的小小笔记记录,包括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分类、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与类型、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民事法律事实

概述

概念

法律所规定

引起民事法律后果

客观情况

特征

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

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事实

分类

事件和行为

合法和不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与类型

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成立与生效

成立

存在即成立

事实判断问题

生效

价值判断问题

成立一般要件

当事人

标的

意思表示

类型与形式

类型

单方、双方、多方

有偿、无偿

诺成、实践

要式、不要式

主、从

独立、辅助

财产行为、身份行为

有因、无因

生前、死因

形式

口头

书面

指定

沉默方式

本人

受遗赠人

继承人

被催告人

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表现于外部行为

构成

效果意思(内心意思)

表示意思(行为意思)

表示行为(明示/默示)

分类和效力

有/无相对人

独立、非独立

明示、默示

健全、不健全

对话、非对话

效力

没有对方当事人

对话人之间

非对话之间

公告时发布时生效

行为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意思表示不一致(表示瑕疵)

故意的不一致

真意保留(单方虚伪表示)

(双方)虚伪表示

包括:恶意串通

故意

相互勾结

损害他人合法利益

隐藏行为

无意的不一致

错误

构成要件

内心真意与外在表示不一致

表意人不知不一致

表意人自己原因造成错误

错误足以影响意思表示

误传

重大误解

意思表示不自由(意思瑕疵)

欺诈

欺诈行为

欺诈故意--陷入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

因果关系

胁迫

胁迫行为--陷入恐惧--作出意思表示

胁迫是非法的

乘人之危

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

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利用)

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蒙受较大不利

意思表示的解释

解释对象

解释方法

文义解释

最基本解释

目的解释

体系解释

习惯解释

辅助性解释

诚信解释

检验性解释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情形

有效/无效

可(变更)撤销

效力待定

部分有效,部分无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

一般有效要件

相应行为能力

真实

确定/可能

合法

不违法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规定

没提到地方性法规等,说明若违反其仍然可以生效

特别有效要件

附始期的

附延缓条件的

实践性行为

民间借贷--必须有交付行为

要式行为

类似房屋买卖等书面形式生效

死因行为

eg.立遗嘱

善意取得行为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已成立但严重欠缺条件

自始不按行为人意思表示发生效力

有行为无法律效果--不被法律所认可

行为成立要件

没有相应行为能力实施

特殊情况,效力待定

不可能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规定/违反公序良俗

具体无效行为

不具有相应行为能力所实施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除了单纯获利)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允许实施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THE END
1.实践中如何实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一致法官所追求的法律事实应当以与客观事实最大程度一致为目的,追求法律事实的过程实质上是还原客观事实的过程,故从某种角度来看,客观事实可以称为是民事法律事实的一个上位概念。 二、实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一致遵循的原则 认定法律事实应当遵循公正、合法原则。所谓公正原则是指法官在审查认定证据中应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4/id/1284401.shtml
2.民事法律事实是什么吴中律师精选解答所谓民事法律事实,就是指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https://m.64365.com/tuwen/fjgcv
3.名词解释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是指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的定义:民事法律事实是民事法律规范与民事法律关系之间的联系桥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只有当某种客观情况被民事法律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894810326867549948.html
4.民法通则一民事法律事实1.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与类型民法通则一、民事法律事实1.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与类型①状态(近亲属关系、未成年、善意、恶意等)绝对事件②事件相对事件民事法律事实法律行为表示行为意思通知准法律行为观念通知③行为情感表示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即这https://www.docin.com/p-1912944158.html
5.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三者概念辨析杨慧民事行为的外延最广,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事实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包含三个成立要件,即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有意思表示、有确定并且在客观上具有实现现实性的标的。它与事实行为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事主体具有意思表示,即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 https://lawyers.66law.cn/s201923a89902d_i523966.aspx
6.2012年政法干警民法学精讲——民事法律关系公务员考试网1.概念和特征(★★简答)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特征:①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②民事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③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和财产性。 https://www.huatu.com/2012/0906/361534.html
7.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重点版)民法学知识点总结第三节: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其特征在于: 1、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事实,而不是当事人主观的内心意思。 2、法律事实必须能够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914650
8.民法上的事实行为问法百科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事实行为分别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一、概念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https://www.51wf.cn/view-term-changelist/16264
9.梁慧星《民法总论》笔记(民法总论)书评一、民法的概念(一)民法之语源:1.源自罗马法之jus civile,意为市民法2.从日本翻译而来3.中华法系并无民刑之分(二)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形式民法有成文法典;实质民法包括一切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三)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1.普通民法:即民法典2.特别民法:是民商合一国家的民事单行法,及民商分离国家的商法典。3.我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953/
10.“婚内‘保证’赔偿协议”的法律属性与司法适用笔者认为,“婚内‘保证’赔偿协议”是法律婚或事实婚的夫妻双方在婚前或婚后签订的以夫妻配偶权为内容的,一方不得为特定的侵犯另一方的配偶权的行为,如有违反即应赔偿的承诺。我国目前《婚姻法》只规定了配偶权的具体内容,却没有规定配偶权的权利概念,这里的配偶权指的是我国《婚姻法》中的“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http://www.dbcourt.gov.cn/fywh/fxyj/t20200803_1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