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校不分专业全国100多所高校推行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是指按专业大类招生,高考招生时按照学科大类或是将几个学科类似的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学生通过大类招生被录取后,在本科阶段前一至两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再根据学校要求、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已经是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普遍做法。
“大类招生最主要的优势是降低了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专业选择延后,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可以选择更合适自己的专业。”谈起实行大类招生的原因,东南大学招办副主任张涌认为,学生在学习期间接受通识教育,对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拓展为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未来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交叉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分流竞争激烈学生直言“不轻松”
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尽管在认知上已成为主流,但在操作中衍生出的问题,近年来颇受社会热议。
一方面,对于高考侥幸“搭边上车”来到心仪学校的学生而言,赢得了逆风翻盘的机会。一般情况下,成绩刚好能上心仪学校,就很难选上心仪的专业,但大类招生为这类学生提供了一个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高中时对专业不够了解,本科第一年先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一年后再确定主修专业,让自己有了更多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并且很多专业基础知识是互通的,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入,将来的就业面也更广。
“为了能够争取到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名额,大家从大一开始就非常辛苦,同学们觉得大一像‘高四’,戏称‘年年期末胜高考’。”“大类招生就是个‘坑’,一天课程下来,都快累散架了。”入学两个多月,部分学生直呼“不轻松”。
对于学生们热议的“学习太辛苦”的问题,张涌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进入大学就应该彻底放松了,其实正相反,大学仍然需要时刻保持刻苦学习的状态,认真努力总会选到自己如意的专业。”张涌表示,不管身处大学的哪个年级,任何一个有学习目标的学生,都会努力学习,搞科研、考研究生都需要“头悬梁锥刺股”的吃苦精神。
采访中,各高校招生负责人认为,要想真正达到专业大类招生的预期目标,还需要高校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他们还表示,大学只是人生旅程的又一开始,任何一位学生进入大学都要保持学习的动力,不能因为专业不如意或经受挫折,而转为消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