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筑70:法人管项目“最稳健最优异”的发展基石

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专筑70·大型融媒传播”第四章《基业长青》以文字解析公司管理基石,覆盖党建、履约、安全、质量、人力、信息化、文化、技术管理等,系统梳理公司管理思路和发展成果,构建高质量发展模型。

项目是建筑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加强项目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现场履约品质,是建筑企业得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70年来,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系,以“法人管项目”为核心理念,建立“总部机构-二级单位-项目公司/项目部”的三级管理体系,形成“以核心权力集约于法人为基础、以全功能总部机构为主导、以全领域履约策划为龙头、以全过程成本管控为主线、以全重点技术方案为核心、以全要素履约考核为督导、以全阶段质量安全为保障、以全天候信息化手段为促进”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水平,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品质。

2022年,一局发展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稳定增长,经营品质稳居中建集团三级号码公司前五名、中建一局子企业第一名,被誉为中建集团“最稳健、最优异”的三级子企业。

走在时代变革前列的项目管理体系

项目管理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包含质量、安全、工期、成本、技术等一系列相互协调和制约的管理目标。法人管项目就是在法人层级为实现管理目标,而集约进行的一系列的组织、筹划、激励、沟通、检查、控制活动。简而言之,“法人管项目”强调企业层级要管理项目,并对项目负最终责任。一局发展对于“法人管项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历了四个阶段。

1985年-1995年:项目组织模式

1992年公司下发关于《推行项目法施工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

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一期拔地而起。一局发展作为分承包商,积极学习国外承包商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逐渐具备“项目法施工”的雏形,即以项目经理部为项目管理层,对项目的综合效益负责;以施工力量为作业层,在项目经理部管理下开展施工,实现项目管理和施工作业的分离,工程管理从单纯追求产值向追求项目综合效益转变。

这一管理模式与两年后国家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广的“鲁布革经验”不谋而合,有效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和创效能力,也帮助一局发展在国贸二期的建设中成功赢得主承包资格,并在国贸三期A阶段、B阶段中成为工程总承包商。

1992年,公司正式印发《推行项目法施工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的总方针在于“转换机制、转换职能、对内适应项目法施工,对外适应市场开拓”,要求加快全面推行项目法施工的步伐,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1995年-2004年:集中型法人管项目模式

1995年北京龙泉宾馆召开的经营工作会现场

随着“项目法施工”逐渐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做法,在推行过程中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如过分强调放权导致作为法人代表的企业总部经营权力分散、管控能力削弱等,一局发展审时度势、防微杜渐,探索法人层级与项目层级在经营管理界面的平衡点。

这一时期,公司在“二十四字”方针指导下,以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集约管理为核心,进行管理和组织机构再造,逐步将经营决策权、资金控制权等十大权力收归总部,推出《工程项目管理手册》《质量保证手册》《现场CI手册》等十大管理手册,规范项目部管理行为,公司“从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经营,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从劳务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密集型,走工程总承包道路”取得扎实成效,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005年-2018年:集约型法人管项目模式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迎来飞速发展,国内掀起工程建设热潮,一局发展也乘势扩大经营规模,适时优化管理模式,以实现规模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这一时期,一局发展积极在全国推进区域化经营,先后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公司在延续“二十四字”方针的前提下,以“集权有度、分权有序”为纲领,以实事求是、对症下药为原则,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严谨、健全的逐级委托代理为重点,以细致、严格的企业内审为基本保障,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了集约型的法人管项目模式。

2018年以后,公司坚定走规模、品牌、效益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着力推动以区域分公司为代表的二级单位实体化进程,系统优化“总部机构-二级单位-项目公司/项目部”三级管理体系,在坚持法人管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塑强总部战略统筹和专业引领能力、锻造二级单位基础运营管理能力、强化项目部专业施工管理能力。通过将集约型管控与治理型管控相结合,实现“放权不放任”“到位不越位”,完善二级单位作为项目上一级管理机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立与公司规模品牌效益协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科学化、现代化的法人管项目模式。

一局发展公司“法人管项目”模式的四个发展阶段,都是与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和经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在法人管项目模式下,公司实现了长期稳健的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持续攀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营品质稳步提高:2015年超越中建一局第三级次发展线,2018年提前超越中建一局第四级次发展线,2021年提前超越中建一局第五级次发展线,在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精益管理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全要素、全层级、全过程立体化管理体系

立体化管理体系指导下建成的合肥京东方10.5代线项目

进入新时代,为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一局发展在坚持“法人管项目”的基础上,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了一种全要素、全层级、全过程的立体化管理体系,通过建设强大总部、集成平台、敏捷项目,形成既协调统一、又能动态调整的机制,充分发挥系统效能,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实现项目管理的集约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

全要素、全层级、全过程立体化管理体系的本质是总部、平台、项目内部各部门的横向协同,以及以项目为核心,总部对项目以及平台对项目的纵向支撑。全要素体现在横向的各部门,全层级体现在纵向的总部、平台、项目,全过程体现为项目各阶段全周期。

总部内部协同

通过流程再造,优化顶层设计,打造与业务流程动态匹配的组织体系,厘清各层级、各机构的权责分工。以数字化手段重构管理链条,优化重要紧急流程审批机制。以结果导向促进双效提升,开发上线“流程管家”,细化督办提醒,定期分析评估,提出改进意见,提升总部协同联动效率和效益。

通过首次资源配置,在项目开工前,总部各部门协同配合,依据项目履约的内外部条件及项目存在的风险、重点、难点以及业主方特点,配置与项目履约相适应的核心资源。

通过风险与合规管理管控,各业务系统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会商核定风险识别标准及评价结果,处置措施由相应业务系统承担推进。

平台内部协同

在平台设置市场管理、履约管理、商务管理、综合管理等机构,各机构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协同工作,从招投标到项目结算阶段轮番上阵、立体作战。

在平台建立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汇集行政文件、技术文件、商务文件、物资材料库、人机统计库、流程中心等功能模块,可实现各机构的全要素、全过程协同工作。

项目内部协同

通过机制保协同,在开工阶段实施策划会,协同各部门确定一致目标;履约工程中,建立“一会一报”制度,通过每天早班会和晚上标准化日报形式,实现信息的“零间隔”共享,保证工期监管的精确落地。

通过信息化平台保协同,借助中建一局提出的项目工期综合管控信息化平台,技术、工程、商务等各部门协同制定和提交综合管控计划,并在项目履约中按此计划执行。

通过精细化管理保协同,以各单体为独立单元进行管理,缩小管理粒度,提高管理效率。设置专职总承包管理经理,统筹单体间协同工作。

2022年,公司获评“全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是中建系统3家入选企业之一

总部对项目支撑

在风险管控方面,项目管理中心实时了解项目工期状况,按月统计农民工工资代发比例,监督现场环保情况。经营管控中心对分包分供资源进行评审,对项目资金和结算情况进行督导。技术中心指导项目编制重点方案,确保方案内容可行、审批程序合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等在项目建设全过程督导项目管理动作,确保履职到位。

在专业化支撑方面,总部设立“两个中心”(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和“五个工作室”(机电设计工作室、钢结构工作室、工业化工作室、岩土工作室、BIM工作室),通过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持等措施弥补项目在专业化方面的不足。

平台对项目支撑

在职能互补方面,针对项目各项任务,平台在赋予项目团队管理权限的同时,督导项目管理动作,对各项工作进行支撑,确保切实达到工作目标。平台发挥组织机构灵活性,管理人员下沉进行职能支撑管理,流动对单个项目进行指导和监管。在项目设置常任联络人进行统筹,保证项目与平台之间信息对接通畅,行为传达透明。

在资源共享方面,建立平台人才管理体系,抓住不同项目特点组建管理团队,综合考虑不同系统管理人员的履约经验、突出优势进行管理团队构建,并在履约过程中实时进行调整,盘活平台人才流动。此外,平台与项目协同建立技术、商务等资源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

在目标实现方面,平台与项目共同签订目标责任书,确定统一的责任目标。各项目标由平台与项目共同完成。在履约过程中,平台对各目标进行全过程督导,帮扶整改,过程纠偏,并制定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三协同两支撑”立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为项目履约提供了坚实基础,为平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法人管项目”拓展了更多可能。以高科技电子厂房事业部为例,2021年厂房第一事业部在同时管控18个项目的情况下,项目工期相较合同工期要求至少提前10%,最多提前20%,人均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2023年事业部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厂房业务成为公司最持续、稳定的产品线,公司“全球高科技电子厂房首选承包商”的领先地位更加巩固。

在近期举行的中建集团项目管理大会上,集团强调新时期做好项目管理工作要坚持“法人管项目”,加强企业层级对项目的管控和支撑,强化各职能板块之间的协同,推进“法人管项目”从重管控、轻支撑向强管控、强支撑升级。作为“法人管项目”的先行者,一局发展也将主动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的变化,持续探索升级更优的项目管理模式,致力实现法人责任一致、企业能力一致、权责利一致、服务品质一致,为引领行业项目管理变革积累新经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THE END
1.法人层级是什么意思法律知识法律分析: 法人层级是从民事行为主体的法律意义上来说的,是指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法人企业,是具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资金数额、企业名称、组织章程、组织机构、住所等法定条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584999416515389060.html
2.央企管理层级已控制在5级以内法人户数减少1.8万户——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2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宁迪)8月25日,在国资委举办的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工作媒体通气会上,记者获悉,截至今年7月底,中央企业管理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法人户数累计减少超过1.8万户,减少比例超过34%。 近年来,针对部分中央企业底数不清、机构臃肿、管理链条偏长等问题,国资委通过持续开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finance.youth.cn/finance_gdxw/202108/t20210825_13187288.htm
3.[全]公司关于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全]公司关于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公司关于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 数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省国资委关于〃省属监管企业压缩管理层级法人户数减少20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206/7121134135004060.shtm
4.物贸公司企业压减(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总结"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简称"压减")是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管控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为确保完成股份公司压减 “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简称“压减”)是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管控风险,提高管理效http://www.cedoc.cn/info/link/16120.html
5.关于中央企业开展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的通知(国资发改革关于中央企业开展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的通知(国资发改革[2016]135号) 创建时间:2018-11-02 16:47 附件1.国资委来文:关于中央企业开展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的通知(国资发改革[2016]135号).pdf?前一个: 无 ?后一个: 无 http://www.sinocnbc.com.cn/newsinfo/813057.html
6.国资委举办央企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培训班:下半年压缩管理层级减少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大力化解严重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开展特困企业专项治理。四是突出精干主业,优化布局结构。聚焦发展主业,优化资本投向,推动重组整合。五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做系统创新的领军者,主动承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E2NjE4OA==&mid=2655886856&idx=2&sn=b7122debef77fe7c0f8cd5d80958cfa6&chksm=bd67130b8a109a1de302ee5cfc87aa232652ce44f947d5bd8ffe97d94fdaae92d144c860f8af&scene=27
7.央企重组和压缩管理层级2016年5月18日,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央企业深化改革瘦身健体工作方案》中提到,2016年会选择一批中央企业启动压缩管理层级和压减法人层级、法人单位试点,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多数中央企业管理层级控制在3—4层以下,法人单位减少20%左右。 今年上半年,央企“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继续发力,截至6月末法人户数同比http://www.chinaazx.com/h-col-591.html
8.企业如何压层级减法人人力资源管理经管之打破法人层级与管理层级一致的一种逻辑怪圈和思维定式,建立多人法人层级、少管理层级之间的一种关系。https://bbs.pinggu.org/thread-4650357-1-1.html
9.m.cls.cn/detail/124742目标是,力争在3年内使多数央企管理层级由目前的5-9层减至3-4层以下,法人单位减少20%左右。(华夏时报)https://m.cls.cn/detail/12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