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规定的内容包括哪些

“宪法”一词是舶来品,起源与希腊,本义是国家组织法。但是发展到现在,内容不仅仅是关于国家的组织,更多的是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部完善的宪法典一般有4部分内容:

2、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这是宪法内容的大头,也是重点,而且越来越重要。主要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

3、国家机构的组织、设置。这是宪法必须的内容,也是宪法的核心。一部宪法可以不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但是一定有国家机构的组织、设置。这样的宪法叫做中立性宪法。主要有,国家机构有哪些、如何组成、相互间关系如何、如何产生,等等。

4、国家的象征,或者叫国家的标志。现代国家一般都有国旗、国徽、国歌,其它的还有国花、国树、国鸟、国家口号、国家箴言等。

有些宪法还有宪法序言、宪法附则以及其它一些次要内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法律地位高于普通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如果把宪法、基本法、普通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所有法律排成金字塔形状的话,宪法就处在金字塔塔尖的位置。如果我们同学任意翻开一部普通法律,都会发现所有普通法律的第一句话都是“依据宪法,制定本法”,由此可见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通常被称为“母法”和“子法”的关系,宪法为母法,普通法律是是子法。另外,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如果与宪法内容相抵触,那么普通法律自动无效。违反宪法的行为有一个专业的词来表示,叫“违宪”。由此也可以看出宪法的特殊地位。

宪法在我国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几乎法律覆盖的所有面都可以从宪法中找到出处,宪法规定的内容包括我国的经济,政治,公民权利义务,国家机构等大类,并对其做出了总的方向指导和规定,从根本上诠释了国家的地位不容侵犯,是我国的立国之法。

1、平等权

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一切其他权利实现的基本要求,是指公民依法平等的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人的合法权利都一律平等的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

(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

2、言论自由

是指公民有权通过各种语言形式,针对政治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由于言论自由是公民表达意愿、相互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必要手段和基本工具,也是形成人民意志的基础,因而言论自由在公民的各项政治自由中居于首要地位。

3、言论自由的范围

(1)公民作为基本权利主体,都有以言论方式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权利,因而享有的主体十分广泛。

(2)通过言论自由表达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看法和见解受法律保护,不受非法干涉。

(3)言论自由的表现形式多样,既包括口头形式,又包括书面形式,必要时还可根据法律规定利用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

(4)言论自由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在法定范围内,其享受者不应由于某种言论而带来不利后果,因而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5)言论自由存在着法定界限,受宪法和法律的合理限制,因而公民的言论自由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

4、出版自由

是指公民可以通过公开出版物的形式,自由的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见解和看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著作自由,二是出版单位的设立和管理必须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5、结社自由

是指有着共同意愿或利益的公民,为了一定的宗旨而依法定程序组成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

6、集会自由

是指公民为着共同目的,临时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自由。

7、游行自由

是指公民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愿望的自由。

8、示威自由

是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的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自由。

9、监督权

10、宗教信仰自由

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的信仰宗教的自由。其涵义包括:公民有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或者那种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宗教中的这个教派或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或者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11、简述我国宪法对公民个人财产权的保障

公民的个人财产权是指公民个人有通过劳动和其他合法收入取得和占有一定财产的权利,我国宪法对个人财产权利的保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宪法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我国《民法通则》根据宪法的原则规定,对公民的个人合法财产的范围加以具体限制,以便于实现我国宪法对公民个人财产权的保障。

12、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

受教育的权利主要包括三个具体的内容,并分别要求不同的保障措施。

(1)学习的权利。即以适龄儿童和少年为主体的权利主体享有接受教育并通过学习而在智力和品德方面得到发展的权利,这是受教育权利的核心内容。保障学习的权利,则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合理的教育制度以及适当的教育设施等条件。

(2)义务教育的无偿化。为了切实保障受教育的权利,现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并同时实行一定的义务教育无偿化,以确保义务教育制度的现实可行性。

(3)教育的机会均等。这一内容要求任何权利主体均不得在教育上得到不平等的对待,但这并不妨碍允许根据不同的权利主体的不同的适应性和能力施以不同的教育。

13、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

(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

此权利是人身自由在起点意义上的内容,指的是公民享有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的权利,即人身自由不受非法限制和剥夺的权利。

(2)人身自由受限制的合法程序的保障的权利

上述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具有界限性,这种界限主要是基于国家司法权的作用而产生的,即国家权力在合法行使司法权时可以对特定的公民的人身自由进行正当的限制和剥夺,这种限制和剥夺也有一定的界限,即必须符合一定正当的法律程序。因此,当面对国家司法权的作用时,人身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重要内容则转化为人身自由受限制的合法程序保障的权利。

(3)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

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查的权利,是人身自由的一种延伸,同时,保障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与保护公民的私生活和家庭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14、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

(1)内心的信仰自由。其中又包含信仰特定的宗教的自由,改变特定的信仰的自由以及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内心的信仰纯粹是属于内心的精神作用,是宗教信仰的起点和归宿。

(2)宗教上的行为的自由。其中主要包括礼拜、祷告以及举行或参加宗教典礼、宗教仪式等宗教上行为的自由。此外,宗教或布教的自由亦属于这一范畴。

(3)宗教上的结社自由。其中主要包括设立宗教团体并举行团体活动,加入特定的宗教团体以及不加入特定的宗教团体等方面的自由。

15、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

(1)提起申诉、控告的权利

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包括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或损害时,公民有向国家机关申诉的权利。提出控告或检举的权利是指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控告或检举,并请求给予惩罚或制裁的权利。

(2)国家赔偿及补偿的请求权

个人或其他权利主体的权利因国家或公共权力的行为而蒙受损害,可以以一定的方式向国家提出赔偿或补偿的权利,这是获得权利救济的有效手段。

THE END
1.法律基础知识概述从法理原则到法律实践法律基本知识的内容是理解和应用法律所必需的,它涵盖了多个层面,包括法理学、宪法、民商事法、刑法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法理学 法理学是研究法律本质和理论基础的科学,它为其他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它涉及到权利与义务、正义与合意等核心概念,这些都是构建一个健康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部分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292190.html
2.什么是法什么是法律时间2024-10-23 浏览1w+ 法行宝 “法”和“法律”是两个相关但有所区别的概念。 一、“法”的概念 “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各种具有规范性的文件。这些文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用于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关系。在这个意义上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bbb6cc42670fc5001018
3.2022年同等学力法学综合真题附答案1、简述司法(狭义法律适用)的特点 答:法律适用即法的适用,在狭义上专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由于这种活动是以国家名义来行使司法权,因此也称为司法。 包括以下特点: ①专属性。即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行使; https://eedgz.swupl.edu.cn/zzjy/bjdtgz/87267f4213de4f5fb40a1bdc873f44ee.htm
4.《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一至六章)(法律的概念)书评五、法律作为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1)崭新的起点首先,哈特简述了奥斯丁理论的失败之处:无法说明发出命令者也要接受命令、存在无法被解释为强制性命令的法律、存在起源模式不同于命令的法律规则(习惯)。哈特进而总结道,奥斯丁理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通过命令、服从、习惯和威胁等概念的组合,难以产生规则的观念,而没有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801313/