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年高考结束的时候,对于考生而言最难的问题便是选择以后就读的专业。而在选择专业时,很容易发现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大类招生。
那么,大类招生和普通的专业招生有什么区别呢?
01
什么是大类招生和专业招生
大类招生
先上大学再选专业
按学科大类即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按院(系)统一管理,经过两年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去向等因素,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再攻读一至二年毕业。
例如:厦门大学的“经济学类”
*2022年福建省高考招生计划本
专业招生
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长期以来。按专业招生,专业培养一直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专业设置都是依据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按计划对口分配”的原则设定的。学生入学后即就读自己选择的专业至毕业。现在大部分的院校还是以这种方法来招收录取学生。
02
大类招生的三种形式
1、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
一种是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这些特点相似或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如哲学、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都是哲学类。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
2、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如:法学院按“法学类”招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按“新闻与传播学类”招生。还有一些大学的部分学院可以分成几个大类招生,如经管学院或分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等。
3、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实施通识教育。
4、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也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如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等。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很多高校的实验班都是入校以后才进行选拔的。
03
大类招生和专业招生的区别
虽然高校按大类招生已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更多的还是常规的按照专业进行招生。不管是大类招生,还是传统的按照专业进行招生,都是高校的招生模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抛开那些细节不说,在不考虑转专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专业招生一旦录取,那么在大学里到毕业的时候都只会学习这一个专业,而大类招生会在大学的时候,按照成绩、综合评价等因素进行分流,也就是到了大学在具体的选择专业学习。
04
大类招生相比专业招生的优缺点
对于学生来讲专业招生和大类招生没有好不好的分别,只有适不适合学生的区别。
1、学生选择专业更理智
一般按照大类招生的学校,在学生进入学校一年或者两年之后,就会给学生选择专业的机会。学生当初入校时,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相对盲目,学生未必清楚专业真正的发展前景,也未必真正了解自己对这个专业是否感兴趣。实行大类招生的好处是,学生在经过一年到两年的学习以后,对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未来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更加理性地选择,尽可能避免盲目性。
2、专业基础加宽
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仍然处于打基础的时期,实行按大类招生后,学生在前两年会学习大类下所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会使大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专业继续学习时更科学、更合理,也会促进学生今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3、专业级差消失
报考部分院校同一大类的不同专业时,不同的专业之间可能会有级差问题。现在按大类招生以后,一个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问题就自然消失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大录取的机会,缓解考生填报志愿的压力。
05
大类招生,入校再分流
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
值得注意:不同的学校对于大类招生的专业定义不一样,考生一定要看清目标院校某些大类招生的专业是否涵盖自己的意向专业。
学生群↑
家长群↑
升学指南福利包来啦
3.回复"学考",获取2022-2022年福建高中学考试卷及答案电子版。
4.回复"体检",获取全国在闽招生高校有视力要求的院校和专业电子版、高考体检、军队等体检标准。
5.回复"招生计划",获取2022年全国高校在闽招生计划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