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所周知,在发达的社会中,农民所占人口仁喇少。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美国居民中,只有2%的农业人口,生产着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5,小麦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有13多亿人口,2001年,中国乡村人口8亿(79563万)占总人口的62%。伴随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人口亦开始转移。近几年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城市的农业人口中,大约有1.5-2亿。在发展过程中尚要为4-5亿的农民创造就业岗位。这是―个严峻的挑战。据资料显示,全世界整个的西方发达国家总共社会提供只有4.3亿个工作岗位。更何况,2002年3月,全国城乡登记失业率为3.7%,同期,社会科学院估计失业率为5-6%。因而中国农民的不再作农民的出路是个非同小可的难题。
(二)在亟待解决农民转移难题的同时,却产生了具有技能劳动力不足现象。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提供的统计报告,2004年第2季度,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省的12个城市,初、中级技术等级或职称的缺工人数为33.9万人,占缺工总人数的88.5%。2004年7月5日吴学安在《‘中国制造’迫切需要高级‘蓝领’》一文中指出,浙江海宁有2000家皮衣生产企业,拥有日产6万件皮衣生产能力,今年拿到很多国际定单,但因为缺少车工,每天至少流失100万美元的定单。苏州高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现有4000多家企业,每年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万人,本地不到5000人,缺口至少2.5万。目前,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1.4亿,其中技术性工人只占50%。而在7000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3.5%。制造业发达的日本、德国的高级工占40%左右。
(三)我们崇尚“劳动致富”,但是,现实的中国,现实的世界上,只要粗略地作一点分析和统计就不难发现,按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常规“面朝土地背朝天”的本分、勤劳的农民阶层,却是最不富有的人群。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富裕与贫穷》一书中说到,3个世纪以前,―个莫桑比克居民与―个瑞士居民的收入之比大约是1:5,现在却是1:400。证明了随着时展科技进步贫差距拉大。
上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这些交织着的矛盾问题提示了在经济技术快速发展时的中国农村,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成了困缚农村发民富裕、农业进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知识和智慧是改变命运、解决困惑的钥匙
上世纪90年代初,被称为世界管理大师的彼得F.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有知识的人成为社会的主流。”1993年5月他又说:“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农业的发展、农民富裕依靠知识资本,今日同样为国内外实例所证实。农业是对自然资源依靠较强的产业,在自然资源短缺地区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振兴国家经济明显的案例是国土狭小、人口不多的以色列,只要简单对其成功之处剖析,就会明确知识和智慧是以色列农业振兴之本。
以色列国只有2万多平方公里干旱少雨的土地,南部内盖夫沙漠约占60%领土。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以色列的农产品仍需大量进口。但事隔20年,1991年统计,全国人口580万仅有3.7%人从事农业劳动,当年农业经济(包含农业设备及鲜活农产品)出口额已达90.75亿美元。以农业高产出力著称的以色列农业西红柿每公顷年产500吨,柑橘每公倾80吨,鸡年平均产蛋280个,牛奶年产1万升,温室大棚中每公顷每季度产300万支玫瑰。蔬菜水果占据40%欧洲市场,花卉也是荷兰的第二大供应国。发达的农业带来农民丰富的收入。在内盖夫沙漠中的沙罗姆一家,有10个温室,全部种植西红柿,每天收3-4吨,当天采摘、分检,当天装箱外运,24小时后就能摆在欧洲市场的货架上。一年可连续收获8个月,年收入20万美元。
资源短缺的以色列的农业奇迹是依靠知识和智慧所获的。干旱少雨是以色列的自然特点,节约用水是以色列谋求农业发展的理智选择,他们以水资源的系统管理和节水技术的普遍应用,使每年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约16亿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1/30,约中国人均的1/8),灌溉面积扩大到22万公顷,100%应用滴、喷灌技术。滴灌技术优化到今天的水平经历了艰苦的努力,汇集了众多人的智慧,饱含着精金百炼的执著,从单纯追求节水到第二代水肥合用,直到目前已经革新到了第五代,电脑控制下水均匀地滴出。同样以色列的农业是通过人工温室来克服自然资源不足来进行的,以色列人把美国科学家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初在极端干旱沙漠地区进行科学试验的全封闭人工生态系统塑料大棚,引进到自己的植物陆生产中,并因地制宜加以改进;对温室大棚的结构和构料不断地选优,在管理控制中用计算机加以简化,形成了不受自然条件约束的设施温室农业。所以以色列农业人员面对人们问讯取得骄人成绩原因时,回答“我们的农业是知识农业”真可谓贴切而明确。知识农业最根本的资本是人,人的素质。
例举以色列农业发展现实对我们有启迪作有,原因是“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的地区在我国恰是黑河至腾冲的联线以西,占据中国总面积的57%,居住着6%真的中国人口的农业自然资源短缺区。长期生活在“资源短缺”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容易产生依赖隋绪。在寻求帮助支援、支持时往往看重实际实惠的物化形式。实际上,“技术”大多是窄幅度的专业知识,物质的,包括奖金在内的帮助都是“一次陆”的。这些虽不可或缺,但自我素质的进步才是根本的。因而要恒下一条决心,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领先智慧开拓事业。开展各种形式和方式的教育,普遍提高人的素质,是一个地区经济振兴便捷途径,是资助、动摇、扶持的最奸方式。
三、传播知识、开发智慧――农村继续教育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对策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它源自美国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尊重生命,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对信仰的追求,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提高道德要求,能够全面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生命教育的内容
(1)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即对生命的敬畏,这是第一层次的教育,只有生命存在了,才能谈生命的价值。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大自然赋予自己最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定要捍卫生命,是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大学生一定要爱惜生命,尊重生命,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明确生命的意义,才能使生命创造价值。
(2)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通过生命价值升华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他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知道为什么而活,怎么去活。了解到生命在社会中的价值,知道只有融入社会,生命的价值才会最大化,只有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看待自身的价值,能抵制住物欲、权欲等的诱惑,才能体会到生命存在的精彩。
(3)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
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是教会学生认识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有联系的,都是相互依存的。大学生应该学会与人交往,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怀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从他人身上学到积极的部分,为自身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
3.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生命教育在目前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说明了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开展生命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1)生命教育意识不够,缺乏面对生命的理解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坚定的理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都把高等教育看成是“就业前的准备”,只是认为学好本学科的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就可以了。一味的应试教育,一味的考证,一味的学习文化知识,就业率使很多高校追求知识至上,技能至上,而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对学生精神和价值的思考已经消失殆尽。久而久之,学生缺乏了对生命的理解,对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淡漠,这才造成高校自杀他杀事件频发。
(2)生命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专业的教师更是少之甚少。现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依托于德育教育,主要是由辅导员来承担。当然,不是每个辅导员都可以有足够的阅历和知识能够透彻的把握学生的身心状况,更谈不上能够进行预防和干预。
(3)没有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现在高校的生命教育主要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体现,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也没有把生命教育当作重点。生命教育课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提出来。
(4)心理辅导工作不很完善
现在,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也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实际上,这些机构都形同虚设,很多有学生前去咨询,更谈不上可以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起到作用。
4.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高校生命的现状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意识,珍惜生命
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教会学生掌握保护生命的方法,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让学生知道,生命教育的最大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进步的前提下,学会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对个体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生命的理解。
(2)健全生命教育体制
要发挥高校研究的优势,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的路径,建立健全的工作运行机制。高校各部门应协作起来,为生命教育服务,并且要进行生命教育的评估机制,测评生命教育实施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生命教育机制。
(3)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融合各种教育资源,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从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知识的普及。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从多层次的了解生命。也可以结合实践进行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命的内涵,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4)完善心理咨询机构
高校要进一步的完善心理咨询工作,能够积极的去帮助大学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去开发自身潜能,做到心理和身体都健康。同时,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更加广泛的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让学生可以自身化解精神压力,化解不良情绪从而消除恶性事件的发生。
5.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的。当然,生命教育是一项具有挑战的艰苦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才能去提高生活与人生的能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振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J].社科纵横,2010(1).
[2]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2).
[3]冯魁.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基于“药家鑫事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6).
碑阴上部残存释迦像之衣摆,有一跣足尚能清晰看到,左部造一思维菩萨,菩萨右侧龛内佛弟子尚清晰可见。菩萨下方造比丘像,题名:比丘法迁一心供养。佛龛右部菩萨及供养人皆已损毁(图1)。
佛龛下部分为四栏:
第一层为沙弥供养像及题名,从右至左依次有:沙弥法深一心供养、沙弥僧一心供养、沙弥僧延一心供养、沙弥法相一心供养,余皆不清;第二层刻牛车人物三部,题字两行,右行题:阿姑长花旱花乘车;左行题:祖母杨如乘车;第三层亦刻牛车人物三部,各部之间界刻题字两部四行。右题:生文羊圯(yì)手乘车;左题:伯母如高文乘车;第四层刻骑马人物及山林图样,左侧有题字,然已漫漶不可辨识。
此碑面题刻多为女眷姓名,故应为碑阴。其背应为碑阳,已全被磨平。
右侧拓片(图3)
此侧断面高约60厘米,宽24厘米,刻发愿文,残存文字九行约150余字,今录之如下:第一行:……岸尘……暝三千以;第二行:……郁保千言舍利炳为像兴塔者形已劳而不辞弘经者神有;第三行:……子孝弟(通悌)彰于宗族信义著于乡党于是三郡宗室举君为宗;第四行:……分赐黄褐一具后为中坚将军龙骧府长史除石城令君历诚;第五行:……悲号朝野痛惜三良靡赎九原不归贤饰墓文昭素;第六行:……臣同官宜君露岸四县令平西将军北雍州治中别驾从事史;第七行:……也信兮哽咽敬为亡弟石生誓毕家财造兹一像机;第八行:……也湛乎犹释迦之在祗恒敬然阳定居本;第九行已漫灭不存一字。
左侧(图4、5、6、7)
残高105厘米,宽24厘米。上部残存佛站像半躯,立于莲花台上。莲花台下刻席纹隔水,隔水下刻题名两层,骑马人物仪仗两层,共计四层。
第一层从右至左存文字八行,依次为:第一行:……在达……第二行:高祖讳燕姚朝镇……(以下残损)第三行:军金紫光禄大夫除平信;第四行:清水二郡太守领民首;第五行:曾祖讳但圣世清泥军主;第六行:督护宁夷县事;第七行:祖讳秀北地郡中正孝文;第八行:巡境殿会土豪宁远;其右侧应有第九行文字,然已残损,一字不存。
第二层左右各造人物一尊,皆手持笏板相向而立,其身后有擎伞者,然皆残,人物中间题刻文字五行,依次为:父讳生征虏将中散大夫征西府长史除石城县令赠北地太守;同堂兄广进龙骧将车骑府中兵参军后除石城县令。
第三层刻骑马人物造像,有扈从三人,一人擎伞二人打旗,右侧一人已损,残存双足。左下角亦有一寸许骑马人物像,置于大像高抬马蹄之下。左上角有题字二行曰:魏石生乘马时。
第四层亦为骑马人物像,扈从二人,一人擎伞,一人执旗,所不同者左下角刻一马,马背站立一鸟。题刻文字一行:魏广进乘马时。
关于命名
此碑右侧第七行曰:“信兮哽咽,敬为亡弟石生誓毕家财造兹一像。”可知此碑是为一个叫“石生”的人造立的,造碑者为其兄长。另据右侧画像题名可知此造像像主姓魏。依北朝造像命名通例,一般以出资人姓名作为造像碑的命名,然此碑出资人姓名已残损,无法考稽,故而可求其次,既然此碑是为一个叫“魏石生”的人造立的,此碑故可命名为“魏石生造像”。
另第八行曰:“湛乎犹释迦之在”,可知此碑为佛教造像碑,故而可进一步命名为“魏石生佛教造像碑”。
断代
此碑之左侧题名第七行曰:“祖讳秀,北地郡中正,孝文巡境,殿会土豪、宁远……”史载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次年四月(497年)孝文帝巡幸长安,时像主之祖父魏秀得到了孝文帝的殿会。中正是一种考察官员是否尽职的官,一般由年龄较长者担任。而北魏时期,男子一般十五六岁即已婚娶,以由推之,此时之像主或已诞生,像主其父或已经成人。
公元499年,北魏宣武帝继位,其在位17年,公元515年去世。宣武帝时,北魏国力盛极一时,史载武帝非常喜好佛法,每年常在宫中亲自讲论佛经,广招僧众,辨明义旨。僧人将这些活动记载在册,撰写了《内起居》,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宣武帝如此崇信佛教,使得下面的官员、百姓也都更加笃信佛教。到了宣武帝延昌年间(512-515年),北魏各州郡的僧尼寺庙共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僧徒不计其数。
宣武帝之后其二子元诩继位,时其只有六岁,实权掌握在其母灵皇后胡氏手中,魏收所著《魏书》载:“魏自宣武以后,政纲不张。肃宗(即孝明帝元诩)冲龄统业,灵后妇人专制,委用非人,赏罚乖舛。于是衅起四方,祸延畿甸,卒于享国不长。抑亦沦胥之始也,呜呼!”北魏王朝从孝明帝元诩始,开始走下坡路,后明帝为其母灵后毒杀,北魏政权亦土崩瓦解。
此碑右侧发愿文前两行曰“……岸尘……暝三千……郁保千言舍利为像兴塔者形已劳而不辞,弘经者神有……”第五行“……悲号,朝野痛惜……”等等即说明当时佛事兴盛,而像主亦为朝廷所重,此境况最与宣武之世合。
另宣武延昌年间佛事达极盛,即公元512―515年间,若孝文巡境时像主已出生,此时像主年龄应在二十至三十岁左右。
北魏时期,人若亡故,一般由其子立碑祈福;若其年幼,尚未成年,则由其父母为其造碑祈福;若其成年后亡故,其子尚幼小,或无子嗣,则由其兄弟立碑造像。此碑即是兄长为亡弟所造,故像主最有可能是方在盛年而故去,这又与推测此碑造于宣武时期相符。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班主任;挑战;方法
近来倡导的“互联网+教育”其实质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迄今已显现出它的独特性和无可替代的优势。“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的班主任,要怎样才能既继承传统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又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班主任工作模式呢?
一、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时代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学校、家长和班主任的重视。而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学生天生好奇及生性单纯的心理特征,在这方面也值得班主任深思熟虑。网络世界往往比现实世界放纵、自由,更容易使学生放纵自己,不关心现实生活,而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无奈之感。
2.“互联网+教育”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由传统的课堂向网络延伸。一些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网上“虚拟游戏”的侵害,其暴利的场面、诱人的画面往往弄得学生精神恍惚,精力不断分散,渐渐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形成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3.遥控式班级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班级教育管理机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班主任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级管理,而班主任通过宏观调控来支配班级的正常运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能力过硬的学生干部,而且也注重了班级学生交流的有效性范围。现行“互联网+教育”形势下,学生交流跨越性比较大,思维动态展现平台广,班级管理达不到学生思维领域,特别是学生在浏览一些互联网平台对流露出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能有效获取,而这些平台恰恰却承载了大量的班级管理有效信息。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
1.班主任要多认识和接触网络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网络,深入了解网络世界后就能够准确识别和监督学生的行为,使学生远离互联网中的“毒药”部分。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通晓网络了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用优秀的互联网资源去帮助学生学习,发挥其巨大的教育功能,让它成为提高教学的催化剂。
2.做学生上网的引路人和疏导者
3.让“互联网+教育”成为家校、师生联系的平台
心理沟通是教育教学中,特别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师生和家校之间的交流是彼此互相容纳的过程,而互联时代成功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只有家校的教育步调一致,师生之间有沟通之桥,那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也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在“互联网+教育”平台中,家校交流的重要平台――“校讯通”成为加强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实时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如果得到了家长的协助,“互联网+教育”中家校共育平台的应用就使得班级管理如虎添翼。其中包括多种功能:留言、公告、短信模板、成绩管理、班级资料管理等,家校交流更加快速、方便、有效。
摘要教师是一个高尚光荣的职业,教师必须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必须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执着,必须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美德,必须有“一桶水”、“一池水”的知识源泉,学生才会从老师的教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才会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得到人生的启迪,这样的教师当之无愧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作为体育教师,如何上好体育课,如何做到让学生尊敬和爱戴,值得同行们思考。
关键词言传身教宽严结合用心教学走近学生责任心
一、从细节入手,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首先,语言上做到清晰洪亮,风趣幽默。比如当学生做俯卧撑或者仰卧起坐时,老师经常鼓励他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在跑1000米时,有些同学觉得没有刺激,就会故意不使劲,故意不尽全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跑之前,我就提问:跑得好的是什么雄?跑得不好的又是什么熊?学生回答之后,碍于面子就会争先恐后跑起来。
其次,行为习惯上力求举止文雅,言传身教。学生在操场上有乱丢垃圾的坏习惯,我看到后就立即把它捡起来,然后才进行卫生习惯的教育,这样学生才会从心底里佩服老师,才会听从老师的教育。冬季腊梅花开了,有的同学“爱花心切”,见花就摘。我除了当场阻止外,还耐心教育他们,“花又香又好看,谁不喜欢呢?但这是学校的,是大家的,并不属于哪个人的,既不属于某个老师的,也不属于某个同学的,你如果偏要把它据为己有,岂不显得你很自私吗?”学生觉得老师的话很有道理,都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
二、严格要求与宽容鼓励相结合,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
从一开始就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比如“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锻炼身体,报效祖国”等等,有了这些体育思想,他们上体育课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体育课是组织有序的课堂,不是放羊式管理,所以要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要严格要求学生。有了严格的纪律约束,学生就不会我行我素,肆意妄为。老师的严格管理既有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的成绩提高和健康发展。
三、精心组织教学,坚持课后反思,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老师总结出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学生听了,不等于懂了;学生懂了,不等于会了;学生会了,不等于会学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反思总结,老师将拥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反思总结,老师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迅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四、积极交流沟通,缩短师生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坚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有时是烈日炎炎,有时是风雨交加,我都和同学们一起挥洒汗水,锻炼身体,磨练意志。作为体育教师,其实我特别赞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的确,责任心是一个优秀教师最不能缺少的东西,忠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最普通的工作也能变得伟大起来。教师如果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就会以饱满的热忱,踏踏实实地工作,就会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就会努力钻研教育教学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终,教师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倪高扬.敬畏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8.
[2]倪高扬.见证洋思中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