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职调查虽然看上去是一项很基础性的活,但也极其考验法律基本功,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尽调也是律师这个职业的一大风险。
根据项目大小和性质不同,法律尽调的开展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种:
很多时候律师也要去现场和公司的管理层当面交流,考察公司业务的真实性,查阅企业登记信息,走访当地的税务局、工商局等。现场考察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条件因项目而异,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会非常艰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要和公司的人面对面接触,比较考验律师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常用公开渠道主要包括: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企查查
中国裁判文书网
中国市场监管行政处罚文书网
除此之外,天眼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巨潮网、中国知识产权网等也是用到很多的信息检索网站。
一个法律尽调的流程主要是:
2.准备尽调清单,列明初始的待确认问题和待提供文件,由目标公司开始准备。
[Tips:初步尽调清单既要全面也要根据目标公司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列,发出清单后及时跟公司对接人联系解释一遍清单中各问题的含义,确保目标公司理解你的诉求才能快速拿到需要的资料,不然尽调中经常会出现目标公司提供的资料不符合需求的情况]
5.最后准备完整的尽调报告。
整个法律尽调的逻辑就是:先弄清楚事实情况是什么,然后进行法律分析,再检索法规上有什么罚则,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在量化风险后,做出结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3.保持敏感。在尽调工作中,千万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你觉得“怪怪的”点。律师要始终保持敏锐的嗅觉,事无巨细。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刚开始做尽调的时候,往往很警觉很细致,但做了几个之后就想当然觉得不会出问题,这种麻痹和盲目自信就容易滋生风险。被调查的目标公司往往会极力去“伪装”自己,隐藏对公司不利的事项,夸大公司有利的事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办法发现“坑”,从对方的言辞中发现漏洞,从公司提供的文件中发掘蛛丝马迹,从而寻根究底。
4.不要割裂地看待问题。一般法律尽调会分成几个板块,但在看文件的时候,要注意把这些不同的板块互相联系起来看,不要割裂开。比如在看业务资质的时候发现某个行业对人员的资质是有要求的,那么在审阅到劳动人事那一趴时,就要多注意看是不是公司的核心员工资质都齐全。
6.寻求法律与商业需求的平衡。在很多时候,目标公司可能并不希望律师披露太多自身的缺点,因此律师在进行此种尽调时一定要注意平衡法律和商业需求,在不违反职业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明晰实际法律风险和可能缓解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拿不准,不要自己盲目下决定,多和senior沟通。
尽调报告就是将前期审查过的资料进行总结,对所涉及的法律事项整理、归纳,汇总成一个书面形式的报告。
根据我自己的项目经验,一份好的法律尽调成果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事实情况,不要漏点。很多初级律师容易犯的错误是,他自己看完了成百上千份底层资料,对公司的业务非常熟悉,在写报告的时候就容易把一些他觉得没必要的背景信息省略。但要知道,你的上级或者外部投资人对公司的熟悉程度是远不如你的,所以应该把所有纳入调查范围进行调查的事实都写进报告去。不要凭空想象,也不要凭自己主观判断而省略事实内容。要时刻跳出来站在读者的角度反思是不是把所有事实都描述地完整、准确,把所有的风险点都提示全面。
不过,细枝末节的问题,如社保公积金未缴全等,简单写一下即可,而具有风险或者对交易造成实质性障碍的问题,要结合法律规定详细写。
3.做好扎实的法律研究。尽调的核心,除了发现问题外,也在于如何适用法律。一份法律尽调报告几十页,甚至上百页,如果出现一处法律分析错误,不仅影响专业形象,甚至会对交易产生致命影响。因此要通过多维度交叉的验证将事实核实清楚,并把法律研究做全做透,力求专业审慎。
4.便于阅读。包括排版、主次排序、语言逻辑等,一定要便于客户阅读理解,并且尽量不要有格式或者错漏。
最后,新人要提高尽调技巧主要还是靠多练多学。所谓多练就是要多参与实际尽调项目,高质量的参与四五个项目就会对上面说的大部分内容有所体会。多学则可分为多请教和多积累,新人可以请教的对象很多,高年级律师是一方面,在项目上还可以和一同开展尽调的审计师等多交流,法律尽调和财务尽调在很多领域有所交叉,能理解别的条线的工作对于法律尽调也是很好的补充。
多积累则是要及时归纳自己学到的知识,可以是某行业的法律也可能是对某类问题的上市要求,总之就是不要浪费项目上学到的东西,因为很可能未来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而如果没有及时归纳总结则又会很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