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之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评价体系中法益位阶的理解与实证分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未采德国民法关于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性的理论(抽象原则),而是将物权变动作为债权行为的法律效果,明确了“原因行为与物权变动结果”的“区分原则”:前者的成立和生效是后者的原因和前提,但两者效力评价相对独立。前者有效,并不代表后者必然达成法律效果;反之,也不能以后者履行不能来否定前者的效力。同理,也可以推导出合同本身(负担行为、原因行为)与履行行为(处分行为、结果行为)相对分离的原则。此外,如果该履行行为涉及到物权的变动(对世性)或第三人利益,还需要考虑能否对抗第三人的问题。

(2)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约束对象具有相对性。例如,合同在相对人之间具有约束力。除非另有约定,一般不及于非合同关系之第三人;委托代理关系三方当事人之间的内部委托和外部代理关系效力也具有相对性;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之效力约束对象也可能存在相对性:前者在合同双方之间“相对有效”的同时,后者对特定第三人(或权利人)仍可能“相对无效”(不发生效力)。

2、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评价体系从广义上可细分为约束力、履行力、对抗力三个维度

分别对应具体案件中合同能否成立及生效、履行诉请能否支持(法律上能否履行)、能否对抗善意第三人(可否排除执行异议)等问题。

(1)约束力着眼于相对人之间意思真实性及合法性,是产生履行力和对抗力的基础,审查的重点是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及违反强制性规定、公共利益或公序良俗,评价上突出相对性,属于债法范畴。常见的评价表述包括“有效/生效”“无效/不生效/未生效”“可撤销”等。

(2)履行力着眼于相对人之间的行为目的能否实现,是约束力在结果意义上的追求,审查的重点是履行效果是否违反公权力的监管,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后者属于价值判断范畴),即使原因行为有效仍可能构成“法律上”或“事实上”无法履行之障碍。常见的评价表述即对于特定的履行请求“不予支持”。此时,有效状态产生的约束力,可能转化为解除权或者违约损害赔偿等救济方式。

(3)对抗力着眼于私权之间的法益位阶关系,重点审查行为后果对第三人权利是否具有排他性或优先性,可能涉及物权法、家事法、公司法等牵涉交易安全和外部公信力之规定。常见的评价表述包括对第三人“不生效/无约束力/不受影响”“不得对抗”等。

3、约束力、履行力和对抗力状态的评价,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例如,原告依据房屋买卖合同请求交付房屋和变更登记,但根据限购规定,原告并不具备购房资格。此时,因限购规定并不属于效力性强制规定,如无其他导致无效的情形,合同在买卖双方之间有效,此即约束力层面之审查;但因为限购之公权力管控,原告要求履行之诉请可能无法给予支持,此即履行力层面之审查;即使不存在违反限购等监管规定之情形,如合同双方仅依据合意主张确认所有权的,也不能未经对抗力审查就直接给予支持;而变更登记之诉请因具有物权效力,仍需以转让方具有房屋所有权适格登记(所有权排他公示力之证明)为前提。而且,如果(案外)第三人能够证明其对标的房屋拥有足以对抗买受人权利的,还可能提起救济之诉,如作为第三人申请加入诉讼、撤销之诉、执行异议之诉等,此即涉及对抗力层面之审查。法官对诉请能否支持做出判定时,根据请求权基础的性质,经常需要经过效力、履行力和对抗力三个维度的评价。对于物权请求权,对抗力与履行力的评价会存在一定重合,因为(物权变动)“法律上”能否履行,既需要考量其合法性,也需要具备对抗力和排他性。

二、法益位阶对效力体系的影响

1、民法体系内对于不同法益保护的区分

不同法益之间的位阶关系不仅存在于刑法、行政法、民法等不同领域,民法体系内对于不同法益的保护也有所区分。权利本身体现的就是利益,且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现代经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程度正在加深,各种新型的利益与传统的利益类型之间也可能发生冲突,甚至在同一类型的利益之间,也可能会产生先后顺序。而民事法律行为处分的对象就是权利和义务。一方面,位阶关系体现在代表不同法益的权利义务处分之限制程度和方式上:法益位阶越高,相应的处分限制也更多。例如对公共利益、人身利益的法定处分限制,就高于财产性私益。这会影响民事法律行为“约束力”和“履行力”的评价。另一方面,位阶关系体现在不同法益产生的处分后果(请求权)之保护顺位上:法益位阶越高,权利冲突时保护的顺位也优先。例如对体现交易安全利益的“善意”第三人信赖利益的保护,就优先于内部意思自治之利益。这也影响着民事法律行为“对抗力”的评价。

2、法益位阶对于效力评价体系的影响通过法定的限制性规范来体现

(1)体现公权力干预的限制性规范,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等特定法益的保护,通过公权力对意思自治及其效果进行干预。违反此类规定,根据损害公共利益的程度,直接影响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或履行力,不得通过约定排除适用。立法例包括生效管制类规定(如需行政审批生效)、效力性强制规定和管理性强制规定;

因此,将影响效力评价的限制性规范按照其保护之法益领域进行区分,可以更好地应对司法实践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体系不同维度的救济需要。其中,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的界定,关系到公权干预与私权限制(对抗)规则适用的划分;体现交易安全的“善意”信赖利益的判定,则是私权限制(对抗)规则中,平衡内部相对人之间意思自治与第三人利益的考量标准;而对基本人身权利的保护,某种意义上“融入”公序良俗位阶。随着民事权益的多元化,公共利益(效力性和管理性)和个体私益(人身性和财产性)正在进一步细分和融合,为了在个案中更好地理解限制性规范的立法目的,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平衡,需要“提取公因式”,重点就公共利益及公序良俗、人身利益、交易安全利益等法益对效力评价体系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和实证辨析。

三、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位阶之实证辨析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法益位阶的根本性原则。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在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体系中的位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于损害该类法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后果——效力或履行力的否定。此外,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是法官在个案中进行利益衡量的重要标准和无效评价的“兜底条款”。近年来愈来愈多的民商事裁判,也借助“公共利益”条款裁定违反行政规章的合同无效,其背后即“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实为抽象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具体化的逻辑。2.与处分财产性私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产生的请求权冲突时,代表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之法益保护顺位一般具有优先性:很多法定优先受偿顺位或特殊保护的设定,都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残疾人、消费者、劳动者等)特殊群体、公共利益或基本人格利益的特别保护;这种保护还可以通过对相对人设定法定义务来体现。但是,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本身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审判实践中需要结合立法目的来理解。

1、关于公共利益及其位阶的理解与实证

(2)但并非所有违背行政许可或管理权的行为都必然损害公共利益,也不是行政机关的所有行为都属于行政行为,更不能简单地将国有或国资控股企业的利益等同于公共利益。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许可也正在逐步减少,很多属于特许经营的范畴越来越趋向民间资本开放,有些会逐步调出“负面清单”,并逐步向鼓励有条件治愈效力瑕疵的方向发展。即使同属公共利益,也可以进一步细分层次。为了减少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一方面,国家正在通过顶层设计,有偿“让渡”部分公共、集体利益并加以市场化利用;另一方面,民法体系和审判实践正在对行政管理权的目的和方式进行区分,根据不同行为损害公共利益的层级、程度和方式,采取区别化的救济方式。将其中一部分出于行政管理需要,但违反尚不至绝对损害公共利益的监管规定归入“管理性规定”,限制民事法律行为的履行力而非效力:该类管控的目的通常并非禁止行为本身,而是针对经营范围和准入资质(非特许)、履行方式或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或限制,可以通过报批、获得资质、填平公共投入或履行其他特定义务等方式,满足相应的生效或管控要求。

3、关于公序良俗及其位阶的理解与实证

公序良俗的范围更为宽泛,法律对自然人基本人身利益的特别保护,对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标准,以及《民法典》总则确立的公平、诚信、绿色等各项基本原则,都属于对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普遍限制性原则,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已上升到公序良俗法益保护的层面。对于违反此类法益的行为,一般也通过公权力干预的方式否定其效力。

四、人身利益位阶之实证辨析

《民法典》明确了人身利益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而人身利益优先保护原则,是贯穿民法典编制和司法实践的重要价值趋向,一定程度上也是公序良俗法益位阶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如前文所述,对损害自然人基本人格和身份利益行为的禁止和否定,本身也是公序良俗的体现。人格权和身份权在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体系中的位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于处分及损害该类法益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定限制,以及对其后果——效力或履行力的否定:包括不得“放弃、转让、继承”。又如根据《民法典》第506条规定,对于造成人身伤害的,免责约定一律无效,而对于造成财产损失的免责约定,限于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所致才无效。2.与处分财产性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产生的请求权冲突时,人身权保护顺位一般具有优先性:首先,人身权和财产权同时受到损害,且二者难以得到同时全额赔偿时,人身损害赔偿优先于财产损害赔偿;自然人人身权益受侵害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而财产损害一般就不产生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其次,具有生存权法益的请求权可以产生优先权,优先于财产性利益产生的债权请求权和担保物权受偿。具有生存权法益的他物权可以排除冲突性物权的行使。

1、关于人格权位阶的理解与实证

《民法典》不仅专设“人格权”编,而且呈现出鼓励部分人格利益可“合理利用”的趋势。例如,《民法典》关于人格权许可利用规则的规定,可以据此对不同的人格利益位阶进一步细分,实现不同程度的保护及限制:其中,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生存权、婚姻自主权等具有高度人身依附性、不可“经济性利用”的基本人格利益,如前文所述,某种意义已经上升到公序良俗之法益层面。无论是从保护的顺位,还是法定的处分限制程度,都可以印证此类基本人格利益的位阶优于名称权、肖像权、个人信息等可“经济性利用”的人格利益。民法对前者的处分严格禁止,违反即通过公权力进行干预;对后者虽然同样规定不得转让、放弃、继承,但经许可可合理使用并产生财产性收益,违反限制一般也仅通过履行力层面进行阻却。

(1)基于生存利益的他物权,典型就是《民法典》新增加的需要“登记”并“无偿”设立的居住权。而民法上确立的“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则,主要目的也是对承租人的生存利益予以保护。

(2)基于生存利益产生的优先权,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基于劳动者生存利益产生的职工工资报酬,不仅在破产程序中可以优先于普通债权、担保物权甚至税收受偿,司法判例甚至判定其可以对抗未届认缴期股东延后出资的权利。

2)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9条规定的购房消费者的物权期待权,也是基于生存权至上的考虑,适用的标的也限于“登记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名下但已销售给消费者的商品房”。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11月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会议纪要》)第126条也持同样观点,逻辑依据正是“此情况是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商品房预售不规范现象为保护消费者生存权而作出的例外规定”。

3)建设工程款优先受偿权,优先保护的是建筑工人的劳动报酬及建筑市场的秩序,从而将生存利益的优先保护扩展适用到自然人之外的特定行业。

4)船舶优先权,是指船员工资、船舶吨税等各种具有优先位阶法益的请求权,对产生海事请求的船舶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这些优先法益请求权中,就包括了代表生存利益的船员工资、代表人身利益的船舶营运中发生的人身伤亡赔偿,以及代表船舶本身生存利益的海难救助款项。航空器优先权中,也包含了代表民用航空器本身“生存”利益的援救费用。

此外,产生优先权的法益并非只有人格利益,还包括公共利益和交易安全之法益。前者如税收优先权,后者如担保物权优先受偿。我国目前各法之间的优先权制度衔接性和协调性较差,缺乏统一的位阶标准,审判实践中不同优先权之间受偿顺序容易出现争议,也需要根据位阶理论进行梳理和解释。例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条、第29条、《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的规定,符合特定条件的购房消费者的物权期待权,优先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优先于抵押权和普通债权),但劣后于特定被拆迁人安置房交付请求权(被拆迁人生存权),这就体现了不同性质生存法益位阶的细分关系;再以执行分配为例,代表公共属性财产利益的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和发生在其后的担保物权,但劣后于在先设立之担保物权(代表交易安全利益),而代表生存利益的劳动报酬请求权、建设工程款优先受偿权、购房消费者物权期待权,则都优先于在先设立的担保物权。另如,各种船舶优先权的受偿顺序,更是综合体现了不同属性优先法益以及不同性质人格利益之间的位阶关系。

2、关于身份权位阶的理解与实证

法定的身份权主要由婚姻家庭等人身关系产生,也可以通过获得组织社员等资格而产生。一方面体现为代理、代管、受益、表决等权利,如夫妻关系产生的家事代理权和共同财产权,监护关系产生的法定代理权、财产代管权、法定继承权,又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业主、合伙人、股东等的共同事务参与权、表决权、利益分配请求权等;另一方面也相应体现为法定的义务,以及对外处分方面的法定限制。

(1)家庭身份关系产生道德伦理层面的义务。比如法定的抚养义务、赡养义务、夫妻之间的忠诚义务等。对违反该类义务的处分行为的禁止也属于公序良俗之法益层面。例如,司法实践中,配偶一方私自将大额财产赠与情人,另一方配偶要求返还财产。主流观点认为,配偶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处分共同财产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另一方配偶可以行使追及权;另有观点则认为,该行为还损害了婚姻忠诚义务和伦理道德,有悖公序良俗,应认定赠与行为无效。

(3)因身份权产生对外处分的法定限制,法律上推定第三人对此“应当知道”。例如,“家庭日常生活所需”就属于对配偶身份产生的家事代理权的法定限制。除此之外,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处分共同财产利益原则上“共债共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涉夫妻债务纠纷案件有关工作的通知》改变了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4条之规定,正是据此法理,《民法典》第1064条规定也予以确认。

五、交易安全利益位阶之实证辨析

(1)物权优于债权。该原则不仅是对请求权抗辩审查的主要依据,在执行异议之诉中也是异议能否成立的主要裁判规则之一,《会议纪要》第123、124条“案外人依据另案生效裁判对非金钱/金钱债权的执行提起执行异议之诉”部分即以此为法理基础。物权相对于债权的位阶优势,也体现为“物权法定”之限制原则,即对物权的生效和对抗力具有法定的外观公示要求,以此作为第三人物上信赖利益之初步证据。

(2)相对人内部意思自治,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信赖利益。该原则也是对上述“物权优于债权”一般原则的限制与补充,以实现财产处分“静的安全”与交易“动的安全”之平衡保护。善意取得、表见代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相对人)等制度均是典型代表。其中,“善意”的认定,是信赖利益位阶判定的关键。

1、物上信赖利益的理解与实证

对于标的财产权属的信赖,是民事主体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处分财产权利义务的基础。

(1)为了维护诚信原则和交易安全,民法规定了各种财产权利的法定“生效要件”和“对抗要件”(外观公示)。其中对抗要件是推定第三人“善意”信赖利益的初步证据,并对位阶关系产生影响。

(2)同一标的物上依法成立的多个竞存性担保物权之间,优先受偿顺序一般取决于外观对抗要件。该规则不仅适用于竞存的不动产担保物权之间,也适用于竞存的动产担保物权之间。《民法典》就通过物权编基本实现了动产担保权设立、公示规则上的统一:如均以登记或转移占有为对抗要件时,一般按照该对抗外观情况来确定清偿顺序:即抵押以登记在先;质押则以占有为准。而且,通过登记公示的多个特定化金钱债权之间,也适用这一规则。如对抗要件不同(分别为转移占有、登记),一般按照是否取得对抗要件以及取得先后情况来确定清偿顺序。以上一般规则主要适用于意定之担保物权之间的位阶关系,而法律为了保护某些特定法益,仍可设定法定的优先级受偿顺序(位阶):如《民法典》416条为优先保护购买动产之价金担保物权而新增的“购买价金担保权”;另如为优先保护合法占有的债权人利益而设定的法定留置权。

(4)当事人依据生效判决或仲裁,就特定财产依法向法院申请执行的行为,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物上信赖利益。但其法益目的是督促当事人积极行使民事权利,维护生效裁判文书的权威与稳定性,防止被执行人恶意处分财产规避执行,因而不同于上述代表交易安全利益的信赖利益,也不能当然适用其位阶规则。

执行申请人的物上信赖利益只产生两个法定效果:一是阻断之后产生“善意”处分行为或第三人信赖利益的可能性。例如,《执行异议和复议规定》明确的可以排除强制执行法定情形的“善意”判定,均以“在人民法院查封之前”为必要条件。二是确保申请人的执行依据在同位阶请求权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并不能违反法益位阶的基本规则,具有优先位阶法益的权利人,仍可以通过第三人异议等方式进行救济。同时,为了防止被执行人与“异议人”恶意串通,通过对被执行财产合意处分等方式“制造”优先法益,从而损害申请执行人的信赖利益,《执行异议和复议规定》对于异议人规定了相对于申请人更高的举证责任。有观点甚至认为,应当确立“特殊不动产转让未经登记,不得对抗执行申请人”的规则,即将包括一般债权人在内的所有执行申请人,均视同“善意第三人”。但笔者对此并不赞同。因为按此观点,实际上将执行申请产生的物上信赖利益,等同于交易安全之信赖利益,不符合法益位阶体系之法理。

2、身份信赖利益的理解与实证

对于交易相对人的身份信赖,也是第三人与之做出民事法律行为的基础。一旦认定第三人构成“善意”,则即使相对人之间的实际身份关系与外观表征不同,内部身份利益产生的对外处分的限制或不利影响,也不得约束或对抗据此交易的第三人。因此,该“善意”的成立,往往与相对人的“过失”存在一定关联。例如,超越相对人之间身份关系限制构成无权、越权代理甚至物权处分之后果的,“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善意”第三人可以主张表见代理;符合《民法典》第311条规定的还可以构成善意取得;而确属“冒名处分”的,如被冒名人完全没有过错,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就无法达到法律认可的“善意”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人之间的身份关系既可以根据法定产生,也可以通过内部约定产生,两者对抗力也不同。相应的,第三人对此产生信赖利益——“善意”的构成要件和证明标准也有所区别:

(2)内部约定产生之身份利益,包括委托意思产生的代理(包括一般代理、间接代理、隐名代理、代持关系)等身份关系,则不同于上述法定身份利益,不属于优先保护之法益,据此作出的限制约定,原则上仅具有内部约束力,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六、法益位阶优先保护的边界与平衡

优先法益的保护是有边界的,对劣后法益的“牺牲”应当限制在适当前提和范畴之下。例如,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就不能随意侵害到私主体的合法权益。又如,被执行人名下的唯一住房能否执行的问题,也体现了对被执行人生存利益及申请执行人信赖利益保护的边界。再如,基于社员权的优先购买权也不能滥用,必须有能力按同等条件履行,不能仅要求确认权利或者以此主张买卖合同无效。同样,信赖利益的保护也需严格把握“善意”,认定标准,防止“外观主义”滥用对实际利益人的伤害,在审判实践中需要平衡好其与实质主义的关系。

1、外观主义的边界

外观主义,最典型的适用场景就是商事交易。如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票据(无因性)、信用证(形式性审查)、海运提单(初步证据)、独立保函、金融衍生品等。其“隔离”原因行为的外观效力规则已经被商事特别法所确认。我国虽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法律适用中仍要注意两者价值取向的差异,在一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体系下,适用外观主义还是应当“依法有据”,类推适用亦应当以法律规则设定的情形、条件为基础。

(1)现行法律规定的体现外观主义的具体规则,主要是为保护交易安全设置的例外规定,一般仅适用于因合理信赖财产或身份利益外观的交易行为。财产权利的外观公示公信原则,就不适用于直接交易的相对人之间,也不适用于登记名义人(占有人)与真实的物权人之间的关系。已登记但未受领动产(取得权利)的人,相对于已经支付对价并占有而获得动产物权方而言,也不属于不得对抗的“善意”相对人(第三人)。同理,关于股权善意取得的精神也不适于股权代持人与实际出资人之间的关系。

2、救济方式的平衡

优先保护的救济方式,一是体现为金钱之债的受偿顺位;二是体现为请求权冲突时,优先满足履行方式之请求。在保护优先法益的同时,也应当尽可能兼顾劣后利益的救济。如在平衡保护不同位阶法益时,需要合理运用代位性救济方式:

(1)同一物上负担的多项请求权冲突时,一般可采用价金物上代位等补偿方式,兼顾劣后权利的救济。例如,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但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等基本生存条件;同理,因金钱之债产生的对物执行中,该物原出卖人依据买卖合同被判定无效或应当解除之生效裁判提出执行异议,依据的虽属于物权(返还)请求权当优于普通债权之位阶原则,但只有在其已经返还价款的情况下,才能排除债权人的执行。

(2)代位性受偿同样可以适用于优先位阶法益的保护。例如,在执行异议之诉中排除担保物权优先受偿的金钱之债,并非否定担保物权的受偿,只是物权的客体已经从抵押物的支配转变为代位价金的优先受偿。因权利负担之标的物变卖、租赁、灭失或者毁损而应获得的对价,优先权利人仍可优先受偿。《民法典》第406条也是采用价金物上代位主义模式,这一变化对受让人“善意”信赖利益的认定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民法典》对于人身利益受到损害时的救济方式,也有从“重侵权制裁”向“兼顾经济补偿”发展的趋势。

原标题: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评价体系中法益位阶的理解与实证分析

如果您有法律服务需求,请您填写以下表单并留下姓名及联系方式,平台会及时分配专业律师与您取得联系,并承诺保护您的个人隐私。

回顶部

引导陕西省商务厅指导陕西省司法厅主办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西北总部管理陕西金汉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THE END
1.安徽中级会计考试报名时间表安徽中级会计考试报名时间表 安徽中级会计考试报名时间表:想要了解更多与继续教育相关的资讯,请持续关注鲤考考! 安徽中级会计考试报名时间表 以上是2024年安徽省中级会计考试的报名时间表及注意事项,希望考生们能够按时完成报名,并注意相关要求,顺利参加考试。https://m.likaokao.com/zixun/133080.html
2.法硕非法学刑法第一章思维导图模板论理解释:立法的精神、目的(当然、比较、历史、目的、扩大、缩小) 6.罪刑法定原则(简答) 概念: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依法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刑 法定化:适用犯罪、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 明确性:对于什么是犯罪、法律后果,必须由法律具体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 适当性:要求合理https://www.zhixi.com/tpl/77ffd64d7f7e8e3790f03804a8b75132?category_id=-1
3.Alpha系统对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司法观点进行全面梳理《新编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第二版)》根据《民法典》以及后续的新司法解释等材料,更新了 80% 以上的内容,100% 现行有效,秉承立足实践、突出实用、重在指导、体现权威的编辑宗旨,致力于为广大法官以及其他法律职业者提供系统完整的、有针对性的、权威的实务指导和参考。 https://www.jsw.com.cn/2024/1213/1878918.shtml
4.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二)传统民法典的体制特点:居于主权国家法律体系的高位阶 民法典的高位阶配置,首先体现为其制定过程,即民法典一旦制定不会随意修订或重新制定。其次体现为成为其他民事法律渊源的上位依据,具有统领下位民事单行法律效力的作用。民法典的高位阶配置,再次体现为其规定本国民事立法中最基础的制度,从而成为最为基础的民法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5.司法解释的效力位阶司法解释的效力位阶更新时间: 2022-12-07 14:11:49 1.8万人浏览 律师解答 对于司法解释的效力位阶有如下情况:最高法的司法解释效力,从法理上来说,司法解释效力低于法律,但高于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的含义是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司法解释包括包括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两种。https://www.lawtime.cn/tuwen/585694.html
6.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主要体现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在应用中的优先顺序和层级关系。这一位阶的构建,旨在确保法律解释的准确性、合理性与有效性。以下是对法律解释方法位阶的详细阐述: 一、文义解释 文义解释是法律解释的基础方法,它强调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在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中,文义解释具有优先地位。这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35ff2c30470677000814
7.再论全国人大法律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的位阶判断法信然而,这些判决并没有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当事人和部分学者纷纷质疑法院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优先适用说”,主张“全国人大法律优先适用说”[2]或“提请有权机关裁决或解释说”[3]。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方对全国人大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是否处于同一位阶、如何选择法律适用规则、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http://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113562
8.国家税务总局《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及条款释义法律优先原则是行政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法律位阶高于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一切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法律优先原则也可以被推而广之地称为“上位法优先原则”,即在不同位阶法律性文件中,上位阶法律性文件的效力优于下位阶法律性文件的效力,下位阶法律性文件不得与上位阶法律性http://www.jscj.com/yc/jhkj/cswd/2012-01-15/9322.html
9.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效力研究Z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效力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司法解释在我国法律规范体系中的效力定位,其二是司法解释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如何确定效力位阶。从目前的规定、理论与实践来看,司法解释的效力是不明确的,换言之,当司法解释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无法根据规范冲突的一般规则加以解决。而这种情况又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本文https://fa-ce.zuel.edu.cn/zgfzyjw_zkdt/cont/news-14148.html
10.《民法总则》的地位形式理性及应用《民法总则》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她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何种位阶?为何要制定《民法总则》, 她体现了怎样的立法技术?在施行《民法总则》之时, 应如何处理其与《民法通则》等“相邻”法律的关系?法官应如何对《民法总则》的规则内容进行妥当解释?笔者认为, 我们应沿着以上思路, 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三个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76943.html
11.法律解释与法律漏洞的填补目的解释与法意解释的不同在于,前者从法律目的着眼,重在阐释法律的整体意旨,法意解释则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出发,重在探求个别规范的法律意旨。合宪解释是指以较高级别或宪法的意旨对位阶较低的法律规范意义解释的方法。这种解释方法意图通过实践位阶较高的法律规范的目的,使法律秩序井然有秩。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071108001017_67325.html
12.司法解释属于法律还是法规?司法解释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法规,而是最高法院办案指导意见,具有法律同等地位。00分享举报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广告 扬州网上房地产-全房源网-安居客 扬州网上法律的层级效力 法律释义的效力 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法律效力等级排序 法律层级效力 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法律位阶原则 新https://wenda.so.com/q/1638366216215135
13.第十一章第三节法律解释的方法本书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三类,分别是文义解释、论理解释、社会学解释。其中论理解释还包括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合宪性解释和比较法解释。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文义解释 又称为文理解释、文法解释、字面解释和平义解释等,是指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以及通常使用方式https://www.jianshu.com/p/3581388253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