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公文的种类及定义,公文15种记忆口诀李梦娇

法定公文种类主要有十五种,分别为: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法定公文的特点:1、权威性:主体特殊,党政机关、国家权力机关特有的,是处理公务、开展工作、管理国家的法定依据;2、规范性:(1)制定流转规范:公文从起草到成文

法定公文是由有关法规所规定的公文,包括行政公文、党务公文等。行政公文,由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所规定。党务公文,由《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所规定。此外,法定公文在格式上都还要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来写作,该文件为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制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具有法定效用的公文文种分别为,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国家公文有统一性的特点,其格式、种类、行文规则、办理等都是全国统一。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一种简称,它在公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了15种正式文种,包括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和纪要。这些文种被称为规范性公文或法定公文。以下是这些公文的简要定义:1.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

法定的公文种类有十三种,其中分别包含下行文、上行文与平行文。下行文包括命令、决定、通知、通报、公告、批复等。这些公文多用于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进行指导、决策、通知、传达重要信息或发布公告,以及对下级机关的请示进行答复。上行文有请示、报告、议案。议案仅限于向人大提交,用于提出立法建议或重大政

法律分析:法定公文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所规定的15种正式文种,分别为: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法律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公文种类主要有:(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二)

上行文:请示、报告、议案平行文:函、通知下行文:命令、通知、批复、意见、决议、决定、通报其他:公告、通告、公报、纪要

决定、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十四个文种。文件发送的去向。机关或单位根据不同的行文关系和行文目的,选择不同的行文方向。一般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三种。根据完成文件内容的要求,上行文和下行文可以采取不同的行文方式。

请示、报告属于上行文,公告、议案、函、纪要等属于平行文,决定、公报、命令、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批复属于下行文。仅供参考。

14、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它是上行文,因为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负责。15、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公文的文种比较难记,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背诵公文的口诀:两决一命一批复,议案加在上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党政机关公文文种主要有15个,分别是: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其用法如下:议案、报告和请示是行政公文的上行文,是指公文向上级机关单位运行,但有的下行文如通知、通报等也可以在一定情况下上行;

公文的行文方向是根据隶属关系确定的,以下是按照隶属关系划分的15种公文的行文方向:上行文,即由下级向上级报送的公文,包括请示、报告、议案。请示用于请求上级机关对某事项进行指示或批准,报告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完成任务等,议案则用于提出议案,请求上级审议。平行文,即由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

5.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6.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7.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动〉(1)(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2)同本义[remember;bearinmind]记,疏也。——《说文》记,识也。——《广雅》记有成。——《礼记·内则》记间之学。——《礼记

2022年省考,李梦娇整理的常识口诀88条,赶快背诵!!掌握这些口诀,你将轻松应对公基考试。李梦娇的88条口诀涵盖了经济学、管理、法律、公文、历史、文学、地理等多个领域,全面覆盖。通过口诀记忆,简单高效,甚至可以不用课本。省考和事业单位的考生们,快来学习吧,建议打印出来背诵。考前保持稳定心态,

一般说来,有四条:一快、二要、三省、四代。一快,即记得快。字要写得小一些、轻一点,多写连笔字。要顺着肘、手的自然去势,斜一点写。二要,即择要而记。就记录一次会议来说,要围绕会议议题、会议主持人和主要领导同志发言的中心思想,与会者的不同意见或有争议的问题、结论性意见、决定或决

出国游学委员批,这个就是“出国(境)审批”;公务接待不能少,注意办证手续要;领导干部考察,必须有调研报告;计划有实物,这个就是“计划说明会”。差旅报销最麻烦,注意材料要完整;工资福利看得准,供暖、车补都要看;督办检查及时性,这个是“通知”程序;宣传报道令人乐,记者会要注意;权利保护

公文种类15种记忆口诀口诀:法定公文十五种,适用范围要分清。会议通过叫决议,会议记载叫纪要。重大事项才决定,奖惩是个多选题。授予称号用决定,传达精神用通报。命令只能求表扬,晋升衔级不一般。主席总理特定用,颁布法规和特赦。公告公报常混淆,公告侧重国内外。公文种类15种记忆口诀通报专业限范围,

3.重大事项才决定,奖惩是个多选题。4.授予称号用决定,传达精神用通报。5.命令只能求表扬,晋升衔级不一般。6.主席总理特定用,颁布饥笑含法规和特赦。7.公告公报常混淆,公告侧重国内外。8.公文种类15种记忆口诀通报专业限范围,通知适用范围广。9.报告请示上行文,批复被动答请示。10.

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有明确列出的十五种法定文种,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各具特色。决议、决定、命令、公告、公报、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文种,各自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首先,议案、决定和决议,这三类文种主要用于提出并解决特定问题或议题。议案通常由个人

法定公文十五种,适用范围要分清。会议通过叫决议,会议记载叫纪要。重大事项才决定,奖惩是个多选题。授予称号用决定,传达精神用通报。命令只能求表扬,晋升衔级不一般。主席总理特定用,颁布法规和特赦。公告公报常混淆,公告侧重国内外。通报专业限范围,通知适用范围广。报告请示上行文,批复被动答请示。

11、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只能是事前,必须一文一事。12、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它是一种被动行文。13、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隶属是指对该机关有领导和监督的关系。14、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

4.授予称号用决定,传达精神用通报。5.命令只能求表扬,晋升衔级不一般。6.主席总理特定用,颁布饥笑含法规和特赦。7.公告公报常混淆,公告侧重国内外。8.公文种类15种记忆口诀通报专业限范围,通知适用范围广。9.报告请示上行文,批复被动答请示。10.意见不用管上下,如果平级就用函。11.

公基讲的好的老师并不多,实力最强的老师有两个:李梦娇和康江文。李梦娇。华图教育的名师,有一说一,她的记忆口诀确实做的不错,集趣味、通俗、洗脑于一身,常识88条和文化方面的口诀,也绝对算得上是公基考试的一个法宝。李梦娇,华图教育名师,法学硕士,华图在线常识学科负责人、培训师,华图在线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掌握这些口诀,你将轻松应对公基考试。李梦娇的88条口诀涵盖了经济学、管理、法律、公文、历史、文学、地理等多个领域,全面覆盖。通过口诀记忆,简单高效,甚至可以不用课本。省考和事业单位的考生们,快来学习吧,建议打印出来背诵。考前保持稳定心态,才能在考试中迎难而上。2022年省考,加油!!!

别担心,李梦娇常识口诀88条,助你一臂之力,轻松掌握知识点。涵盖经济学、管理、法律、公文、历史、文学、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有知识精炼为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背诵李梦娇的口诀,让记忆变得简单高效,不必再依赖厚重的课本。省考和事业单位的考生们,赶紧将这88条口诀打印出来,开始背诵吧。记住,考前心态至

1.法定公文十五种,适用范围要分清。2.会议通过叫决议,会议记载叫纪要。3.重大事项才决定,奖惩是个多选题。4.授予称号用决定,传达精神用通报。5.命令只能求表扬,晋升衔级不一般。6.主席总理特定用,颁布饥笑含法规和特赦。7.公告公报常混淆,公告侧重国内外。8.公文种类15种记忆口诀

THE END
1.法的效力层级口诀法的效力层级口诀可以总结为:“宪法最高法,法律次一级,行政法规排第三,地方性法规列第四,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在最后。” 具体解释如下: 一、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所有法律、法规、规章等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法律次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d5001ad5652dba000513
2.等到啦!马峰:23法考理论法口诀汇总!速速背起来!大家要记住,口诀只是辅助记忆的工具,需要建立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 只注重口诀,不理解背后知识点含义,就会出现"到了考场上口诀记得一大堆,每个口诀对应哪个知识点怎么也想不起来"的情况,这就是死记硬背的后果。 所以,学会理解,不仅能更有效地记忆口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A4MDk4MA==&mid=2653154174&idx=1&sn=ef1ef74b43943f65335ee81193a3d4e1&chksm=bd4b38858a3cb19393cab228c2488c64f69d19e7da6f567e4043bdc5929e68d3ee71c365149c&scene=27
3.法规口诀注解: “未失效”对应违法行为未超过追究时效;“违法伪证”对应实施了违法行为,且该违 法行为违反了行政法规范;“有责任”对应行政相对人具有责任能力;“依法处罚”对应行 政相对人的行为依法应当受到处罚。 第三章 药品研制和生产管理 1.临床试验记忆要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31/22/62899648_1112842304.shtml
4.注册安全工程师《法规》口诀“为金矿”及其变形,每年考8《注安师分类管理办法》第三条 注安师专业类别划分为:煤矿安全、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化工安全、金属冶炼安全、建筑施工安全、道路运输安全、其他安全(不包括消防安全)。【记忆口诀——见道媒人,花三金】 第十二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无装卸,对比区分:安法中危险物品的装卸单位要求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师)单位以及矿https://www.zkjan.com/exam/detail-8381435.html
5.司法考试法制史口诀12篇(全文)司法考试法制史中国法制史考点口诀记忆 一、法经: 魏国李悝作法经,封建法典第一部,盗贼囚(网)捕杂具,六篇法律在其中。具律本是总则名,淫狡城(禁)嬉徒金,六禁之规在杂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 1.魏律 明帝《新律》18篇,具改刑名置律首,八议此时入法律,等级特权昭昭然。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rkcr4wok.html
6.2023年一消综合能力:相关法律考点合集附历年真题【记忆口诀:不保证教法】 一事不再罚即对行为人的同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及以上的处罚。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多个法律规范应当给子罚款处罚的,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处罚。 (四)行政处罚的程序 (1)简易程序: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当场作出的对公民处以警告或较少罚款的行政处罚 http://www.luxueedu.com/news/352.html
7.经济法记忆口诀(精选6篇)摘要:英语单词口诀记忆法兼顾词音、词形与词义, 有着其它记忆方法不可取代的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口诀法的创造原则和方法、列举了一些口诀范例, 总结其中规律、试图探究通过记忆口诀快速掌握大学英语词汇的方法, 以其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词汇记忆效果的教学目的。以下口诀均为笔者所自创,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9h6dxa69.html
8.23法硕法理学主观题背诵(完结)·氢刻法律规则的特征(比较记忆 法律的特征【第二章】) (法律规范=法律规则+法律原则) 法律规则的特征和法的特征本质上是一件事,但是考试分析分开成了两件事,估计考试分析不是一个人写的 未考过,可考简答 1、法律规范是一种一般的行为规则,它使用同一标准,对处于其效力范围内的主体行为进行指导和评价,这一特点使它https://qingk.com/set/7kVUCR1frYI4v
9.《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税法的构成要素;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方式、税务代理、税务检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法律规定;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与功能;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关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内容与途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http://kjxy.ncpu.edu.cn/kechengjianshe/html.php?c-69.html
10.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哪个科目复习难度最大?如何记忆?对于法律条文和关键概念的记忆,考生可以运用联想记忆、口诀记忆等技巧,提高记忆效率。此外,定期复习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不断的重复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确保在考试中能够迅速准确地回忆起所需内容。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民法与刑法因其独特的学科特性和复杂的知识体系,成为考生复习的难点。然而,通过系统学习与重http://m.wenhe001.com/sys-nd/6701.html
11.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速记口诀(收集整理版)汇总3.公民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记忆口诀:老朽退伍教文(老谐音劳指劳动权;朽谐音休即休息权;退即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伍谐音物即物质保障权;教即受教育权;文即文化自由和权利)。 4.民法基本原则记忆:平等自愿和公平,诚信公俗禁滥用。 5.物权法定原则内容的记忆:种内效力由法定(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由法律规定)。https://www.360docs.net/doc/5e789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