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论十大关系》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
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
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这是中国人民根据革命历史和现实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我国的多党合作事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2.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原则上具有一致性。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比较:
1.联系:两者都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不同之处:(1)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我国的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2)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而人民政协则是对上述问题进行协商。(3)监督权不同: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4)产生与组成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方协商产生。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①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职能的转变及定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新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了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C.抗美援朝战争爆发D.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族的共同繁荣。”以下选项对少数民族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B.进行民主改革,消灭了阶级压迫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进行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1957年的整风运动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反右倾”斗争D.“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