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仪陇县丁字桥镇立足“法治之乡、文明之乡、德善之乡”的发展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法治示范创建为抓手,以客家文化为主线,推行“共创、共管、共推”基层治理模式,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在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方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动力。
据了解,在双河口社区,和陈军一样持证上岗的法律明白人还有4人。平日里,他们会以坝坝会法治小课堂、上门普法、法治志愿服务队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
“以党员、干部、学法示范户、村(居)民小组长等为法律明白人重点培养对象,围绕‘常用法律法规政策’‘学法用法技巧’等内容,常态化开展‘集中培育’‘结对服务’等活动,并不定期针对性开展专题法律培训、法律知识考试等学习教育活动,持续培育法律明白人。”丁字桥镇党委书记刘鑫介绍,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法律明白人80名。
培育法律明白人是丁字桥镇实施基层依法治理共管,完善综治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该镇还通过建立1个综合服务中心、3个片区分中心、16个服务站点的“1+3+N”服务体系,实施公共服务统筹、区域治理联动等举措,打造法治型党组织。并联合马鞍法庭、马鞍司法所、镇村干部、志愿者等组建丁字桥镇法治服务工作队,建立法治服务到基层活动制度,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4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丁字桥镇双河口社区的“客家堂屋”,门匾两侧刻有“客家人议客家事当德孝为先乡亲里说乡亲理以崇法为上”的对联映入眼帘。
丁字桥镇党政办主任郑居洪说,作为客家人的他,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过“客家堂屋”的由来,先民刚到仪陇时,人生地不熟,在生存发展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那时各姓氏的族长会在遇难事时,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对策共谋出路,议事的时候都是在各家的堂屋进行,“客家堂屋”应运而生。但那时的“客家堂屋”并没有固定的场所,会因为召集人的不同,时而变动,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形成固定场所。
郑居洪介绍,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堂屋”的性质也有了一些变化。现在“客家堂屋”是丁字桥镇基层治理中“德治”的主阵地,也是该镇打造的品牌调解室。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杰出乡贤等组成客家议事会,围绕邻里和谐、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推行“客家人议客家事”“客家矛盾客家调”的治理模式,将客家文化与基层治理有效融合。
据了解,丁字桥镇在推行德治教化基层治理的过程中,除依托“客家堂屋”调解室这个阵地外,还将慈善资源整合起来,投入到基层治理的环境卫生、矛盾纠纷调解、公益美德等方面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