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奕:法律如何塑造“老年”

在高死亡率的古典时代,“老者”属于生命力上的强者,可凭借阅历和经验对青年人进行教育,在政治上享有基于习惯法的特殊权威,借以对抗不公正的权力。④在荷马史诗中,涅斯托尔说道:“我依然要和乘车的战士生活在一起,在劝告和言语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这是老年人的权利。”⑤面对僭主庇西斯特拉图斯的质问:“你凭什么,竟敢如此大胆地反对我?”梭伦答曰:“凭我的老年。”耄耋之年的索福克勒斯,面对儿子年老智衰、无力理财的控告,当场把刚刚写完的剧本《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读给法官们听,大声质问:“这个剧本像是一个弱智的人写的吗?”陪审团最后判其胜诉。⑥

老年权威的获得关键在于正义美德,而非单纯的日历年龄。智者学派认为,老年意味清心寡欲,可用积累的财富偿还良心债务。⑦但这种观点,最终被苏格拉底用辩证法驳倒。在他看来,年老并不必然代表财富累积、智慧增长,并因此获得真理、接近正义,它与美德形成没有因果关系。归根结底,是正义美德造就了最接近于灵魂不朽的人,无论其年老或年轻。正义之人随着年龄增长,会越来越随心所欲不逾矩,即使遭遇贫困、疾病或别的不幸,最后会证明所有这些不幸对其都是好事;不正义者“即使年轻时没有被人看破,但大多数到了人生的最后会被捉住受到嘲弄,他们的老年将过得很悲惨”。⑧就这样,老年基于财富和资历的特殊地位被他无情解构,唯有正义美德让“权力应当被赋予年长者,让他们去管理和督教所有比较年轻的人”。⑨在理性主义法律观的塑造下,老年丧失感官快乐非但不被认为是弱点,反倒成了一件好事。因为,“淫乐阻碍思维,是理性的敌人……它与美德是完全不相容的”。⑩

然而,在激烈的城邦战争和代际冲突中,“美德老年”的制度建构很难在法律上落成。因为对外征战主要依靠军事力量和政治雄才,而非人生经验和哲学智慧,这让老者权威不断衰落。年轻的君王希望毕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变老”成为一种隐忧甚或禁忌。随着政治和军事骨干成员日渐年轻化,老者开始选择退隐田园,试图从理念上为谋略和制度的合法性提供标准。但这种“老年哲学家”的努力似乎并无多大成效。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古典时代,老人会因资源掌控而与年轻人形成激烈的冲突。一旦出现生存斗争,老年人通常会遭受严酷对待。

(二)中世纪的“衰朽老年”

进入中世纪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神圣律令,否决了年龄对于法律的独特意义,“神圣永生”的幻想不断加深老年意喻罪恶和死亡的刻板印象。在这一时期,欧洲人口预期寿命更短,老年人数量和整体力量更为孱弱。(11)虽然《圣经》中上帝重视老人的知识、智慧和荣耀,许多老年男性也在教会任职,但“神圣老年”的形象并未因此得到上帝法的认可。为建立天国的理想法度,就一定要取消衰朽的权威,以不断更新、重生的方式实现永恒救赎。老年,逐渐成为尘世罪恶的世俗权威象征,甚或教皇革命论的逻辑隐喻。老年人似乎比年轻人更易躲过瘟疫和其他传染病,尤其是老年贵族,这造成了不合比例的老年人口,从而强化了人们对衰老的负面意义评价。(12)生理衰落与伦理堕落叠加起来,构成将“衰朽老年”作为革命对象的法律图景。基督教的来世信仰、天国正义,将老年的个体命运渲染为罪孽、受苦、死亡的连续过程,其中保持不变的是对人类共存的恶的承认。世俗的老死,充满肉体疼痛、精神痛苦、内心绝望、行为错误和看不见的法律惩罚。而代表来世正义的法律,可以透过“衰朽老年”的意象建构,巩固消除世俗罪恶的使命和功能。

到了中世纪晚期,虽然世俗政体无须为所有老年人的养护负责,但王权乐于利用“衰朽老年”意象,通过法律干预实现权力的扩张。(13)诸多庄园档案研究表明,中世纪家庭大部分是简单的婚姻家庭,“户”中的亲属只包括夫妻和未婚子女等直系亲属,但世俗法律对养老事务的干预愈益频繁。比如,年迈的农夫或其妻子签署退休或赡养协议(retirementormaintenanceagreement),通过转让财产权利获得养老保障。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律保证,父亲不能指望财产转让后儿子会凭借孝心赡养。在庄园制度不发达的北欧地区,地方政府和国家则直接承担起保护老年人的责任。

(三)近现代的“弱者老年”

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让老年残存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岌岌可危,新制度标准带来的边缘化,除了适用于疯癫者,“还有失业者、病患、老年人,即所有那些不能工作的人”。(14)哲学家对“衰朽老年”形象进一步转化,通过表面上的价值评价抽离,让老年成为相对纯粹的机能衰落意义上的“弱者”。他们看似要砸烂上帝之城,实则欲以更时兴的材料重建。(15)科学家试图揭示老年衰弱的物理根源,为“弱者老年”的法律形象提供了坚实的知识补给。他们属于哲学家的同盟军,希望用新的自然规律取代陈旧的自然法。政治家和法律家则以自然权利论为工具,运用功利主义方法塑造一种作为同情对象的老年形象。他们兼收并蓄,意在重建。

在这样的合力作用下,利用科学标准,确立老年弱者形象,规训变老及死亡的无序和激情,成为近现代西方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浪漫主义用一系列权利话语淡化死亡,意图让老人更少恐惧地接受死亡。新兴舆论将老年问题虚拟为社会疾病,主张祛除罪感以响应科学的规训。“罪孽以及灵魂和精神罪恶的各种变形也随着地狱一起消失了:人们不再把这些东西看作是老人的直接经验,而是看作一个可以被良好的监督和惩罚、系统消除的社会错误。”(16)然而,古老的野蛮性在医疗技术的面目下阴险回归。“在医院插满导管的死亡今天正变成比僵尸或者死亡修辞学上骷髅架更加骇人的大众形象。”(17)法律在仁慈和尊严的话语掩饰下,光明正大地强化着对生命历程(包括年龄和衰老)的治理,引导人们对“自然”的死亡保持静默。

近现代西方法律以自然权利为依凭,将抽象的普遍人权标准运用于老年阶段,同时又将老年视为一种“弱者”的典范,由此产生一系列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即使将“老年”视为动态的完整人生过程,在老人的理性尊严和基本欲望实现之间,法律到底选择怎样的均衡标准?情感正义的中介一旦缺失,法律理性主义的弊病和欲望诸多困阻和争论由此而生。比如,为了实现失能老人的平等,是否可以证成安乐死的正当性?(18)在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之间,如何平衡?到底有没有一种值得过或不值得过的生活标准模型?(19)在对老年人临终关怀中,家庭成员为保护临终者不受激情伤害,是否需要将其严重病情隐瞒到底?临终者一旦猜到这个虔诚的游戏,可否用同谋的方式回应?(20)这些争论莫不表明,人的基本欲求和代表理性的法律之间不能没有枢纽和中介。径由“理性”的法律规定欲求的合法性,而不论这样的欲求是否具备美德情感的前提和基础,由此确立基于弱者预设的人权清单,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同。

二、中国法制的“老年”塑造

(一)“伦理老年”的传统

与西方古典的“美德老年”相比,传统中国法制建构了一种更为明确、稳定的“伦理老年”形象。与西方相似,传统中国的法制也极为重视老年的美德。不仅如此,它还将老年的个体美德集体化、内在美德外在化,试图借此塑造一种普遍性的法伦理原则,扩展到家庭之外的各个场域,发挥更为广泛、客观的制度效用。传统中国的老年法制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但又不局限于此种自然情感。法律的社会情感依据在这里的表现是极为充沛的,孝亲之情事实上成为忠诚、仁义、信用等一系列法制建构的情感基础。正是以此为核心的层层扩展,“家国一体”的制度结构和文化传统得以形成。传统中国的“伦理老年”也因此具有超稳定的制度品格,尊养亲敬的老年文化也能在法律实践中不断强化。

传统中国法制并未将“老年”视为一种特定的人群,而是首先将其视为一种自然的生命历程,具有身体衰弱和智慧增长并行不悖的特点。老年,可以说是一种强弱同在、身心互补的人生阶段。能活到高龄是值得社会嘉许和鼓励的,官方对此尽可能奖助,客观上响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平均寿命增长要求。那些在伦理上的模范老者,是法律长期重点保障的对象。从先秦开始,“老年”便有基于伦理政治原则的类型区分:睿智健康而留任的老年官员、退休告老的官员、普通的老人和鳏寡孤独废疾的老人。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老年,法律虽总体秉持奖助政策,但在具体措施和重点上也是有差别的。(21)比如,致仕退养和留任“三老五更”的老年官员,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是基于其政治贡献和有待继续发挥的德治教化功能。对一般的老人给予必要抚恤,这是为了敦化风俗、滋育生产。对鳏寡孤独废疾者特别救济,这是为了彰显王道、强化政治伦理。由于官方法自身力量的局限,以家族法为代表的民间法成为维系“伦理老年”法律形象的重要力量。

(二)“革命老年”的兴起

(三)“劳动者老年”的延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革命老年”基础上延展出“劳动者老年”的法律形象。首先,以革命为标尺,对于一般的反动分子、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给以生活出路,通过劳动改造使其成为新人。其次,对革命烈士和革命军人的家属、参加革命战争的残废军人和退伍军人,规定其应有的国家和社会优待和适当安置。再次,规定对于公私企业的工人职员,人民政府应按照各地各业情况规定最低工资,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最后,在文化政策中,规定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这些规范不仅为日后老年人权益的系统法律保障奠定了基础,而且内含建构新型“劳动者老年”的法理逻辑。此种逻辑大略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政治意义上的人民和公民资格是前提。老年公民与老年人民在法理上是互通的,从人民到公民的话语变化,反映了人民主权的具体化,以公民权利概念承载总体性的人民权力。第二,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但首先要有劳动的资格和权能。这在宪法规范中没有明示,但从人民和公民话语的接续衍义中可以推出。通俗说,即“如果不劳动,就不再是人民的一员了”。(30)即使人民在劳动规范中形式上隐退,也有“公民”话语予以接续。第三,公民的劳动权利可以推出国家的保证义务,同时涵摄劳动者的休息权,其中包括退休权、退养权,进而产生劳动者在年老时可获得的物质帮助权。此种权利并非针对老年人群体,而是指向劳动者普遍面临的年老境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成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制系统形塑。此种形塑受到西方老年权利话语的影响,但在制度逻辑上仍坚守中国自主的表达和实践。一个突出的话语实例,就是作为法律关键词的“老年人权益”。在汉语中,“权益”既有个人权利内含的正当利益指意,也有集体权力的良善美德追求,比“权利”或“权力”更具弹性和包容性,广泛使用于当代中国法律规范。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体系,不仅要从最低生活水准上确立国家和社会的保障义务,而且要为不同职业、性别、地域、民族和身份的老年人,提供平等权实现所需的不同资格确认、自由维护和能力增进。“弱者”并非宪法平等权的前提。(33)在“劳动者老年”的法制系统中,老年对各种事务(从个人、家庭到社区、国家乃至国际事务)的充分参与,不仅意味着权利实现,而且具有道义承担的属性。此种道义义务的履行,可带来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各单元的普遍受益,进而产生综合、立体、长时段、连带性受偿的权利要求。

(四)“美满老年”的整合

随着“劳动者老年”法制规范的完善,“美满老年”的意象日显丰盈。近十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多次修改,老年人权利涵盖获得物质帮助权、享受社会服务权、享受社会优待权、参与社会发展权、共享发展成果权等内容。这些权利规定,首先是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下建构的。“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个复合词,主体是老年人,内容是合法权益。嵌入“合法”这个定语,除了强调老年权益的合法律性要求外,还有政治国家对老年权益塑造的法治原则蕴含。当代中国法制建构的老年形象,并非一个个孤立的普通公民,而是具有革命性和劳动权能的人民之组成,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伦理政治意蕴。“老年人应当遵纪守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明显有些高于一般公民的正式法律要求。在立法目的层次上,紧随“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之后的是“发展老龄事业”。这也表明,法律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本身并非绝对目的,它不是完全自主的,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才是整体论上的落脚点。

三、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老年法”

反观西方的“法律与老龄化”,“老年”“老人”“老年人”等基本概念争议仍不绝于耳,法律的目的、形式和任务的整合也充满困难。在“弱者老年”的规范预设下,“老年”语词也会释放所谓的年龄歧视。在法律实践层面,西方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老年法”领域,基本处于老龄社会法律服务业的范围,鲜有纵深的概念分析和文化比较。由于老年权利保护和妇女、儿童、残疾人并无本质不同,老年法的独特性实际上被消解。(43)力图强化塑造“弱者老年”的现代法律,最终难以找到赋权增能的适格主体,因而一面扩大老年人的不正常欲求,另一面则加剧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利益冲突,滋生零和博弈和社会撕裂的风险。归根结底,无论个人功利主义还是社会功利主义,在老年形象的塑造上都归于偏狭,要么用极高的理性标准裁制欲望,忽视基本权利保障,要么用最低的欲望主义标准,使得社会正义难以达成。

当代中国法制的老年话语,内含历史传统、革命理想、劳动权益、美满愿景的统合机理,具有权利义务内在均衡的制度和文化优势。在革命话语隐退、法治精神凸显的环境下,将老年人权转化为一种新的“偿付权”不仅在理论上可能,对实践问题解决也有总体意义。基于报偿正义的发展标准,老年在法制规范上的类型化,可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资源困境和情感难题找到新的出路。面向未来的“老龄社会治理共同体”承载新的法治理念,通过立体均衡的社会正义原则,通过情感均衡的法律保障,化解欲望满足和理性实现的悖论,激活老年充沛的情感经历,消除欲望不足与理性过剩的矛盾和紧张,为真正的美满老年确立制度保障。老年在法治体系下的美好生活境遇,亦可成为其他人群的示范样本。人人都在成长和变老,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上,“老龄共同体”可作为实现老年发展权和美好生活权的政策倡导,通过政治与法治的协同创构,产生人人皆可享有的普遍人权意义。

当前中国的法律理论研究,对老龄化社会回应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由于中国自主法学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长期固有的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基础法学与法学部门的区分化建制,使得老年人权利、老年人法等西方概念和理论,缺乏本土化的分析与重思,整体的宏观战略视野阙如。官方倡导的政策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老龄研究,相比于老年法的教义学研究,无论在理论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政策、分析工具上都更有优势。这就需要“老年法理学”有所作为,吸纳各方研究成果,引入新的分析框架和工具,从原理上拓清基本概念迷雾,并将之传导到部门法学或领域法学,以此发现并确证老龄化的新问题和真问题,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法治战略构建提供助力。

THE END
1.图解:一图读懂《安徽省实施办法》政务公开名称: 图解:一图读懂《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 关键词: 有效性: 有效图解:一图读懂《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 来源:安徽人大 点击数:4次 发布时间:2024-12-11 15:12 【 字体:大 中 小】 文件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 http://mz.ah.gov.cn/public/21761/122614291.html
2.新老年人保护权益保障法实施时间解读,全面加强老年群体权益保障1、第四条 国家坚决保护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老年人有权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法律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侮辱、虐待或遗弃老年人的行为,第五条 各级人民 *** 需将老年事业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确保老年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http://www.nlangff.com/0e44a47B2453.html
3.2013年“三下乡”活动1、深入了解新乡市政府目前在惠民政策措施、便民设施建设、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等民生方面所做工作的成就与不足,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认真调研市民对饮食、消费、住房等民生问题的看法,听取来自基层普通大众最具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 3、积极向广大市民宣传构造文明新乡共创和谐美好的意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https://www.htu.edu.cn/math/2013/0924/c1386a22890/page.htm
4.老年政策与法规教案参考书目:吴敏君主编《老年法律求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能力目标: 能够把握我国养老服务与老年人权益保障宏观政策 树立养老服务为老维权的意识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2、理解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内涵 3、了解养老服务中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意义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707/16/79930059_1128186827.shtml
5.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始岗位群:各级各类养老及涉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及基层管理者、社区服务与管理员、老年产品及老年产业营销员、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工作人员、民政事务管理人员等。 发展岗位群: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与管理组织、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等从事养老护理员培训、老年照护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6.警察网第一条 为了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管理,保障林业稳定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森林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http://www.law-lib.com/cpd/law_detail.asp?id=711269
7.老年人权益保护论文12篇(全文)(二) 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 该法律1996年颁布, 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法律实施十几年来维护了老年人的权益, 使尊老爱老的观念深入人心, 完善了我国的法律制度, 对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s2w6xzul.html
8.调研报告范文(10篇通用)二是土地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还有待加强。土地市场发展的前提是政府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但社会上部分人员国土资源政策、法律意识淡薄,违法占地、随意占用耕地的现象屡禁不止,少数开发商与乡(镇)、村违法私自签订用地协议圈占土地搞建设,多头分散供地久治不绝,影响了政府对https://www.xuexila.com/fwn/reportdiaoyan/c1592159.html
9.2017年1月重大立法案例全面梳理北大法律信息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配套措施,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坚持分类推进、试点先行、稳步实施,妥善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职称管理法治建设,完善职称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舆论引导,搞好政策解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专业技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564&year=2017&data=2017/2/1015:39:10
10.老年政策法规概述单元讲义.doc老年政策法规概述单元讲义.doc,《老年法律法规与标准》单元讲义 第1教学单元 课题 老年政策法规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养老服务与管理的法律法规 2.了解我国养老服务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与层次 3.了解我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发展养老服务业 重点 我国养老服务与管理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721/7002035004002152.shtm
1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精品(七篇)[12]苏琨,郝索,刘迎辉.福利旅游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J].2013.1(33-40) [13]王莉莉.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1.3(35-43) [14]王彦斌,许卫高.老龄化、社会资本与积极老龄化[J]https://www.haotougao.com/haowen/51576.html
12.智慧养老整体解决方案智慧养老院方案向老年人推送生日祝福、节日问候、天气状况、保健护理、疾病预防、政府的为老政策等信息,让老人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3.2.4收费管理 收费管理主要针对入院,住院期间产生的费用及出院结算进行管理。 注:收费模块中,但凡设计金额统计及明细的,都支持打印功能。并且每个功能模块都有组合查询功能。 https://blog.csdn.net/zhangbijun1230/article/details/931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