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刑法追诉时效制度的法律适用

刑法追诉时效,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有效期限的制度,怎样分析刑法追诉时效制度的法律适用

第二种意见认为,1997年《刑法》第12条明确了“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法律适用应具有整体性,故对于追诉时效而言,应同样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解释》第1条规定也是对该原则的再次确认。即《解释》第1条中,关于“是否超过诉讼期限”应按照1979年《刑法》关于时效的规定来判断。1979年《刑法》规定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法定最高刑为7年,对照1979年《刑法》第4章第8节第76条,该案经过10年即不再追诉。按照该规定,本案宋某于1987年1月26日实施的故意伤害行为至1997年9月30日已超过追诉期限,在此情况下,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适用的是1979年《刑法》第77条之规定——“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鉴于本案自1987年案发至2015年刑事立案,犯罪嫌疑人宋某从未被采取强制措施,不应再追究宋某的刑事责任。

上述两种观点均以1997年《刑法》和《解释》第1条为依据,但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究其原因,是在刑法追诉时效的溯及力问题上究竟应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还是“从新原则”存在分歧。对该问题的解读,直接关系到像本案这种行为发生在1997年《刑法》实施之前,诉讼延续到1997年《刑法》生效后的案件之罪与非罪的认定,值得进一步探讨,以期明确如何准确适用法律。

一、刑法追诉时效制度与溯及力适用原则之关联分析

(一)立法原意概述

刑法追诉时效,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有效期限的制度。超过法定追诉期限,司法机关或者有告诉权的人不再对犯罪人进行追诉,已经追诉的,应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判。追诉时效完成,是刑罚请求权消灭的重要事由之一。[1]追诉时效制度的设立一方面能够促进犯罪人主动自我矫正,体现刑法的谦抑性和人权保障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刑事追诉权的自我限制,对司法机关自身资源的合理配置。

刑法的溯及力,也称溯及既往的效力,所解决的问题是,刑法生效后,对它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追诉适用效力。如果具有适用效力,则是有溯及力;否则就是没有溯及力。[2]溯及力原则中使用较为普遍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和“从新原则”。

(二)我国现行刑法追诉时效的溯及力分析

(三)刑法追诉时效与溯及力适用的先后顺序

对于该问题,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按照1997年《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制度判断是否已过追诉时效,然后再比较新旧法的量刑轻重,适用溯及力原则。第二种观点认为先解决溯及力适用问题,再解决追诉时效问题,即先按照“从旧兼从轻”原则确定其行为所应该适用的分则条文后,再确定追诉时效期限。

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根据前文分析的法条含义,如果新旧法对于某一行为均认为构成犯罪,那么应当先按照1997年《刑法》总则第4章第8节规定的追诉时效制度判断行为是否已过追诉时效,如果超过,则没有再进行判断的必要;如果仍在追诉时效内,再比较新旧法对该行为处刑的轻重,从而适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四)对《解释》第1条的理解

二、关于追诉时效规定的法律适用

《解释》第1条的规定,并非与1997年《刑法》第12条冲突,而是对于适用该法条时的某些特殊情况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对于本案探讨的发生在1997年9月30日之前的,诉讼延续到1997年《刑法》实施之后的案件如何选择适用法律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应简单地把追诉时效制度一概的认定为是遵循“从旧兼从轻”原则,或是“从新原则”,而应根据法律、司法解释的原文定义,视具体的情形,分别予以适用。选择适用时应依照如下的次序进行:

第一步,先判断该行为依1979年《刑法》是否构成犯罪,如果不构成,则直接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1979年《刑法》,不予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步,如果该行为依1979年《刑法》构成犯罪,先看是否存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行为人有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情况,或者存在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情况,如果都不存在上述两种情况,则按照1997年《刑法》总则第4章第8节关于时效的规定结合该罪名在新法分则中的规定,判断从案发至行为人到案是否已超过追诉时效,若已超过,则不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若尚未超过,即仍处于有效的追诉期限内,则应当追诉,此时按“从旧兼从轻”的原则,除非1997年《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否则按照1979年《刑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存在前述两种情况之一,则进行第三步判断。

第三步,对于新旧法均认为构成犯罪的行为,当存在行为人在司法机关立案或者受案后逃避侦查或审判,或是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司法机关未予立案的情形,应适用《解释》第1条之规定。此时,要先按照行为时的法律确定该行为的法定最高刑,从而确定追诉期限,判断至1997年《刑法》正式实施前,即截止1997年9月30日之前是否已经超过追诉期限。如果没有超过追诉期限,即1997年《刑法》生效时仍在追诉期限内,则不受该司法解释的约束,应适用的是1997年《刑法》第88条的规定。若超过追诉期限,则进行第四步判断。

第四步,此种情形下,还需选择适用1979年《刑法》第77条的规定,此处又分两种情况:若司法机关对行为人采取强制措施之后,行为人逃避侦查或审判,则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即应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若司法机关没有采取强制措施,或者行为人并非在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则视为超过追诉期限,不予追诉。

三、案例评析

本案是一起普通的故意伤害类刑事案件,案情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本案发生在1987年,期间经历了1997年《刑法》的颁布实施,故涉及刑法追诉时效的溯及力问题。究竟是否应该追诉宋某的刑事责任,试按照上文所介绍的步骤进行判断。

本案中,宋某事先准备工具,主观上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且目标明确,后因与对方言语不和导致矛盾激化,宋某持刀刺伤孙某及孙某的同事张某,并逃离现场,造成张某重伤一级、孙某轻伤二级的后果。首先,该行为对照1979年《刑法》及1997年《刑法》,均应认为是构成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罪。本案案发于1987年1月26日晚,而宋某于2015年6月8日被立案侦查,于同年7月23日被抓获,可以明确的是该案不存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行为人逃避侦查的情况,但是不排除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情况的存在。

情况一,本案被害人没有提出控告,则按照1997年《刑法》第234条规定的“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明确该行为法定最高刑为10年,依照1997年《刑法》第87条,经过15年(至2002年1月26日)就超过了追诉期限,不应再追诉。宋某于2015年7月归案,不应追究宋某的刑事责任。

THE END
1.法律适用的先后顺序律师普法法律适用的先后顺序2020-01-25 993 普法内容根本法优于普通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十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由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或者行政机关查明。当事人选择适用外国法律的,应当提供该国法律。1、如果该案件允许当事人选择适用https://www.110ask.com/tuwen/16200512226428367314.html
2.关于适用法律的顺序与选择问题关于适用法律的顺序与选择问题 人民法院在保全和执行中,适用的法律通常是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规定方面的司法解释。但是在期货案件的执行中,与一般财产案件的执行有所区别。当有关的规定与期货司法解释的规定相矛盾或者引起争议时,当然应当以期货司法解释为准,特别是人民法院在实施强制措施时应当适用本司法解释的https://pkulaw.com/specialtopic/af9b3eae576464bb8a82d8f01e451bf5bdfb.html
3.法律适用的有效途径(精选五篇)这个案件的判决思路是典型的在法律适用原则指导下依照感官的观察、一般的经验、价值的标准、相关的证据来确定法律事实, 后梳理法律关系, 再把事实归入对应的法律关系, 找到与法律关系相对应的法律规范确定责任的承担, 再按照法律适用中一般的原则来适用法律的裁决思路。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ruepthx.html
4.应当对量刑情节的适用顺序予以明确单义律师应当对量刑情节的适用顺序予以明确 当前,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在通过量刑规范化试点、量刑建议等方式推动刑事案件的量刑规范化,最高人民法院还制定了《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对量刑情节和各具体罪名的量刑进行了规定,对推动量刑程序的规范化和量刑结果的公正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意见》并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674556.html
5.法律效力等级排序图解:解密法律体系的权力游戏法律层级顺序结构图法律效力等级排序图解,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张“地图”,为我们揭示了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层级关系和适用顺序。它不仅是法律人士研究法律体系的工具,也是普通民众了解国家法律制度的窗口。通过这张图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起国家的法治大厦。 https://blog.csdn.net/JiYan_green/article/details/137680246
6.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中的先后顺序二、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中的先后顺序 就狭义的法律解释而言,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文义解释、论理解释(包括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合宪性解释等)、社会学解释。就此三类法律解释方法而言,笔者认为,原则上,狭义的法律解释应当从三个方面人手展开,即从确定文义可能包括的范围、探求立法目的、社会效果等考量。而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2334
7.服务公告关于顺丰1.3 适用顺序 本协议各项内容之间如存在不一致之处,以时间上最新发布的内容为准。 1.4 协议遵守 您理解并同意: (1)上述1.2条中所述的协议、条款与规则等构成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共同适用于您所使用的顺丰速运服务。 (2)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变化、运营需要或为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顺丰速运将在必要的时候对上述https://www.sf-express.com/mobile/cn/sc/prd/notices/detail?id=295
8.《我的真朋友》涉及法律问题交流(完结)(我的真朋友)剧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建设施工一般涉及如下法律、法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劳动者受伤,可能还会涉及《中华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86367
9.法律冲突时的适用规则有哪些?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视频1. 国际法适用规则:当国际法与国内法发生冲突时,国际法应优先适用,但国际法规定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内法的规定。 2. 宪法适用规则:当法律与宪法发生冲突时,宪法应优先适用。 3. 法律适用规则:当两个法律规定发生冲突时,应根据时间先后顺序,适用后颁布的法律。 https://www.bkw.cn/v/dMBW.html
10.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9、合作作品作者的署名顺序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 答: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因此合作作者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论每个人的创作量的多少,创作的难易程序如何,只要是合作作者,都有权决定如何行使著作权,包括如何行使署名权。所以,如作者之间就署名顺序有约定,可按作者之间的约定处理;如无约定,http://www.bjwl.org.cn/wwwroot/wlw/publish/article/1692/1699/530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