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最早是由一个南宋人在元朝时候说的,这个人叫谢枋得,因为元朝最开始是废除科举的,而这个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影响十分大,因为他们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考取功名,而现在却不能参加科举了。
而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九儒十丐】把其中的八娼改成了民,也算是给第九名的读书人一点面子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十个层次的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个官员,第二个是吏,官吏是官与吏的合称,但差距还是很大的。
第三就是和尚,第四个就是道士。
第五个是手工业者,第六个是农民。
第七个就是工匠,第八个是娼妓。
第九个是读书人,第十个就是乞丐了。
这个也就是臭老九的由来了。
但也是因为所以才诞生了元曲大家,比如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一、实则它是元朝社会地位的排名。地位最高的是官员,其次是胥吏,再次是和尚,这是当时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三种人;四是道士,五是百工(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六是种地农民;匠人排第七(如石匠、木匠、泥瓦匠等),娼妓排第八,第九是读书人,最末流是乞丐。
其实原始的话语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九儒十丐已经成为汉语成语,意指读书人受到歧视和虐待。与近年的“读书无用论”大抵相似,可是我们已经不会使用“九儒十丐”的成语,这确实是一种悲哀。
金庸先生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武侠人物,洪七公,为中原五绝之一,江湖上都唤他为“九指神丐”,我无端觉得,这么琅琅上口,可能真是老爷子改编自“九儒十丐”的成语。
出处在两位南宋遗民的著作中。
一位叫谢枋得,一位叫郑思肖,都是坚定的反元义士。
不能证明这种说法是真的,但也不能就确言是谣言,总的来说,应该是假的。
已有文史作者写文论析并辩驳过,此处不再引用。再说三点我的补充:
1、《元史》中只有“诸色户计”的记载:
《元史·卷九十三》:然其户大抵不一,有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于诸户之中,又有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外又有摊丝户、储也速儿所管纳丝户、复业户,并渐成丁户。……凡儒士及军、站、僧、道等户皆不与。
这是一种户藉制度,虽说一经划定,再不许更易,但似乎并无特别的高下贵贱之分,也并未一字不易的记载九儒十丐等十等人。
2、元朝对知识分子比较宽容。
我们耳熟能详的《窦娥冤》,台词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之句,应该说,再傻的人都能听出来其中的讽喻统治者之意,但是上演后,关汉卿啥事没有。
再有剧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科场高中,荣升高官,衣锦还乡,为窦娥平复冤情。也正好反证了元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排斥汉人——叫蒙古人去考场,显然是难为他们了。
3、明朝民间读书人对元朝并无刻骨之恨。
后之视之,犹今之视昔,这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警世通言》是明代的笔记小说合集,里面有个故事,“桂员外途穷忏悔”,写元朝天顺年间,也不过说善恶果报之事。
里面有个叫支德的读书人,官场失意后居然仍然“立志要做清官”。
有个陈太守,打官司时居然“正直无私”,助平头百姓而不助衙内公子。
主人公施还及第为官,与岳家“施支二姓,子孙善衍,为东吴名族”。
说到朱明对蒙元之恨,我们总是会想到那句话,“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诚然,蒙元虽为大一统,但存在感实在薄弱,其“四等人制度”也令人深恶痛绝。
但其实四等人制度也与十等人的说法一样,都没有史料支撑。
由此看来,当黄金家族的荣耀消散如烟,当铁木真的子孙都似乎受到了某种诅咒,拂开故纸堆,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元朝似乎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从这种分类可以清楚地看出,官员的地位最高,然后是和尚道士,医生和有手艺的人是再低一等,出卖色相的娼妓低位也比读书人高。
为什么元朝会形成这种极为可怕的等级观念呢?
忽必烈建立了蒙汉统治阶级联合的新王朝,但他首先是蒙古贵族利益的代表,他采行中原制度是有条件有限度的。1262年,山东行省的军阀李璮趁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激战之机发动叛乱,给元政权以很大威胁。叛乱很快被镇压了,但元朝廷中不少汉人高级官僚和此事有牵连。这件事加深了忽必烈对汉人的疑惧。
忽必烈实行挑拨民族矛盾、分而治之的政策,颁布了一系列民族镇压、民族歧视的法令。李璮叛乱后,忽必烈在朝中日益重用西域来华的“色目人”(元代对中亚、阿拉伯、欧洲等地来华的各族人的统称,“色目”即汉语中的“各色名目”,表示种类繁多)以牵制汉人官僚的势力。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又利用金和南宋长期对立而出现的南北隔阂,把汉族人分为北、南两类,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第一蒙古、第二色目、第三汉人(北方汉族和原来的女真、契丹人)、第四南人(原南宋统治区人民)的“四等人制”。各等人政治待遇极不平等。在许多中央机构和路、府、州、县各级地方政府中,元朝还设置了“达鲁花赤”(蒙语意为镇守者)作为“监临官”,规定由蒙古或色目人充当,达鲁花赤对所在机构官员处理的政事拥有最后裁决权。在法律上,四等人犯同样的罪,量刑时汉、南人要重得多。科举考试时,蒙古、色目人的考题标准较汉、
南人低,而录取的名额比例却远远超过汉、南人。由于蒙古旧制和民族压迫的因素,元代统治制度呈现出汉蒙二元性和矛盾,使统治机器不能充分运转而广泛发挥作用。除了军事体系外,元朝廷对地方上尤其是南方的实际管理相当粗疏,大部分蒙古、色目官员不懂汉语,也不了解汉地民情。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元朝社会不断处于动荡之中。
路过!这个题目有意思!就多说几句!
不过这后世所传了几百年,也就成了当初元朝统治者的一条罪证!
一、解释一下!这句话形容的元朝列分的阶级档次!
1、一官:一等人是官,官吏是不同的职称,官至少是局级干部以上
2、二吏:二等人是吏,吏是处级包括处级干部以下的公务员,宋江就是个副处级干部
4、四道:四等人是道家弟子。
5、五工:这里的工指的是为当时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员,类似事业单位的职工!
6、六农:种地交粮!民以食为天,这就给农民一个适当的位置!
7、七匠:手工业者,不靠种田生活,为社会技术性人员!
8、八娼:元朝时期的changji是一支庞大的群体!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仅元大都就有2万余人从事这个职业,。随高逐下,送故迎新。身心受尽摧挫,奈恶业姻缘好家风俏无些个。纣撅丁走踢飞拳,老妖精缚手缠脚,拣挣勤到下锹镬。”
9、九儒:读书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排名所以后来才有来“臭老九”这个称呼!
第二、真实的元朝等级列分!
《元史》中记载的元朝户籍制度中面对当时元朝所辖的全国居民进行了若干的“户别”分类!这样分类后便于国民综合素质的普查,为指定国策提供数据!
元朝并没有进行等级划分!
当时的户籍类别是:军、站、民、匠、儒、医卜、阴阳、僧、道、也里可温(基督教神职人员)、答失蛮(回教神职人员)、斡脱(高利贷经营商)、商贾、灶(盐业)、船、弓手、急递铺、打捕鹰房等。
这类似于现在的户籍中的:工人、农民、非农业,个人履历中的面目和职业!
第三、元代知识分子的泄愤之作!
元朝时期和清朝时期都有很多的汉人,因为悲愤于国家毁亡,怀念故国,所以编写了很多偏激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书籍,进行文化抗争!(这值得表扬,但是不是尊重历史的)!
元朝的爱国名人谢叠山他人格的魅力,以他优美而饱含热泪的诗情,以他坚贞不屈的坚强意志,以他爱国主义的情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他有一句名言:"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谢叠山所著的《叠山》中就明确的提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乃是"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戏谑之语。
謝朝花夕拾先生邀!
把人按职业排成等级,出处其他网友已说了。关健是把中原王朝所尊崇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儒家知识分子,也即全体读书人排在倒数第二,仅被乞丐稍强点,位列老九,竟然还不如娼妓,可见元朝统治者对儒生憎恨到极点,不惜用这种方式极尽丑化和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